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叶菊石科的起源_分类及演化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810694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叶菊石科的起源_分类及演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环叶菊石科的起源_分类及演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环叶菊石科的起源_分类及演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环叶菊石科的起源_分类及演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环叶菊石科的起源_分类及演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叶菊石科的起源_分类及演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叶菊石科的起源_分类及演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 9卷第2期195 0年3月古生物学报人 CTAPALAE ONTOLO GICASINICAVl o.1 9,No.2Mar eb,1980环叶菊石科的起源、分类及演化赵金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引言环叶菊石科是二叠纪 的一种壳表光滑、呈球状或亚球状、具包卷类型的菊石。就其壳形及纹饰而言,科内各属种间并无明显 的差异,它们主要的特征是具齿菊石式或亚菊石式的多叶型缝合线。由于它们易于辨认且演化迅速,因此,它们不仅是二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标准化石,而且也是研究生物演化的一个良好材料。基于上述原因,在古生物学文献中经常出现讨论本科菊石的文章,但 由于材料不足,迄今尚未得出令人满

2、意的答案。我国解放后,地质事业蓬勃发展,发现了大量化石,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菊石。据目前所知,本科共有H个属,见于我国的多达9个,“而且其中有6个属仅见于我国。笔者等近年在研究二叠纪菊石的过程中,采集和搜集了许多完整的标本,使我们得以对本科菊石的起源、分类和演化进行较深人的研究,并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修订或补充。括Liu。人。 “c e,二,(e n z.n o v.),gofe ,goc 。 ,。Ru-zhe nc e v(1 95 6. ),S乃。 ,goc era sCha o(1954),To ,g-loc eroZ haoerZhe ng(19夕7),Pa,atongl“c er。Z ha

3、 oetZ heng(19夕7),Mexic oc eroRuzhe n e ev(195 5)。进化类型:外缝合线具6对或更多侧叶的属;腹叶宽,腹支叶呈指状。包括Wa a岁。c c ), a IGe mmel la ro(18 8 7),N。留ellie t,Furnishetl Ge-niste r(1969),Ti。 r枷Hanie l(19 15),C夕clolo-b“ ,Waagen(1879),C人a,g人,i,goc eroChaoe tLiang(1965)。环叶菊石科的分类自米勒及佛尼士 (Miller腹支叶窄,具少数齿。包孤峰菊 石亚科(新亚科 )Kuf eg noc e

4、a r血a e(sub f.no,.)包括原始类型 的6属,各属特征如下。1.柳州菊石(新属)及。名入ooce ra B,几nOV-模式种砂a age,oc er a ,劝e,91ehao,195 4壳体小,半内卷,脐部较宽,壳表饰有粗的横肋并在腹部相会成为宽的人字形;外缝合线由三对齿菊石式的侧叶组成,腹支叶窄,具三个齿。. 2孤峰菊石孟汕凡g no c盯a Bu Rzh ec nev 1956模式种Wa age no ce,。s,。l Pexeh ao,1954壳包卷,呈亚球状或扁圆形,壳表光滑;外.缝合线具4对粗的齿菊石式侧叶,腹支叶窄,外侧具少数齿。1)1978年10月纳希楚克博士(Dr

5、.Na,siehuk)等来 华访问期间,本文 初稿已完成,当讨论环叶菊石科有关间 题时,我们曾提出此看法,他表示赞同。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 co m8 0古生物字报1 9卷3.盛氏菊石从e鳍。ecrBaChao,1, 54模式种S 左e ngo c e,a 了le,i cuzar 。eh ao,1954壳内 卷,呈扁饼形,腹部呈棱形;外缝合线由三对宽的亚菊石式叶部组成。4.桐庐菊 石o Tg nl ace r“5Zha oe tZ阮ng,1977模式种To,gloco r a,leng留。 。 , , eZ ha oetZh e

