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7342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9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第一章 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2009.5.学习要求 掌握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 领会诗的精神。 了解典型感情的三要素。 了解意蕴的二层含义。 掌握意象的特点。 深入体会“感发的生命和感发的力量”。 第一章 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 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可以简单记忆为四个字, 即:情,理,象,力。下面具体分为四节来讲:第一节 典型深刻的感情第二节 深厚微妙的意蕴第三节 准确生动的意象第四节 感发的生命和感发的力量 (四节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希望大家能够给予 整体性的认识。)第一节节 典型深刻的感情(讲一、二、三、四个问题) 一、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性是诗的质的规定性。诗是抒情的

2、这一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感情在诗中的重要 作用。而读者应当明了的是:优秀诗歌所传达出的感情,都是典型感情,或者换句 话说,都具有感情的典型性。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激动人 心的力量和相应的美学价值。二、构成典型感情的三要素1、真实性2、独特性3、概括性1、真实性一段典型感情首先必须是一段真实的感 情,是诗人确实体验过并为之激动过的感情 。真实性,是典型感情的基础。如台湾的乡愁诗。2、独特性 一段典型感情还应该是一段具有鲜明个性的感情 ,从抒情气质到抒情方式,都应是特立独行、不同凡 响的,只有这样,这段感情才迥异于那段感情,才能 以它独特的美学意味产生独具的艺术魅力。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九年级上册

3、P2)与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正是在独特性这一点上,最能显示出诗人天才的创 造和各自的天性。3、概括性一段典型感情又必须是一段具有普遍概括 意义的感情,只有这样,这段感情才不是难以 理解的,才能以它蕴含的共性,在读者中产生 广泛的共鸣,从而由“自我”出发,进入大众的 心灵。如: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贺之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面引用两位台湾诗人杨唤和余光中的同题诗作 乡愁,请读者仔细揣摩一下其中所传达出的典型感 情的上述三要素。 乡愁 杨唤在从前,我是王,是快乐而富有的, 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我们收获高粱的珍珠、玉蜀黍的宝石, 还有那挂满在老

4、榆树上的金币。如今呢?如今我一贫如洗,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想贫血。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乡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真实性第一首乡愁诗的作者杨唤(19301954),生于辽宁 省兴城县菊花岛,1949年来到台湾,1950年开始写儿童诗, 成为台湾现代儿童诗的先驱,1954年因车祸逝世于台北。第二首乡愁诗的作者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 生于江苏南京,少年时期流寓四川重庆,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 ,次年赴台

5、,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为台湾著名作家。这两位诗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祖国大陆度过的, 正是这段终生难忘的岁月,给了诗人以刻骨铭心的记忆,当他 们远离故乡之时,才能以出自心灵最深处的乡愁,谱就了他们 笔下如此深切动人的诗篇。如果说这两首乡愁诗传达出了 一段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那么,它们的典型性,就首先表现 在它们的情感的真实性上。.独特性其次,这两首同题的乡愁诗,从抒情气质到抒情方式上,又有 着迥然不同的差异。杨唤自幼丧母,他的童年是苦难而不幸的。杨唤生前,最大的志愿, 就是出版童话诗刊,希望在他甘美而又俏皮的文字带领下,让在苦难中 成长的孩子,都能有个快乐的童年,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在杨

6、唤的诗作 中,那优美流畅的字句和童话般的美丽色彩,正是他对凄苦童年的凭吊 和补偿,这构成了杨唤独特的抒情方式。这首乡愁就正是如此,当 他写到故乡的时候,故乡是这样的优美,优美的如同童话一般;当他写 到现实的时候,现实则是如此的令人身心困窘。全诗就这样在强烈的反 差和对比中,深切表达了杨唤内心的乡愁和哀痛!而余光中的乡愁,则又有着余光中独特的抒情方式,读来又是别 一番天地。它在形式上富于格律美;在结构上它以个人的经历为主线, 层层递进,愈进愈深,不同阶段上的乡愁越来越深沉,境界也越来越宏 大。.概括性最后,尤为可贵的是,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诗人独特的 审美感受,是诗人独特的美学创造,但它们又是对

7、海峡两岸千 百万中国人渴求祖国统一的共通情感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学概括!综上所述,真实性,独特性和概括性,是构成诗中典型感 情的三要素;三者的完美统一,使优秀诗歌传达出的感情具有 了典型意义。也只有在这时,诗的抒情之花,才最为美丽和芬 芳,一首诗才有可能具备了审美价值。 三、由于性格气质、阅历体验、美学修养、表 达方式的不同,诗人所传达出的典型感情,在 风格上也是各各不同的。或强烈、或冲淡、或 奔放、或蕴藉等等。 在众多的感情风格中,我偏爱屈原、杜甫、鲁 迅、艾青那种以感情的深刻性震撼读者心灵的 诗。我以为,那种以感情的深度见长的诗,更 能产生持久的魅力。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四、为了加强

8、感情的深度,应如鲁迅先生所言:“ 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 露,能将诗美杀掉。”应注意对感情的节制、浓缩和锤炼,使诗中的 感情如铀矿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第一节结束)第二节 深厚微妙的意蕴(讲一、二、三、四个问题) 一、好诗不能无理。诗中的理(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有 的时候表现为一种明确的立意,(或曰思想)如: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但更多的情况下,诗又是不讲理的,诗中的理是无理之理, 没有明确的立意,而表现为一种深厚微妙的意蕴。如:远和近顾城 (195

