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5626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48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诗歌1诗歌诗歌2诗词艺术 手法技巧 包括:一 修辞手法二 表达方式三 表现手法四 篇章结构诗歌3诗歌鉴赏技巧之一:修辞手法(17 )o1、比喻o2、比拟o3、借代o4、排比o5、对偶o7、夸张o8、双关o9、互文o10、用典o11、反问o12、设问o13、反复o14、对比o15、衬托o16、反语诗歌4诗歌鉴赏技巧之二:表达方式o一、表达方式 :o1、记叙o2、描写o3、抒情o4、议论o5、说明o二、抒情方式 :o1、直接抒情o2、间接抒情o间接抒情包括:o1、借景抒情o2、情景交融o3、托物言情o4、托物言志o5、托物言理诗歌5诗歌技巧鉴赏之三:艺术手法(技巧)o一、描写手法 :o1、点与

2、面o2、正与侧o3、动与静o4、虚与实 o5、视与听o6、高与低o7、远与近o8、白描o9、细描o二、表现手法技巧o1、以小见大o2、抑扬o3、渲染、o4、讽喻o5、衬托o6、借景抒情o7、托物言志o8、象征o9、烘托、诗歌6诗歌鉴赏技巧之四:篇章结构o1、 叠词o2、卒章显志o3、重章叠句o4、照应o5、 倒装o6、 曲笔入题诗歌7二、分析表达技巧o提问方式:o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 现手法?试作分析。o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 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 情感的?有何效果?)诗歌8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 。 o答题范式: 答案组成内容:o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

3、法) +o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了 这种手法) +p析效果(表达作用):通过此手法,作者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刻画了什么形象? (3)表现了什么主旨(中心主题)?诗歌9答题步骤:o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 手法)o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指明手法 (阐运用)o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诗歌10答题套路o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结合具体诗句),从而突 出了(强调了或更有效地表达)了 作者(诗人)的情感(心情,心境)。诗歌11修辞之一:比喻o含义: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 喻词构成。o特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 ,但相

4、互之间有相似点。 o表达作用: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有突出事 物 特征、使抽象事物 生动、形象化的 作用。 诗歌12例一:踏莎行 欧阳修o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 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o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 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 更在青山外。诗歌13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句 的艺术手法。o答案:o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把 无穷无尽的离愁这抽象的感情比喻成迢 迢不断的春水这一具体可感的形象(2 ),使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 、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3) 诗歌14例二: 请分析“遥望洞庭

5、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句 的艺术手法。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答案: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 诗 歌巧妙地以“螺”比青山,以“白银盘” 比洞庭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 里的青螺(2),使洞庭美景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饶有意趣(3)。诗歌15例三:试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答案: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 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 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

6、皎洁。 清爽的 凉月,雨后的山色,宛然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2)全诗空灵明快,情景交融,加上民歌的韵致 ,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3)诗歌16【训练一】 江上看山 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问题: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 手法?试做分析。诗歌17参考答案:o此诗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1)诗将 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 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 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 舟行之快。(2)诗着重动态描写,以动 写静,节奏急促、迅捷,表现了诗人一种 轻快喜

7、悦之情。(3)诗歌18【训练二】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 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o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1)上片用“云边孤 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 饶有余味。(3)(意思答对即可)诗歌19修辞之二:比拟o含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一种事物或 情景当作人来表现,

8、即把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 想情感;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表现,使人具有某物的 特性。主要是拟人。o特点:使事物生动形象,使其特点更加 突出。o表达作用: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 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情感。 诗歌20例一:试分析晚 春(韩愈)运用的表现 手法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答案:诗人用拟人、比喻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 的晚春群芳图。(1)暮春时节,春归在即,“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最 可喜者,杨花榆荚乏色少香“无才思”,开不出 鲜艳花朵,但也能尽解人意,随风如雪飞:好一 派热烈的送春景象。(2)表现出了诗人一种乐 观向上

9、、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3)诗歌21【训练二】 画菊 郑思肖o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 试作分析 。诗歌22参考答案:o这首画菊诗,托物言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 艺术手法。(1)菊花正是诗人自喻的写照。它 不与百花同时开放,独立疏芳,是不随俗不媚 时的高士;三四句化用朱淑真诗句,以“北风” 暗喻北方的元朝统治者,刻画了菊花宁带清香 枯死枝头,飘零落地,也不向北风屈服的铮铮 铁骨和顽强形象。(2)作者通过赞美傲然不屈 ,孤傲绝俗的菊花,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 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3)诗歌

10、23【训练三】: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o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o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分 析其作用。诗歌24参考答案:o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抒写了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 惜别的心情。(1)明明自己多情,却偏撇开自己,去写告 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蜡烛”本是有烛芯的, 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 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 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 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 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11、(2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 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3) 诗歌25【训练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o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o思考: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诗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诗句 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歌26参考答案: 作者巧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雁引 愁心去”,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 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

12、心情。下句写君山 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2)“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且更新颖。(3)(意思对即可) o“诗眼”分别“引”“衔”。(1)作者巧妙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一个“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 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懂 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愁去喜来,互相映衬。(3)诗歌27【训练五】试分析其表现手法o秋 山 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 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 却倩孤松掩醉容。诗歌28参考答案:o诗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写秋季美景 。(1) 诗人把“乌桕”写成“老染工”,让小枫去偷天酒

13、。经验丰富有点糊涂的老染工“乌桕”浪漫贪 杯的小淘气“小枫”以及乐于助人的“孤松”都显 得活泼生动,饶有谐趣 。(2)“猩红”“醉容” 从色彩角度生动描绘了一幅红彤彤的金秋风光 图,令人感到新颖雅致,回味无穷。(3) 诗歌29修辞之三:夸张o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 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o特点:分夸大、夸小、超前三种类型。o表达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 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 o“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便是 典型例句。愁生白发,夸饰为“三 千丈”之长,可见愁思深重。诗歌30问题:诗中 “熏满”历来为人称道,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o余 杭 范成大o春晚山花各

14、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诗歌31参考答案:o诗中“熏满”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 。(1)作者从花香的角度写春光。 先写山花的姹紫嫣红,然后侧重写花 香的怡人;(2)尤其最后一句写出 了花香散播的范围之广,弥漫了千村 万落,突出了花香的浓郁,也写出了 花开得极盛,传播之远,使读者有身 临其境之感。(3)(意思对即可)诗歌32【训练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o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o思考:试就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 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诗歌33参考答案:o第三联

15、主要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 法。(1)这两句诗描绘了岳阳 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想象神 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 景。(2)抒发作者遇难呈祥、 豁然开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3) 诗歌34【训练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o三万里河东入海, o五千仞岳上摩天。 o遗民泪尽胡尘里, o南望王师又一年。o思考:试分析诗中运用的艺术手 法。 诗歌35参考答案:o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1)诗中的“三 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歌颂了祖国高山大 河的奇观美景,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 民众的坚强不屈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 ,表现了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

16、经 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 移与迫切。(2)这些夸张性描写,以美景 来衬托神州失陷的悲痛,以抒发广大民众的 情高意切、自己的愤懑及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苟且偷安。 诗歌36修辞之四:借代o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 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o特点:o表达作用: 诗歌37修辞之五:排比o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 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o特点:o表达作用: 诗歌38试分析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的表现 手法o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o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o答案:这首小曲运用的排比的修辞手法。o 曲中诗歌39修辞之六:对偶o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 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o特点:o表达作用: 诗歌40修辞之七:双关o含义:用一种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