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689673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5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复习高考专题复习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记叙:就是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 变化的过程。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 、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 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 观感情。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用形象性的

2、语言,对人物、事物、 景物 、环境、和场面做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方式: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 合、白描等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卷)秋夜独坐(节选) 夜 深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3、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 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 、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 的是静景。(2)动静结合 (05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 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 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 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 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

4、了动态,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 图。望庐山瀑布 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谪仙:李白。化动为静,以静写动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声写静,以动衬静(3)虚实结合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 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 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b、已逝之景之境。

5、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 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 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 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 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 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 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

6、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 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等。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 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 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06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

7、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 绪。下阙写虚,通过写“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 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 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 合,烘云托月,

8、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 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 ,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 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5)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 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 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 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 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 渲染,而以准确有

9、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 、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06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 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 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 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抒情方式:(1)直

10、抒胸臆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间接抒情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a.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喜景衬哀情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b.托物言志孤桐 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11、愠,疾苦、怨愤桐木是 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 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C.借事抒情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鉴赏诗歌有关表达方式的答题步骤:指出运用这些技巧或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 情或传达的旨趣。要明确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技 巧或手法。要结合相关诗句阐释技巧或手法是如何运用 的。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 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 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因例说法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

12、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分析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 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 和思亲的情感。练习巩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全国)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做诗不过情、景 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 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 个画面均何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 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 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种伤春、凄凉 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