6、吃,1 97 7壳体内卷,呈球形或亚球形;外缝合线具5对呈掌状的侧叶。5.副桐庐菊石a Pr“to ng加e era:Zha o杖Zh eg n,1977模式种尸。二o t叮l t tc c r。耐岁o bo。z ha oetZhe ng,197 7壳体大,内卷,呈球形;外缝合线由4对长掌状侧叶组成,鞍部微向斜后方排列。6.墨西哥菊石月 翔几对coc era BRuzh e- nc ev,1955模式种牙a age ,oc ,a :goadaluPen,eGir ty,1908壳体内卷,呈球形或亚球形,壳表光滑或具收缩沟;外缝合线由5对亚菊石式的侧叶组成,腹支叶窄,具少数齿。瓜小礴飞抓喻痴访协

7、、气沂卜卜 侧入刀飞司图1孤峰菊石亚科(新亚科)Kufengoeeratioaesubf.nov.缝合线aShe”. g Oc e即l”i tc“l“ r Chao;bLi;z入。 “c er l ts,八。二i g(Chao);eK“f。,goc。 , as,ioPlex(c ha o);d.To”91“ce川万l亡刀g匆“己刀eZha oetZ heng;ePar ato月g-loc 。匆,云920占。了“,:Zha oetZhe ng;f对ei xc o c脚,gu口d口l“户e。,。(G irty)图2环叶菊石亚科Cyelolobina ez it tel,1 90 3缝合线a.wo

8、a-ge,oe e, 。s二o方i,o妊csiGom mellar o;b.N。留。11介esrie入ard了。 ”1Plum me retse ott;eTi护 尹Zorite了了1911z尹iu 了Ruzhenee v;d.y Cclolob“,old人,n I i(Wa agen);eC入夕刀gh万犯goc亡 r 俘脚ei了人刀e刀s亡Cha oetLiang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 3y ech o n g . co m2期赵金科:环叶菊石科的起源、分类及演化环叶菊石亚科Cyelol obinaeZit te l,19 03包括进化类型的5属,各属特征如

9、下。7.卫根菊石W。gen oe e,asGem m el-lao r,1887模式种Wa ag。 ,oce , a ,。ojsi; ooic si Ge mm l e-lar o,188夕壳内卷,呈亚球形,壳表光滑或具收缩沟;外缝合线具6一8对亚菊石式侧叶,腹支叶呈长宽的指状。本属系环叶菊石科中分布最广的属。8.纽维尔菊石八 飞血仿e tsFu成比e tl Gei ns悦r,1969模式种wa ag。 ,ocer a,ri c乃a,.d: o niplumme re tc So t t,1 9 3夕壳形似waa ge、,呈扁圆形,腹部有变窄趋势;外缝合线由8对亚菊石式侧叶组成,呈直线排列,具

10、三级的小齿。9.帝泣菊石iTmoritesHai ne l,19 15模式种Tioo ,it。 ur oic o脚t“ ,Haniel,1915壳体呈亚球形至扁圆形,内旋环常具抛物状肋纹,外旋环表面光滑或具细纹;外缝合线由8一1 0对亚菊石式侧叶组成,并具三级的小齿。10.环叶菊 石沙cl ol ob。:W,gen,18 79模式种p人夕llo c e,二:od l乃amiWa agen,1 872壳体包卷,呈亚球形至扁圆形,壳表面光滑或具收缩沟及细 纹;外缝合线具1 2一1 4对复杂的、亚菊石式侧叶,外鞍顶部具小的裂叶,此乃本属与 iTm口i r如的主要区别。本属系环叶菊石科中演化最高级的属

11、。2 2.长兴菊石以a咭hsi鳍oc erasCha oetLiag n,1965模式种c 人a,g人万ngo ce ra:。i动召, 。 ,、Cha o七rLiang,1965壳体包卷,呈扁饼形,具3一4条收缩沟;外缝合线具7对分支不发育的亚菊石式侧叶,外鞍顶具小裂叶。属于本科进化类型的菊石尚有Kof j t口“阳,和口介乃aa bt e t,两个属。不少古生物学家认为前者系qc l o lo b“,属的同义异名,只有鲁任切夫认为沁可f o tc cr。的外侧叶少些( 仅9一1 0对),应视为独立的属或为仰c l o lo b“ ,的一个亚属。他在古生学原理(196 2)一书中仅将盐岭所产的

