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23475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一、绪论 n1、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如机器、设备或 生产过程)的一个或数个物理量(如电压、电流、速度、位置、温度、流量、化学成分等)自动 的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或变化)n2、自动控制系统:是指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它一般由控制装置 和被控对象组成。被控制对象是指那些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控制装置是 指对被控对象起控制作用的设备总体。n3、开环控制:开环控制是指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只受控于控制作用,而对控制作用不 能反施任何影响的控制方式。n4、闭环控制:指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与控制

2、作用之间存在着负反馈的控制方式。n5、反馈:把输出量送回到系统的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比较的过程。若反馈信号是与输入信号 相减而使偏差值越来越小,则称为负反馈;反之,则称为正反馈。显然,负反馈控制是一个利用 偏差进行控制并最后消除偏差的过程,又称偏差控制。同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整个控制过程 是闭合的,故也称为闭环控制。n6、闭环系统的组成:参考输入、比较环节、控制调节器、控制对象、反馈环节n7、反馈的类型:恒值系统和随动系统(按参考输入形式分类)n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按照组成系统的元件特性分类)n 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按照系统内信号的传递形式分类) n8、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稳定性、稳态误差

3、、瞬态响应指标。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传递函数的定义: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 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 的传递函数。 2、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系 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 3、动态模型:在动态过程中,系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 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称为动态模型。 4、常用的动态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 图以及状态空间表达式。(1). 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输入信号的能力,反映系统本 身的动态特性,它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输入信号和 初始条件无关。 (2).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 的有理分式函数,其分子多项式 的次数

4、低于m或等于分母多项式的次数n ,即mn。且系数 均为实数。 (3). 在同一系统中,当选取不同的物理量作为输入、输出 时,其传递函数一般也不相同。传递函数不反映系统的物理结 构,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 4. 传递函数的定义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5、传递函数的性质6、典型环节这些环节是 1)比例环节: 2)惯性环节: 3)积分环节: 4)振荡环节: 5)微分环节: 6)滞后环节:(一)、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1)惯性力:(3)弹性力:(2)阻尼力:一)、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二)、齿轮链系统旋转物体:(三)电系统传递函数解:设回路电流i1、i2如图中所示,从输入端开

5、始,按信 号传递顺序写出各变量间的微分方程式如下:由所得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得:1.阶跃函数:2.斜坡函数:3.抛物线函数:4.脉冲函数:5.正弦函数:几种常用典型函数拉氏变换的目的1、将微分、积分、三角函数、滞后等时 域变量经过拉氏变换转换成象函数的分式 形式,进行计算、化简; 2、再将象函数分解后,反变换得到时域 变量。 3、也可由初值定理或终值定理直接求解 初值、终值。使求解简便化。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 1、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工程方法有:、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工程方法有: 1 1)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2 2)根轨迹法,)根轨迹法,3 3) 频率特性法频率特性法 2 2、系统

6、性能分析分析的内容:内容:1)1)瞬态性能瞬态性能,2) ,2) 稳态性能稳态性能,3),3)稳定性稳定性 3 3、输出响应:瞬态分量和稳态分量。 瞬态分量:由于输入和初始条件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 趋向消失的响应部分,它提供了系统在过渡过程中的各 项动态性能的信息。 稳态分量:是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其输 入输出间的关系不再变化的响应部分,它反映了系统的 稳态性能或误差。3-1 典型输入信号及性能指标三.速度函数(斜波函数):一.阶跃函数:四.加速度函数(抛物线函数):二.脉冲函数:五.正弦函数: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1、峰值时间:tp: 2、超调量:3、调节时间:ts 4、稳态误差

7、:ess5、上升时间:tr 6、穿越次数:Nh(th(t) )1.01.0t tr rt tp pt ts s误差带误差带h(h()o ot th(th(tp p) )总结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一)过阻尼(1)的情况: (二)欠阻尼(00),则 闭环系统不稳定(Z=P-N0)。(i)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H(s)的全部极点都位于S平面左半部 时(P=0),如果系统的奈氏曲线 不包围GH平面的(-1,j0)点(N=0) ,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z=p-N=0),否则是不稳定的;(ii)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有p个位于S平面右半部的极点时 ,如果系统的奈氏曲线 逆时针包围(-1,j0)点的周数等于位

8、于S平 面右半部的开环极点数(N=P),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Z=P-N=0) ,否则是不稳定的;综上,奈氏曲线 是否包围GH平面的(-1,j0)点是判别系统是 否稳定的重要依据当然还须考虑是否存在S平面右半部的开环极点 和曲线 包围点(-1,j0)的方向。当曲线 恰好通过GH平面的(- 1,j0)点(注意不是包围),此时如果系统无位于S平面右半部的开 环极点,则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图5-50 例5-8系统的奈氏曲线图5-51 例5-8系统的根轨迹图根据对数频率特性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考虑s平面上单位圆与对数坐标平面的关系:s平面上的单位圆单位圆内 单位圆外 负实轴顺时针绕(-1,j0)点 逆时

