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表现手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4465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4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表现手法(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寓情于景 诗词里面的景和情,一般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景, 是客观存在,是外显的;情,是人的主观感受,是内蕴的。当诗人 不直接抒情而寄寓景物时,就要求所选择的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相 契相通。如果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景中之情”最好“ 形神兼备”。 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 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开头两句凭高远眺,所见之林自然是平的。而且显示出山林的 广远,弥漫在一片冥蒙的烟景中。山是青绿色的,在“暝色入高楼” 的时候,这山的颜色应是暗淡的,说“碧”已够奇妙,可是又说这碧 山在伤心。山是自然界的

2、景物,它本无知,是把人的感情移到了山 上,这山便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了。寓情于景,比径直抒情, 其情岂不更深。 景和情出现在诗词里面,往往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所谓触景生情。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似乎已成为常规。但也有一些诗人,当他们感情奔涌时,忽然掉转笔锋写景去了。可是仔细一看原来景中含情,比照直把感情倾吐出来,更真切深厚。 李白两首送行诗结尾,一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前者说,船行已远,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看不见了。这时只望见长江奔流到天际。后者说,挥手告别,马鸣萧萧。

3、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长江流水和萧萧马鸣的景物中了。 有的诗,诗人虽在景物中寄寓着深情,但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自抒身世的小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概括了作者的一生。少年时的生活情景是:歌楼听雨,罗帐烛昏。中年时的生活情景是:客舟听雨,江阔云低,雁叫西风。老年时的生活情景是:僧庐听雨,两鬓星霜。年月不同,生活异趣。少年时的欢乐,壮年时的漂泊,老年时的凄凉,全是通过景来表现的。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寓于景中的情,却更深沉,更凝重 。词的最后两句,

4、与前面的写法不同,却是直抒心怀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西楼(宋曾巩):“海浪如云却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 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 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从写景这一层面看,以上两首诗是同中有异的,请作具体说明 。、作者这两首诗的抒情风格迥异,试具体回答它们在描写景物时 ,寄寓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答:两首诗同写雨景,前者主要写雨前景,后者主要写雨中景和 雨后景。 答:前者通过描写雷雨之前的自然特征,有力地烘托了作者的雍 容气度和开阔的胸襟。后者通过描绘两幅雨后小景,婉曲地表达了 诗人对像桃李那样惧怕风雨的弱

5、者的鄙视,对像青草一样具有坚韧 品质的强者的赞美。 二、渲染烘托通常有一句话叫触景生情,看来是先有了景,而后才生发出人之喜怒哀乐的情来。我国古典诗歌常常利用美感的差异性,利用心情不好同美景的矛盾,来渲染和烘托内心不快的情绪。这种写法可 使诗歌更含蓄,更深邃。 我们来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 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少妇春日上楼,见到野外的春色,寂寞的愁思油然而生,好象这愁思是由春色勾引起来的。这是用和谐的景物,反衬不和谐的心情,更突出了思妇孤寂忧愁的内心情绪。春满眼前,本来正好赏玩,景生情时而情异于景,两相径庭,更见出诗中主人公忧伤之深。 同样的手法,在杜

6、甫的诗中也可以看到。“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是以花鸟这样美好的景物,写“国破山河在”的悲痛, 就更见出诗人悲痛之深。 红花是是艳丽的,当元稹慨叹行宫的昔盛今衰时,他却写了“ 宫花寂寞红”(行宫)这样的句子。 再读读“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春光如此美好,而这位“早被婵娟误,欲妆临境慵”的宫女却发出 了深深的哀怨! 以上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景物 不仅有人的感情,而且寓有 人的气质,人的心声和灵魂。 所以,同样的枫叶,在游目骋怀的杜牧看来,是“停车坐爱枫 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长亭送别的崔莺莺看来,却是“晓来 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同样是菊花,在坚贞不屈的郑所南

7、笔下,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在利禄薰心的陈淑达笔下,却是“但令逢采 摘,宁辞独晚荣”。 同样的蝉鸣,身任皇帝秘书监、志得意满的虞世南说:“居高 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蝉)失去人生自由的骆宾王则说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 同一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他表达的是无奈、痛惜之情;朱自清反其意而用之“但得夕 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表达的是旷达、自安之情;而叶 剑英在八十书怀中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他抒发的是乐观、豪迈的胸臆。 总而言之,景物虽同,却因人之情不同而异,情始终是主导的。 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后面

8、的问题。杨柳枝 (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 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 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以上两首诗的作者在寻找抒情媒介时有什么共同之处?同时又 产生了怎样的差异? 、类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抒发物是人非 的感慨,在凭吊、怀古类的古诗词中不胜枚举,请再举一例。 1答:都是以杨柳作为抒写感慨的依托。刘禹锡的这首是送别诗,由于诗中有“春风、酒旗、挥袂”等场景气氛作为烘托,诗人 眼中的“垂杨”就寄寓了脉脉的温爱与友情。韦庄在诗中写柳时, 用了“无情、依旧”,意思是说眼前的台城柳不解人世

