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28765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43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艺术之课堂朗读指导艺术(2012秋使用)(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第三章 语文教学实施艺术 之 朗读指导艺术 朗读(朗诵、吟诵)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汉语因声求气的民族特点 鲁迅说过,我国的汉字有三美:形美,所以感目 ;意美,所以感心;音美,所以感耳 夏丏尊 重 朗读 朗读这种综合性的鉴赏法不但能领 略声调的好处,而且能在朗读时容 易专注于用字、句法、章法等形式 上的情形 他讲的朗读有点像学外语时的读法 ,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诵读更为 接近 叶圣陶重“美读” 这种“综合的”读法,更易于使读者的自我情感 投注到文本中去,读者与文本两个世界在“美读 ”中交汇融合为一体。 朱自清: 文学的“意义”是文字所载行的一切,文学的 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它的声

2、调里,所以“吟诵 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 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 ,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所说的朗读,与传统的“诵”不相类, 与“美读”也有区别,它是用类似说话又比说 话做作一点的“腔”,减去了音乐化,也不具 表演性,主要是读给自己“听”的,供读者自 己感觉的。 朱自清指出:朗读时“要能分辨语 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 原文的意思发展的节奏。注意本文 的意思,不要被声音掩盖了,滑过 去。” 一、朗读指导的现状 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 么。 想教的: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相 应语气读出来 实际在教的:学生腔齐声朗读(唱读)原因 不知道实

3、现“读出感情来”需要“教什么”,除了 不断呼吁学生“读出感情来”,便是要学生模仿 教师的“表演”。 学生通过模仿和“悟”,去达到教师的目标。这 种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 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二、何为朗读 朗诵法:是一种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 声的口头语言的艺术再创造活动。三、朗读的基本要求 (课标)正确、流利、有感情 哪些文本需要朗读?一般而言:诗歌、散文( 尤其写景抒情散文);文言文 哪些一般不需朗读?说明文(即便读,也无须 带感情;要中性地读) 哪些要具体分析才能做出是否需要朗读的判断 :小说(小说主要是案头文学,默读为主;) 、议论文 即便是需要朗读的散

4、文,朗读时机也要选择从学生角度 ,朗读的基本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 从教师教学角度:运用朗读法, 应注意文体、顺序、时机、目的 从教师教学角度: 一、区分文体,不同文体,有不同读法。对 朗读来说,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朗读是 对的;小说是案头文学,是看的,朗读就不 大合适。 二、注意顺序、时机、目的。初读(粗读) ,初步感知(求正确;由学生自由读,不宜 先入为主地范读;一般不齐读);再读,即 在理解后有感情朗读(教师指点方法或示范 )。【读懂大意;读出感情;读透文心】 提问法与朗读法使用的经典案例:N:王崧舟 长相思 教学录像.flv四、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一)准确理解文本感情 这依

5、赖于基本的阅读能力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切记! 朗读和理解不是简单的因果线性关系。朗 读需要依赖理解,但朗读又能够促进理解 以“得它滋味”为要义的朗读 这种朗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读者理解文本 的方式,也是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 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 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如果要“读出感情” 就一定要与咀嚼词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关注 语言本身,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朗读指导的基本原则熔“导”“练”于一炉 融理解、感悟于一体第一场雪 峻青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 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

6、从彤云 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 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 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 ,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 !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 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 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 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 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 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 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

7、去,脚 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 堆雪人,掷雪球儿。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 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 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 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 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 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 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 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 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 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二)恰当地用一定技巧方法表达出 所理解的感

8、情 如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把握,语速的控制,音色的 变化,轻重音的体现,停顿和延续。 这些知识有赖课程研制者、教材编制者、语文教 师认真总结。 只有当教师的教学具备必要的知识时,只有这些 知识被当做教学工具来指导(点拨)学生如何朗 读时,学生的朗读才能从“暗中摸索”走向“明 白学习”,而这正是学校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与生 活状态下的语文学习的重要区别。 诗歌朗读指导 诗歌应该教什么?首先应该是教诗歌本身,而 不是与诗歌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或作者简介。 (不是绝对反对介绍这些内容) 教师应该怎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 朗读诗歌需要以感受为基础,那么,情境、模 仿(范读)就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途径之一。

9、诗歌、文言文教学宜先读。读正确、读顺、带 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 但只有感觉是不够的,诗歌教学尤其要强 化诗歌语境的成分,以及必要的诗歌知识 比如朗读应该了解关于诗行的排列, 因为诗里的情感、内容就存在于诗歌的语 言、形式里面;又如诗歌节拍的多与少, 就与情感的缓与急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诗歌的标点有好多意味 我爱这土地课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 诗中的标点的读法,就很有必要。 当然,没有标点的文字也可以表达很多意 思,例如古诗词是没有标点的,这些也可 以告诉学生荷花淀顾城小巷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朗读艺术声音高、中、低高音 5 次高音 4 中音 3

10、次低音 2 低音 1朗读,一般要有高低起伏变化 。 高,即需要强调的问题,用较 高声音、重音突出,以引起听 者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课文表达的是高亢激昂感情时,宜用 高音或次高音。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4 4 4 4 4 4 5 5 4 4 4 4 5 5 5 5 5 5 5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5 5 5 5 5 5 5 独破受冻死亦足!读说明文,采用中

11、音为宜。保持读音 平整温和,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 33333333333333333344444 3333333333 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 3333344444443333 44433333333333333 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低音和次低音一般出现在

12、文学作品中。为 表达感情需要,有时要把读音压得很低。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数火柴的声音应 该是很低的: 3 2 2 1 一,二,三,四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一段: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 222222222222221111112222222222222222 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 2222222222222222 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悲哀沉重压抑 】舒缓和急促舒缓 大波浪线 急促 箭头线 表达深沉的感情,语速应当放

13、慢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 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 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 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有的文段表现深沉冷峻的思索,对人 生对社会具有一种穿透力。读时应有 凝重感,语速也应舒缓些。 (故乡最后一段) 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些文段只有快速读才能表达出本意 。急促。 我没有亲见;听说,

14、她,刘和珍君,那时 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 ,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 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 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 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 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 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 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在递进关系的排比句中,也适宜用急 促读法。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 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以 上舒缓】,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 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

15、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 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 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 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 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 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以上急促】。 停顿和延长停顿 延长 一句之中,有的字后可以暂停,有的 字后可以适当拖长声音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海燕开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 傲地飞翔。颤动与升降颤音:小波浪线 升调(重读): 降调(压低):颤音用来表示感情达到极度强烈的程 度,足以震颤心灵。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