12、模式种C夕clolobu,ol d乃ami(wa a罗n),18 夕2归入Cyc lo lo b“,属,而把许多学者认为属于C夕clolob、,的种都归人K,af介oc c,二,属内,或将Go d动aabit。,列为C夕clolob。的亚属。目前各家对上述二属已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它们是同义异名,并且提出,若发现中间类型需要属一级的名称时,应采用Go db ta ai bl e t为属名(Na s siehukeral.,19 6 6;FurnishandGI。nise tr,19夕o),笔者亦同意此意见。关于K,afftoora s及God,ha abi,。,的层位和时代问题,目前一般认

13、为外高加索及伊朗西北部的卓勒法组及 伊 朗中部(Aba d h e)地区K,afftocora :sp.均与A,axoc亡r a,共生(Ruzhenee vetal,19 65,Stepanove tal.,1969),属晚二叠世早期卓勒法组无疑。同时格陵兰岛东部马丁贝组产的腕足类化石,经顿巴(Dumbe r,19,5)研究,其时代亦属晚二叠世。环叶菊石科的起源及演化环叶菊石科的起源问题,是古生物学者甚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它也是一个迄今未解决的问题。米勒和佛尼士(MillerbMaot石。,ite ,(才lm it。)i,。 ,iabi bi l i,Ruzhene ev沂肛、 以访娜b图4a.

14、Ca r成el坛,。trst昆Ruzhene e v,内缝合线;b.Cad rioll:夕e君“J匆Ruzhe ne e v部组成,而环叶菊石科最原始的属如i L u zho u-“r。及K“feg n口“a r;的侧叶下端均具相当发育的齿,这些齿并上侵,、有向亚菊石式发展的趋势,此两类不同的缝合线,难以联系起来做为同一演化发展线系。因此,我们必须另行寻找环叶菊石科的祖先。当我们(h Za oetZhe ng,1977)研究本科相当原始的o T鳍坛。 a r,o tg ng“a n胡二的个体发育时,在内旋环高5毫米,厚8毫米处,发现缝合线的叶部下端分三支颇似马拉桑菊石科Maa rh to ni

15、 itd s。中lAot e t,属的缝合线。笔者最近重新研究同一地点同一层位采的该种另一块标本时,注意到它的缝合线更似鲁任切夫(19 75)建立的Cad riella属,因而笔者认为环叶菊石科很可能由Maa rth oi n tida e科的c ar-dl c ll a演化而来。川。il e t和a Cd rl l el a两属的侧叶下端均三分支,而Vidi r口c er。,r P口a t tc l/e oc e, 二属缝合线的侧叶下端为不等的二分支,它们不属于同一演化线系,在发生上无直接的联系,因而它们不可能为环叶菊石科的祖先。必须指出,本科所有属于原始类型的属都只发现于中国南部,属于进化

16、类型的某些属虽在中国南部亦有见及,但均系原始的 种,如福建龙岩文笔山组产的Wa卿,oc e ra s10,g夕u a ne,、h Ca oe tiLa ng,其缝合线远较北美洲高达鲁培组产的牙a叮。o,a sd ie,e ,1 B6se为原始,又如江西铅山湖塘组下部雾霖 山 段产的沁c e I二gl e bomCh a。,其缝合线较北美洲高达鲁培组产的沁i xco co rog“a dal“e P,、(G ir ty)的缝合线简单。因此,笔者认为环叶菊石科的起源和-初期的辐射发展阶段,是在早二叠世茅口期中国南部的海域中。生物群的演化发展规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演化规律在本科各属的演化序列中也很明显。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缝合线外侧叶的数目由少数向多数递增,如u Kf eg no ce r。具4对外侧叶,M x ei c o“ a r:具,对外侧叶,Waage ,o c。 ,a 了具6一8对外侧叶,i Too ri e t r具8一1 0对外侧叶;缝合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