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4795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X 页数:204 大小:89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2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品课程课件内蒙古工业大学开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的价值问题一、一、一、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选定教材关系与选定教材关系与选定教材关系与选定教材关系选择选择选择选择 人大版人大版人大版人大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作第五版作第五版作第五版作 为本系为本系为本系为本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品课程教学用教材的精品课程教学用教材的精品课程教学用教材的精品课程教学用教材的

2、 理由理由理由理由二、所选教材内容结构介绍二、所选教材内容结构介绍二、所选教材内容结构介绍二、所选教材内容结构介绍三、对从事精品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对应专业学生的要求三、对从事精品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对应专业学生的要求三、对从事精品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对应专业学生的要求三、对从事精品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对应专业学生的要求四、学习本课程的价值需求四、学习本课程的价值需求四、学习本课程的价值需求四、学习本课程的价值需求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

3、)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 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 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 总结。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为什么):

4、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 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 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 A、知识体系(真理) 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 “科 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 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 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 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

5、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 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 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 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 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 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根本标准。(简要解释本原、第一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

6、维 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 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 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 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哲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1)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2)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3)现代哲学侧重于结合型研究(补充:含本体论、 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4、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答A、唯物主义含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 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哲学派 别就是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含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 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哲学派

7、别就是 唯心主义。(2)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回答(补充)(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A、唯心主义为何长期存在?第一,认识方法的不科学。唯心主义产生 的认识根源。第二,认识过程中的现象蒙蔽。第三,人的活动特征导致。B、两者区别的意义:划分出哲学派别。唯 物主义是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唯心主义是 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C、消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问题上的 谬误(唯物主义重物质,唯心主义重理想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 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中国的“五行说”,古 希腊的泰

8、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等。特点是 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历史领域中不能彻底坚持唯物 主义。这些特点也可以概括为直观性、非科学性、唯心 史观。)(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缺陷: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 域的不彻底性也即唯心史观(3)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也即马克 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3、唯心主义形态在当代的变化越来越主观唯心主 义化4、哲学发展中充满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 争5、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的

9、历史发展形态A、古代朴素辨证法B、近代唯心辩证法C、现代唯物辨证法(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独立,总是与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相结合6、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1)基本含义A、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 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B、人本主义的三个含义第一,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 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是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 一个要素。第二,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 学。第三,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 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 中,存在主义是最典型的人本主义。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 本特征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马克

10、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 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中 叶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1)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2)资产阶级的巨大胜利(3)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 长及其运动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 论来源(1)现实理论问题的解决方案A、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B、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C、英法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2)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就及马恩的批判继承成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 学基础(1)近代科学的大发展为新的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提供素材(2)三大发现提供了前提和佐证A、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1、提供前提B、科学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佐证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努力和创造性活动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2)提历史唯物主义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 哲学的显著区别。(3)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主义的两种表达。(4)历史的误会需要逐步清除。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意义。(2)科学的实践观成为新旧哲学的显著区别标志。(3)实践内在关系的内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其意识关系。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 科学

12、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他的无产阶级性。这 种革命性又表现为他的实践性。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于他的彻底的批判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发展。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3、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1、认真学习理论2、切实加强实践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具 体的物质形态(2)

1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 物质的某些属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恩格斯的观 点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看法物质是标 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其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坚持了物质 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 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

14、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 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的含义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 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广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2)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运动绝对,静止 相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离开绝对运动谈静止,必然导致形而上 学。(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 ,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 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离开物 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谈运 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导 致形而上学。2、时间及其特点(1)时间的含义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15、(2)持续性表现过程进行的久暂;出现的先后顺 序;间隔的长短。(3)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3、空间及其特点(1)空间的含义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2)广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 态、位置和排列次序。(3)特点三维性。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 关系(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 间和空间不存在。(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 物质运动不存在。(3)绝对时间和空间观点是不科学的。(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爱因斯坦的 时空观。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 会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1)古猿的体质形态(2)古猿的群体结构(3)古猿的生存环境2、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1)劳动使工具的使用成为现实,并促进古猿手 脚分化。(2)劳动使古猿心里改变,人类意识的发端出 现。(3)语言产生。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人口(3)生产方式2、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2)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3)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