9、6年生)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发表于1980年三、什么是意蕴意蕴是诗人的人格学问、阅历生平、认识体验水 乳交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是诗人的 意识(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微 妙反映。一言以蔽之,意蕴是诗人各方面的修养都臻 于“化境”时 的表现。四、怎样才能把握诗中的意蕴原则:知人论世。如前:远和近出海 顾城我没带渔具没带沉重的疑虑和枪我带心去了我想,到空旷的海上只要说,爱你鱼群就会跟着我游向陆地无题邵燕祥(1933年生)天高,水清,晚风吹透衣裙,姑娘独自在河边逡巡我若能象你有所等待,就决不会怨秋凉风冷。鹭鸶飞去了,不见踪影,向

10、日葵垂下了翘首的梗若有人能象你这样等待着我,我一定不顾一切地向这里狂奔。1959.9.9.意蕴就这样起伏流贯于好诗的字里行间;它 决非诗人的刻意经营,而是人格学养的自然流 露;对读者来说,只要在知人论世的原则下对 原诗进行研读,就不难领悟到诗中深厚微妙的 意蕴。(第二节结束)第三节 准确生动的意象 (讲六个问题)一、诗歌艺术的创造在技术上的关键点就是“ 意象”的创造;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 核心。优秀的诗歌作品,其典型深刻的感情 ,深厚微妙的意蕴,往往要通过准确生动的 意象表现出来。二、什么是意象 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 这里所说的意,是作为主观方面的诗人的情 感意蕴; 这里所说

11、的象,是作为客观方面的形象。 形象又分为物象和事象。也就是说,物象和 事象都是形象。三、先看由物象构成的意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的每一个物象,都不 是纯客观的,都是一个主 客观相结合的产物,都是 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 象,因而它就是意象。 前述同样写法的另一首诗。 四、再看由事象构成的意象不 流沙河 她来向他告别, 低下羞红的脸。 脚在雪地上画来画去。 “我们还是分手的好。”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你最好把我忘掉吧!”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假如这是真心话, 为什么他却看见, 雪地上画了两个“不”字? 这里作为事象的这

12、个生活细节,由于 蕴含着丰富微妙的 青春与感情的秘密 ,也是一个主客观 相结合的产物,也 是饱含着诗人情感 意蕴的形象,因而 它也就是意象。 前述同样描绘事象 的另一首诗。五、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诗人流沙河认为,意象就是“表意的象”。 此言指明了“意”与“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着重强 调了“象”的表意功能。既然意象就是表意的象, 那么,如何为内心的情意找到与之成准确对应关 系的客观形象,或者换句话说,如何在纷繁的物 象和事象中,捕捉创造准确的“象”来完美地表现 心中的“意”,便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例: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

13、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5.2. 为这首词,毛泽东同 志专门作注说,此词 的写作大背景是“万 里长征,千回百折, 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 多少倍,心情是沉郁 的。”因此,关于长 征的困难和前途的思 考,以及由此而产生 的沉郁悲壮的情怀, 是这首词主观方面的 情感意蕴,而这种情 感意蕴,主要的是通 过两个与之成准确对 应关系的客观物象传 达出来的,那就是: “苍山如海,残阳如 血”,也就是如海的 青山和如血的夕阳。 毛泽东同志自己就曾说 过,“苍山如海,残 阳如血两句”,“是 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 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 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 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 了作

14、者自以为颇为成功 的这两句话。”的确,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是毛泽东诗词中最 为著名的词句之一,从 诗词创作的角度来看, 其中奥妙,就在于意与 象之间的准确契合。六、 不能为意象而意象 意象说到底是一种表意的手段。在优秀的诗歌作 品中,也有一些诗,叙述多于描绘,议论多于意 象,明确的说理多于意象的暗示。 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

15、亲切的怀恋。 望大陆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写诗虽然强调意象的创造,但创造意象的目的 归根结底是为了表意,是为了增进诗的丰富的美感 和强大的感发力量。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为意象而 意象,那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很可能滑向文字游 戏,违背了我们提倡意象创造的初衷。 (第三节结束)第四节 感发的生命和感发的力量(本节讲五个问题)一、叶嘉莹教授说:“本来我对诗歌的评赏,一 向就主张应该以其传达出来的感发生命之有无 多少大小厚薄为衡量其高下之标准。”(唐 宋词十七讲)叶

16、先生的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从整体上根本上讲,一首真正的好诗,必然 蕴含着一个感发的生命;一首真正的好诗,必 然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 二、什么是感发?感发就是感染兴发,一言以蔽之也即 是“兴”。孔子讲到诗的时候曾经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兴”的本 义为“起”,“起来”,引申为“举”,“发”,“诗 ,可以兴”,朱熹注说:“感发志意”,也即是说诗歌 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孔子把“兴”摆在“兴 、观、群、怨 ”的首位,表明孔子对“兴”这种作用的 特别重视,在孔子看来,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 人的精神从总体上起一种感发、净化、升华的作用,使 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变为一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