9、沧桑,此处 深寓着历史兴亡的无限伤痛。 2答:“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 )还有杜甫的蜀相 、姜夔扬州慢等等。 三、巧比妙喻 比喻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里只是简略地说明“取类不常”。实际上比的方式千变万化,各式各样,人们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10、,都可以取类为比。 、联通比,就是以多种比喻综合运用,借以表现本体的形象性,它也称作“博喻”。 上阕先写美人既远,词人木立如痴,惆怅极矣,又对深闺密居作了无计奈何的拟想。下阕再写痴情至暮霭渐生,而精彩莫过于词人对自己“闲愁”几许的一问三叠:它如一川烟草,密密层层,笼天盖地;如满城风絮,漫天飘扬;如黄梅时节的雨,连绵不断。这 三者既是博喻,又是写景,而且因景见情,烘托气氛,见出愁情。 可见联通式的比喻,既为加重情感内容的分量,又显示了艺术 氛围的深度。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11、?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双关比,即在相似点上增加一层双关的意思,比中有比,喻外有喻,而使比喻不同寻常。 唐代诗人雍陶题君山诗说:“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诗人以明镜比洞庭湖,形容湖水一平如镜,以螺髻比君山,形容君山的形象像螺髻,明镜又双关于神话里水仙梳妆用的镜台,螺黛又双关于水仙对镜挽发髻。雍陶采用比中有比的手法,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衬托比,这种比喻不是单纯地指明相似点,而是进一步利用作 比的形象来衬托气氛或说明道理。后一层的意思是由读者体会出来 的,并不言明。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诗云: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

12、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 分,况是蔡家亲。” 诗人写自己沉沦荒居,老于贫困。诗中“雨中”“灯下”两句极力渲染气氛:秋天的夜晚,雨点打在已发黄的树叶上淅沥沥地响着;屋里那盏孤灯下,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耳听着雨声,眼望着孤灯,同表弟卢纶闲话凄凉。用树逢秋天落叶来比喻人的衰老,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 又起了渲染和衬托的作用,使整首诗充 满了辛酸和悲凉。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汉(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 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说,这首诗既见明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你赞

13、同 吗?请具体说明原因。 、杜甫写这首诗时已岁,又是在漂泊流徙的途中,然文字间 流溢出的心态和精神十分感人。试以其中某一联文字为例,说明此 诗感动你的理由。 答:不矛盾。诗人对这两个景象不是纯客观的描写,写“思归” 人眼中长夜孤悬的明月,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一片 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这便是情景相融。“落日”就更不是写 实景,而以它比喻暮年。诗句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 答:颈联,诗人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表明自己年虽老而壮心不已 ,再写面对飒飒秋风病体欲康复,这种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状 态十分令人感佩。尾联:这里的老马是诗人自比,意思说,我同老 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言外

14、的怨愤之意,便从诗中自然地 流露出来。 四、即小见大 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能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 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 王湾,盛唐时洛阳人,一生中多来往于吴楚间,有一回泊船北 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次 北固山下这样一首千古名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 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先看颔联的上句,诗人说,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 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诗人不用“风顺”而用“ 风正”是因为单“风顺”,若风很猛,那

15、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 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这里的“正”字兼有了“顺”与“和”的内容,这就是所谓大景之情。 颈联也历来脍炙人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 的交替,但会让人想到“海日”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 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以上手法正所谓抓住典型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 。 元稹有一首行宫,表现了昔盛今衰之感。试看:“寥落古 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二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物是人非、无限感慨的场景,画面平静 、安谧、幽寂、超脱。从今天已经没有事情好做、闲极无聊的白

16、头 宫女的话中,昔日仙乐风飘,缓歌漫舞,“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 潜伴诸奴宿”的恣情纵乐的图景,不禁涌现眼前!二十个字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凭借有典 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有些抽象的思想,隐讳的谋虑必须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古人 就以小景物来托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咏物诗,绝大多数是象征性 的,其中有的包含了重大的思想主题。 例如黄巢的题菊花诗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 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开时正是寒秋季节,蜂蝶不来采冷香,黄巢以此发泄自己 生不逢时节的怨气;又以司春之神的青帝自拟,要使菊花和盛极一 时的桃花同在春天里一起开放,寄托了矢志改变现实的造反精神。 题的是菊花,表现的却是非常大胆的敢于触犯当朝的“叛逆”思想。 因而,以具体的景物象征抽象的大主题便是即小见大的又一种形式 。 我们可以 这么说,诗歌中的即小见大,不是视觉的简单体验, 而是生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