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一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698283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95 大小:55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设计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药物设计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药物设计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药物设计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一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药物设计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一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设计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设计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一(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的体内过程机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机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机机体体药 物药 物 药 代药 代 动动 力力 学药 效 学 和学药 效 学 和 毒 理毒 理 学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PK是指采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消除的量变特征,特别是研究药物在体内房室中的量变规律。是指采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消除的量变特征,特别是研究药物在体内房室中的量变规律。PK研究已是新药研究开发的必须研究项目。研究已是新药研究开发的必须研究项目。1/4的新药是由于的新药是

2、由于PK原因而淘汰,可见原因而淘汰,可见PK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新药研发已在先导物研究阶段将药代研究作为评价候选药物的手段,将定量构动关系(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新药研发已在先导物研究阶段将药代研究作为评价候选药物的手段,将定量构动关系(QSPKR)研究贯彻在药物设计之中。)研究贯彻在药物设计之中。PK与新药研究与新药研究PK数据反馈到药物设计数据反馈到药物设计(包括结构改造包括结构改造),并在候选化合物评价中利用某些,并在候选化合物评价中利用某些PK参数(如参数(如t1/2)作为评价标准。从药物发展来看,)作为评价标准。从药物发展来看,PK的基础研究的进展常常带动新药的发展,可以说

3、每个新药的出现,特别是结构改造的成就,都显示的基础研究的进展常常带动新药的发展,可以说每个新药的出现,特别是结构改造的成就,都显示PK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PK的研究能为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的研究能为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药剂相给药药代相药效相崩解和溶解注射、口服 直肠、粘膜转运吸收、分布 结合、排泄靶点代谢药效一、药物的转运一、药物的转运转运过程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这些过程都需通过各种生物膜。转运方式: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促进扩散。转运过程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这些过程都需通过各种生物膜。转运方式: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促进扩散。1

4、、药物吸收(、药物吸收(absorption)定义: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体内静脉血液循 环系统的过程。定义: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体内静脉血液循 环系统的过程。给药方式不需经吸收便可进入分布过程?最常用且最经济的给药方式是哪一种?给药方式不需经吸收便可进入分布过程?最常用且最经济的给药方式是哪一种?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肌注/皮注:需经给药部位扩散、进入周围毛细 血管或淋巴管,再进入血液循环。口服给药:经胃肠道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经门 静脉进入肝脏,最后进入大循环。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肌注/皮注:需经给药部位扩散、进入周围毛细 血管或淋巴管,再进入血液循环。口服给药:经胃肠道吸收进入

5、毛细血管,经门 静脉进入肝脏,最后进入大循环。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一定时间内药物到达血液循环的数量及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手段:制剂方式、化学方式。(bioavailability)一定时间内药物到达血液循环的数量及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手段:制剂方式、化学方式。首过效应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首过效应: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消化道消化液、肠道菌群、黏膜中酶与肝药酶作用而损失的现象被称为首过效应 (first pass effect)。肝首过效应:其中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

6、用下发生生物转化而产生的药物降解或 失活称为肝首过效应(liver first pass effect)。经口服给药的药物在进入血液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代谢转化称为首过效应。普萘洛尔由于首过效应仅有约10%药物进入循环。哪些给药方式不存在首过效应现象?2、 药物分布2、 药物分布(distribution)(distribution)定义:是指药物吸收进入循环后随着血流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定义:是指药物吸收进入循环后随着血流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吸收与蛋白结合吸收与蛋白结合血浆组织血浆组织游离药物游离药物分布分布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分布与组织血流量、组织大小、

7、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组织成分对药物的亲和力、器官生物膜的通透性等因素有关。脂溶性药物在血液和血流量较高的心、肝、肾、肺和脑组织中快速达到平衡;而在血流量相当少的骨骼肌、骨和脂肪组织中达到平衡较慢。药物分布与组织血流量、组织大小、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组织成分对药物的亲和力、器官生物膜的通透性等因素有关。脂溶性药物在血液和血流量较高的心、肝、肾、肺和脑组织中快速达到平衡;而在血流量相当少的骨骼肌、骨和脂肪组织中达到平衡较慢。3、药物排泄3、药物排泄(excretion)(excretion)定义:指药物或代谢物在体内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定义:指药物或代谢物在体内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8、的过程。排泄器官:肾脏为主、其次为胆道,少量经消化道、呼吸道、唾液、乳汁、汗液、泪液排泄排泄器官:肾脏为主、其次为胆道,少量经消化道、呼吸道、唾液、乳汁、汗液、泪液排泄。肾排泄包括: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三个过程。三个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 游离药物被滤过,结合药物不被滤过。游离药物被滤过,结合药物不被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重吸收: 被滤过的药物中,亲脂性药物可在肾小管重吸收,而极性大的和离子型药物则随尿排出体外。被滤过的药物中,亲脂性药物可在肾小管重吸收,而极性大的和离子型药物则随尿排出体外。弱酸和弱碱的重吸收取决于肾小管液体

9、的弱酸和弱碱的重吸收取决于肾小管液体的pH值值。? 肾小管的分泌肾小管的分泌: 主动转运。可被竞争抑制。主动转运。可被竞争抑制。不同药物的重吸收率差别很大,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再吸收,排泄较少不同药物的重吸收率差别很大,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再吸收,排泄较少/慢。而极性高慢。而极性高/水溶性药物或代谢物不易被吸收而顺利排出。水溶性药物或代谢物不易被吸收而顺利排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特点:特点:1.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高,滤过面积大,速度快;日滤过 量180L.1.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高,滤过面积大,速度快;日滤过 量180L.2.只能滤过血浆中游离药物,不能滤过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

