中国古代诗歌概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4288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概述(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祝我的新朋友学习进步大 学 语 文主讲:吕向文 电话:18940178070Q Q: 652125403一、学习的目的 1.学会阅读和欣赏。 (1)浏览:流行小说。杂志。 (2)精读。前 言2.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1)克服紧张情绪。 (2)准确。 (3)精彩。3.训练文字表达能力写作二、如何学好大学语文 1.课上认真听课,作好笔记。2.课后多读名著,作读书笔记。 3.写观察日记。 4.抓住机会多说。三、大学语文课的内容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口语训练 材料1: 有个船夫在急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 要渡河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哲 学家: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不懂。哲学 家:那你就失去了一

2、半生命。哲学家又问:你 研究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那你失 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 击翻了小船,哲学家和船夫俩人都落入水中。 于是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不会。 船夫: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提炼: 任何科学,如果不能解 决现实问题,都是无用 的科学理论必须结 合实际。 材料2: w 一位老翁和一个孩子牵一头驴子驮着货 去卖。货卖出后,孩子骑驴回家,老翁跟着走 ,路人责备孩子不懂事,叫老人徒步。他们更 换了一下位子,但旁人又说老人心肠太狠,让 孩子在地下走,老人急忙把孩子抱到驴上。后 来看到他们的人说他们未免太残酷了,于是一 对老小下来牵着驴走。走了不远,又有人笑他

3、 们了,说他们是呆子,闲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 ,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到:我们只好抬着驴 子走了。提炼: 人应有自己的主见。 一个理智的人,对别人的建议应认真 分析,吸取其中的有益的、合理的部 分,不可对道听途说深信不疑。材料3: 某省一扶贫工作团,向某个贫困山区 赠送了一批优质良种羊。几个月后去了 解情况,村民们说,羊肉的味道很好, 请再送些来。提炼: 治标与治本 扶贫应从改变贫困地区人们的思 想意识入手,不能流于形式。中国古代诗歌 概述 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吴越春秋)中国古代诗体中国古代诗史 中 国 古 典 诗 歌诗词(五代、宋)曲古体诗(唐以前诗歌 及唐以后诗人仿作,如歌 行体

4、) 近体诗(形成于唐)散曲剧曲小令套曲古 体 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的是 诗经,另一代表是曹操诗)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简称七古)杂言诗(可归入七言古诗)1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 种诗体,也称今诗。指 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 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 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 绝句。诗诗 词词 常常 识识近近 体体 诗诗 诗句数量固定。 一般八句(十句以上称排律或长律) 。2律诗 诗句格式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五律、七律)。诗诗 词词 常常 识识近近 体体 诗诗中间对仗两句一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诗诗 词词 常常 识识近近 体

5、体 诗诗春意盎然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 声律严格。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诗诗 词词 常常 识识“仄起” “平起”近近 体体 诗诗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词中国古代诗史先秦诗歌:诗经楚辞 两汉南北朝:乐府民歌汉乐府、南北朝乐府文人诗歌“三曹”、陶渊明 唐代诗歌:“初唐四杰”、“李杜”、田园诗 、“边塞诗”、“新乐府”、“小李 杜” 五代词:李煜 宋诗宋词:宋诗陆游、杨万里等宋词婉约派、豪放派 元曲:马致远、张养浩等先秦诗歌 诗经 1.产生:西周到春秋中叶 2.“六义”:内容风、雅、颂;

6、手法赋、比、兴。 代表作:关雎静女氓伐檀硕鼠等。现实主义诗歌源头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商颂鲁颂周南、召南、卫、王、 郑、齐、魏、唐、秦、 陈、桧、曹等。 诗 经 的 三 个 组 成 部 分风:音乐的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地方土乐。(160篇) 雅:正。周王朝直接统辖区中央的 音乐。 (105篇) 颂:宗庙祭祀的音乐。“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40篇) (毛诗序)根据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于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 。即铺叙陈述,直书其事的意思。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即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辞也(朱熹) 。借助他物

7、引出或暗示 所表现的事物。它多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 头。(1)反映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表 达人民的不满情绪。(2)反映生产和劳动场面和热烈歌 颂劳动的诗篇。3.内容:诗 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3)描写战争对生活的破坏和人民从战的 苦楚,表达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不满。出 车、六 月。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小雅采薇(4)以恋爱婚姻为题材,表 现古代劳动人民单纯开朗的性 格和纯洁质朴的心灵。 A、相恋诗。周南关

8、睢就是写男子对 女子的爱慕之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B、婚嫁诗。周南桃夭C、弃妇诗。卫风氓(5)歌功颂德之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楚 辞一、楚辞的产生 “楚辞”的三重含义: 1.战国南部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诗体。 2.诗人屈原和其他作家用这种诗体 创

9、作的诗歌。 3.诗集的名称。 楚辞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整理。 二、屈原 (前339?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 人,杰出的政治家 和爱国诗人。名平 ,字原。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 归)人。 三、离骚 1.离骚的含义: (1)楚国的一种曲名。 (2)“离”-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 刘勰:金相玉质,百世无双。2.文体特点 (1)浓郁的地方色彩。方言词:些、兮等 。 (2)想象丰富,情感浓烈,运用神话, 内容复杂,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3)特殊的语言形式。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大风起兮云飞扬

10、,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 刘邦汉乐府一、乐府的含义: 1.机构。汉武帝时设立的。 2.歌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 3.诗歌。汉代及以后的民间歌谣, 以及带有民歌色彩的文人作品。 汉乐府:汉代民歌。二、主题 1.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和对剥削压迫的反抗 。陌上桑。 2.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十 五从军征。 3.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荒淫。 4.反映婚姻、爱情的美好。上邪 孔雀东南飞。上邪!吾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 邪三、特色 1.叙事因素增强,有了人物形象和故 事情节。 2.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交代事情,表

11、达主题。 3.标志现实主义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建安诗人 建安风骨一、建安诗人 1.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瑀、应玚和 刘桢。 2.蔡琰(蔡文姬): 悲愤诗 胡笳十八拍 3.三曹:曹 操、曹丕 、曹植二、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 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观 沧 海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 业示成的深沉感慨,又表现 了他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 业的宏伟怀抱。【建安风骨 】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建安风骨】指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 诗文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 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 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俊爽刚健、慷慨 悲凉的独特风格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 叫 “ 魏晋风骨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