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646763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

2、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1978 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时间:_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的战略决策。(3)组织路线:形成以_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3、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_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_的到来。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特别提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起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生活贫困。(2)主要内容:实行_。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集体生

4、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过程:A、小岗村自发_;1978 年 12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B、安徽、_等省一些地方试行;C、全国推广: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到_年初,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意义: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_,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3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_。2、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标志: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

5、制改革的决定 ,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入_,从农业转入_。(2)中心环节:_。(3)主要内容:按照_、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别提示对外开放的含义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经济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1、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基本国策。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1)_年,在广东的深圳

6、、珠海、汕头和福建的_设立经济特区。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地位: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增加:1988 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定_为经济特区。(2)1984 年,划定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开放: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_、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_、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3)从 1985 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_年,增加上海_地区为

7、经济开放区。-浦东的开发开放:目的: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地位: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4影响: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4)开放区向内地发展。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5、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背景:20 世

8、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决策过程:(1)1992 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

9、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2)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_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_在国

10、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5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_。(4)1997 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问题作出指导,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问题的指导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_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_。3、建立:到 21 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体制。4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深化拓展】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2)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3)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1)单一公有制;(2)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2)市场在国家宏观

12、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标志内容第一次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文家市决策工作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6第三次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20 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标志伟人内容第一次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孙中山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13、制(政治制度)第二次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制度)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生产力)4、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第一次1950-1952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次1953-19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第三次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 。第四次1978-198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课程标准】

14、(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1978 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

15、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8(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时间: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特别提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