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上课实用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06231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黄的稻束-上课实用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金黄的稻束-上课实用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金黄的稻束-上课实用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金黄的稻束-上课实用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金黄的稻束-上课实用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黄的稻束-上课实用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黄的稻束-上课实用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仔细品读 米勒拾穗者金黄的稻束郑 敏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 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 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 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 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 )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 一体的。 “九叶派”诗人郑敏:不老的“最后一叶” 如今,九叶诗派的八片叶子已随风凋 零,留下的这一叶也许并不感到寂寞 。诗人的书柜上,贴满了写着诗句的 纸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 “良心是白天的星星,灵魂是黑 夜的太阳,同样是那看不见的永恒。 ”诗人不老。现在,90岁的老人还带 着博士生,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外文著 作。究竟是什么让

2、她充满活力? 答案就在郑敏多年前写下的诗句里 : “鸟儿的翅膀为什么不沉重?/它的 身躯为什么不知疲劳?/它没有浸在快 乐里,它的眼睛永远在寻找。”( 寻找)郑敏(1920-),福 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 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 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 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 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工作。 1960年后 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 授英美文学至今。1949年 出版诗集:1942-1947 ,成为“九叶”诗派中一 位重要女诗人。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 。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 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象 、寻觅集和诗学专著

3、诗与哲学是近 邻。郑敏,1920年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 1961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英美文 学教授。 郑敏在大学读书时期开始写诗。受浪漫主 义文学及歌德等人的影响较深,倾向于写抒情 哲理诗。九叶诗派代表人之一。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郑敏四十年代的作品曾由巴金先生收入 文学丛刊,名为诗集19421947。 1947年之后,郑敏的诗歌创作出现三十余 年的沉寂。1979年诗人重新投入创作,1984年 出版诗集寻觅集。1981年九叶集收录 了作者四十年代诗作二十首。寻觅集曾获 第二届全国诗集奖。九叶诗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 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 、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 、穆旦和

4、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 ,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 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 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 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 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 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金黄的稻束诵读欣赏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 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 们的心边 ,/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 的一片

5、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 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 个思想。/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 外往小西门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 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树丛 走着时时,忽然右 手闪进闪进 我的视视野是一片开阔阔的稻田,一 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 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镀金似的金 黄,但它们们都微垂着稻穗,显显得有些儿 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让 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亲们 。举举目 看远处远处 ,只见见微蓝蓝色的远远山,似远远又似 近地围绕围绕 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汩汩 流 过过,它

6、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们的沉思 凝静形成对对比,显显得不那么伟伟大,而稻 束们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作者自述【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 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 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 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 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 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 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 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

7、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疲倦”、“皱了 ”与“美丽”矛盾吗?在用“满月”“ 远山”为“稻束”添加 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为什么要将 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满月”除了作为背 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 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金黄,是成熟的 稻束的颜色。金黄的 稻束,意味着收获; 同时,金黄又给稻束 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 高贵的美感。 “堆”只 是客观的描述,而

8、“ 站”运用拟人修辞, 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 田野的身姿,是收获 的见证和象征。“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 何关系?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 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 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动情的赞颂。“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 了母亲的无私胸怀。“满月”写出 了母亲内心 的满足、欣 喜,烘托了 母亲的无私 胸怀。“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诗人为什么要将稻 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 无闻的特征,本身又具

9、有 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 束能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 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 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 奉献。如同母亲的疲倦、 美丽和坚韧已经超出了一 切言说。“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 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这”指金黄的稻束;“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 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小结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 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 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最后几句?“肩荷” 这个

10、词汇是用 于“稻束”还是用于“母亲”的 ?如何理解?“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 写出了作者对劳 动者的辛勤和坚 强的赞美,紧承 上文“肩荷” 这个词汇是用于 “稻束”还是用 于“母亲”的? 如何理解?运用“肩荷”这个颇含男性意味的词语, 来描写看似柔弱的稻束与瘦弱的母亲,使读者 在感觉反差时更能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者沉思,自然过渡。 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沉思什么呢? 历史如河流一样川流不息 ,生命如稻束一样萌芽生 长成熟老去,生生不 止,生命在完成之后转化为静 默的雕像,回味着“伟大的疲 倦”,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站 立的稻束的意义由此升华了, 诗人也在

11、这种深思中表达了她 的无限的时空观,以及朴素的 人文关怀精神。 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 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 一个思想。” ?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 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 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 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 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 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 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 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 ,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 静默。静默 ?小结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 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 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 的象征意义

12、。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 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 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思考探究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 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它是收获的象征。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 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 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 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 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 语言)与“思”(对人类

13、存在的思考 )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 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 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 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作“母 亲”或是“雕像”,而是据此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 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金黄的稻束”、“静 默”的“雕像”、母亲的疲倦、母亲无言的坚忍和美 丽,都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无尽的沉思。 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 个思想”,顺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 完美地合为一体。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 ,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

14、是组织得非常和 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了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 索把多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 ,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 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 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让 人感到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 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 。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 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 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 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 术线索贯串起艺术形象,表

15、现了出来。一、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 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 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 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 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 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 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 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 从强烈的主观投入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 ,如“金黄的

16、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 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 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 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 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 是通过诗人心理的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 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 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知识迁移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 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 ”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