10、高分子药物;2.只能滤过血浆中游离药物,不能滤过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 高分子药物;3.滤过方式:单纯扩散。3.滤过方式:单纯扩散。滤过效率:滤过率(GFR)表示。滤过效率:滤过率(GFR)表示。正常成年男子约为125ml/min,妇女大约低10%。正常成年男子约为125ml/min,妇女大约低10%。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它是一种抵制排泄的要因,是由于肾的近曲小管细胞的重吸收所至。它是一种抵制排泄的要因,是由于肾的近曲小管细胞的重吸收所至。? 重吸收方式:重吸收方式:?主动吸收:主动吸收:?被动吸收:被动吸收: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 的因素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 的因素(1)药物的脂溶性:(1)药

11、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重吸收好。脂溶性大,重吸收好。(2)尿液pH:(2)尿液pH: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易解离 , 使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而在酸性尿液中,药物 分子型比例加大,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弱碱性 药物则相反。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易解离 , 使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而在酸性尿液中,药物 分子型比例加大,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弱碱性 药物则相反。(3)尿量:(3)尿量:尿量增加,尿药浓度下降,重吸收减 少;反之,增加.尿量增加,尿药浓度下降,重吸收减 少;反之,增加.肾小管的主动分泌肾小管的主动分泌青霉素(一)(一)弱酸性药物 阴离子转运系统分泌, (二)弱碱性药物 阳离子转运系统

12、分泌。弱酸性药物 阴离子转运系统分泌, (二)弱碱性药物 阳离子转运系统分泌。互不干扰,互不干扰, 互不影响载体,互不影响载体, 消耗能量,消耗能量, 逆浓度,逆浓度, 竞争性,饱和性竞争性,饱和性药物的胆汁排泄药物的胆汁排泄药物在肝内代谢后,可生成极性大、水 溶性高的代谢物(如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从胆道随胆汁排至十二指肠,然后随粪便排 出体外。药物在肝内代谢后,可生成极性大、水 溶性高的代谢物(如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从胆道随胆汁排至十二指肠,然后随粪便排 出体外。 能经胆道排泄的药物常含有一个强极性基 团。大多数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能经胆道排泄的药物常含有一个强极性基 团。大多数是葡萄糖

13、醛酸结合物。 氯霉素和甾体类药物主要经胆道排泄。氯霉素和甾体类药物主要经胆道排泄。肝肠循环肝肠循环: :从胆汁排泄进入 小肠的药物中,某些 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可 被重吸收,葡糖苷酸 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 生物的从胆汁排泄进入 小肠的药物中,某些 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可 被重吸收,葡糖苷酸 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 生物的-葡萄糖苷酶 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 物,然后被重吸收。-葡萄糖苷酶 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 物,然后被重吸收。二、药物代谢(metabolism)二、药物代谢(metabolism)定义: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中在酶的催化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或称生物转化。定义: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中在酶的催化下发生的化学

14、变化,或称生物转化。药物代谢与新药研发药物代谢与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系统工程。确定一个候选化合物有无进一步开发价值时,要求提供较系统的药代资料: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与原药的差异;动力学过程差异;药代酶及其酶系统诱导和抑制的差异;预测药物可能的药理作用和毒性作用。药物代谢不仅对药效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有直接影响,而且还会显著影响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因此掌握药物代谢规律,对于新药设计和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药物代谢不仅对药效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有直接影响,而且还会显著影响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因此掌握药物代谢规律,对于新药设计和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15、义。研究药物代谢的意义研究药物代谢的意义通常药物代谢总的效果是使药物失活和解毒,但某些具有强亲电性的代谢物能与体内蛋白质、酶或DNA共价结合而引发毒性。从化学角度去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转化规律,对预测药物的代谢和反应性,以及设计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是非常必要的。通常药物代谢总的效果是使药物失活和解毒,但某些具有强亲电性的代谢物能与体内蛋白质、酶或DNA共价结合而引发毒性。从化学角度去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转化规律,对预测药物的代谢和反应性,以及设计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代谢物失去或降低活性。大部分代谢物失去或降低活性。?代谢物活性激活或增强。代谢物活性激活或增强。?产生毒性代谢物。产

16、生毒性代谢物。?代谢物水溶性增加,利于排泄。代谢物水溶性增加,利于排泄。药物代谢的结果在酶的催化下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引入功能基团如羟基、胺基、羧基。在许多情形下,I相反应是II相反应的必要前提。在酶的催化下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引入功能基团如羟基、胺基、羧基。在许多情形下,I相反应是II相反应的必要前提。I相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I相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II相生物转化/结合反应:II相生物转化/结合反应:是指药物或I相代谢物在酶的催化下与内源性的极性小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氨基酸、谷胱甘肽等结合,通常情况下转化为无活性、无毒性的极性更强、水溶性更大的代谢物以便利于排出体外。是指药物或I相代谢物在酶的催化下与内源性的极性小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氨基酸、谷胱甘肽等结合,通常情况下转化为无活性、无毒性的极性更强、水溶性更大的代谢物以便利于排出体外。肝脏(主)、肠道、肾、肺、胎盘、肾上腺、脑和皮肤等。肝脏(主)、肠道、肾、肺、胎盘、肾上腺、脑和皮肤等。药物代谢部位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