9、针绕(-1,j0)点 利用对数频率特性图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奈氏判据为:0dB线 0dB线以下 0dB线以上线由上至下穿越线(负穿越)由下至上穿越线(正穿越)在对数幅频特性大于零的频段内,相频特性曲线穿越 线的次数 ,满足 ,则系统稳定。稳定性判断一、极坐标判断稳定性: 1、曲线穿越单位圆时,相角大于- 系统稳定; 2、曲线穿越单位圆时,相角等于- 系统临界稳定; 3、曲线穿越单位圆时,相角小于- 系统不稳定。 二、Bode图判断稳定性: 1、L()=0db时,相位()-系统稳定; 2、L()=0db时,相位()=-系统临界稳定; 3、()=-时,幅值L()0db系统不稳定。n通常用稳定裕度来衡量

10、系统的相对稳定 性或系统的稳定程度,其中包括系统的相 角裕度和幅值裕度。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校正装置的连接方式:(1)串联校正 (2)顺馈校正 (3)反馈校正常用校正装置:(1) 超前校正网络 (2) 滞后校正网络(3) 滞后-超前校正网络本章小结(1)系统的综合与校正问题 为了使原系统在性能指标上的缺陷得到改善或补偿而按照一定的方式接入校正 装置和选定校正元件参数的过程就是控制系统设计中的 综合与校正问题。从某中意义上讲,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是 系统分析的逆问题。系统分析的结果具有唯一性,而系统 的综合与校正是非唯一的。(2)校正方式 根据校正装置与原系统的连接方式 可分为串联校正,顺馈校

11、正和反馈校正三种方式;根据校 正装置的特性可分为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3)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具有相位超前作用,它可以补偿原系统过大的滞后相角,从而增加系统的相 角裕度和带宽,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超前校正通常用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在系统的稳 态性能较好而动态性能较差时,采用超前校正可以得 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超前校正装置具有微分的特性 ,是一种高通滤波装置,它对高频噪声更加敏感,从而 降低了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因此在高频噪声较大的情 况下,不宜采用超前校正。(4)滞后校正 滞后校正装置具有相位滞后的特性,它具有积分的特性,由于积分特性可以减少系统的稳态误 差,因此滞后校正通常用

12、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滞后校正装置具有低通滤波的特性,利用它的高频衰减特性降低系统的剪切频率, 可以提高系统的相角 裕度,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但同时减小了系统的带宽 ,降低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因此对响应速度要求较高的 系统不宜采用滞后校正,高频衰减特性可以降低高频噪 声对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这是滞后 校正的一大优点。(5)滞后-超前校正 利用校正装置的滞后特性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提高系统精度,而利用它的超前作用来改善系统的动 态性能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响应速度等。 (6)反馈校正 反馈校正除了可以达到与串联校正相同的效果 外。还可以抑制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扰动的影响,因 此对那些工作

13、环境比较差和系统参数变化幅度较大的 系统,采用反馈校正效果会更好些。(7)混合校正 对于某些系统,有时为了达到全面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也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校正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校 正装置用得越多,方法越复杂就越好,在这个问题上应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用一种方法一个校正装置能解决问题的 就决不采用两种方法或两个校正装置,因为系统接入的装 置越多,就越容易引入干扰信号。第八章 8.1 直流调速系统有三种方法调节电动机的转速:(1)调节电枢供电电压 U。(2)减弱励磁磁通 。(3)改变电枢回路电阻 R。常用的可控直流电源有以下三种:n旋转变流机组用交流电动机和直流发 电机组成机组,获得可调的直流电压。

14、n静止式可控整流器用静止式的可控整 流器获得可调的直流电压。n直流斩波器或脉宽调制变换器用恒定 直流电源或不控整流电源供电,利用电力电 子开关器件斩波或进行脉宽调制,产生可变 的平均电压。本节提要n转速控制的要求和调速指标n开环调速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n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静特性n开环系统特性和闭环系统特性的关系n反馈控制规律n限流保护电流截止负反馈1. 控制要求1)调速在一定的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范围内,分挡地(有级)或 平滑地(无级)调节转速; 2)稳速以一定的精度在所需转速上稳定运行,在各种干扰下不允许有过大的转速波动,以确保产品质量; 3)加、减速频繁起、制动的设备要求加、减速尽量快,以

15、提高生产率;不宜经受剧烈速度变化的机械则要求起,制动尽量平稳。结论1一个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是指在最低 速时还能满足所需静差率的转速可调范围。n例题8-1 某直流调速系统电动机额定转速 为,额定速降 nN = 115r/min,当要求静差 率s30%时,允许多大的调速范围?如果 要求静差率s 20%,则调速范围是多少? 如果希望调速范围达到10,所能满足的静差率是多少?解: 要求s 30%时,调速范围为:若要求s 20%,则调速范围只有:若调速范围达到10,则静差率只能是:n 系统组成图8-2 带转速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框图+-AMTG+-+-+-UtgUdIdn+-+UnUn U*nUcUPE+-MTGIdUnUdUctgn 扰动作用与影响图8-5 闭环调速系统的给定作用和扰动作用 励磁变化Id变化US电源波动Kp变化电阻变化检测误差KpKs 1/CeU*nUcUnEnUd0Un+-R 结论结论1:一个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是指在最低速时还 能满足所需静差率的转速可调范围。 结论2:闭环调速系统可以获得比开环调速系统硬得多 的稳态特性,从而在保证一定静差率的要求下,能够 提高调速范围,为此所需付出的代价是,须增设电压 放大器以及检测与反馈装置。 结论3:反馈控制系统的规律是: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抑 制一切被包在负反馈环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