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605908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 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现代技术虽然是在科学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和科学是有区别的, 必须阐明技术不同于科学的本质,技术认识论 与方法论,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特别是现代 技术发展提出的价值论争、现代技术的社会形 成等问题,从而明确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1教学要求掌握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了解技术活动中的要素及技术分类,认识和理解 技术的结构及其演化。第八章 技术的本质与结构2一、技术的本质与特征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

2、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 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 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 介。3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 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 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 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 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技术具有以下特征: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 质运动规律的结合;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 ;技术自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3、,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技术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技术的自 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必须 遵循自然规律。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 革天然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的调控过程中,要受到各种 社会因素的影响。4二、技术活动的要素、分类原则及其形态技术活动的要素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技术活动的三个分类原则: 1.在总体上要符合技术活动的本质特征;2.在纵向上要 能够说明技术活动的历史发展;3.在横向上要能够形成 技术活动的基本结构。各种技术活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存在着独立性 与相关性、互补性与主导性、自稳性与变异性等特点。技术活动要素的形态有:经验形

4、态,主要是指经验 、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主要是指以 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知识 形态,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的 技术要素。5三、技术结构及其演化技术结构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种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 体。在社会发展史上有三种类型的技术结构:2实体型技术结构。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 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工业社 会中占主导地位。1经验型技术结构。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手工性经验 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5、它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技 术结构。63知识型技术结构。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且以技术知识 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 地位。技术结构的演化过程交织着各种矛盾: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7第九章 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教学要求了解技术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考察技术认识的特征与过程,掌握技术研究与技术活动的方法论 、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一、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1.技术认识论的产生与发展技术认识论是以人们对技术活动及其

6、结果为研究对象,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技术认识的特征与过程、技术 研究与技术活动的方法论、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 等问题,是人对技术认识的自觉反思。8国外技术认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科学哲学家和工程师对技术负面效应的思考和对各种形 式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反思。当代西方技术认识论研究表现为三种趋向:(1)在内容上,网络技术的认识论成为新的理论生长点;(2)在范式上,工程的范式和人文的范式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3)在方法上,转向实证方法。 国内对技术认识论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方面是一些学者就若干专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是系统介绍国外技术认识论研究成果,邀请国外学者讲学

7、,与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等。 92.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技术认识和科学认 识作为两种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认识的原则、目的、对 象、成果、过程、方法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3.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科学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要以科学的规律为依据,它是实现技术认识目的必要的前提。价值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按照人的需要认识与改变自然的活动,当人的需要改变时,人们创造的人为 事物也随之改变。10实践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过程中最终要落实到改造现存事物,以适合人们的需要上,它具有明确的实践 指向性。综合性。这是指技术认识一般

8、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技术实践中的问题,这种综合性和复杂性反 映出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即 前者偏重于综合,而后者偏重于分析。实用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 需要,“目的”已成为技术认识的内在要素,成为技术能否达到要求的必要指标。11二、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研究过程,即科学理论试验技术理论;现代技术认识的过程包括:技术开发过程,即技术理论研究开发技术应用。上述过程可具体分为下列诸环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设计模型检验计划生产评估12技术理论是应用研究的结果,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它体现了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结合、主体要素和

9、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理论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使得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从此出现了应用科学,如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热力学等。技术理论的发展形式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革命。13三、技术知识的特点与分类1.技术知识是依据对物质客体的认识,借助于物质手段, 对之进行有效地改造,使它成为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形式的知 识。2.技术知识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分为不 同的类型。(1)根据知识反映客观事物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经验知识和 理论知识。前者表现为技能和准则;后者具有抽象性、系统性 ,表现为技术规则和理论。(

10、2)根据知识载体的不同,可分为物质的形式和观念的形式 ,前者指物化于工具中的知识,后者是存在于操作者头脑中的 知识。(3)根据知识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技术结构的知识 和技术功能的知识。前者关系到技术人造物的物理的(或结构 的)属性;后者则与人如何成功地使用人造物相关联。14经验的知识或存在于操作者头脑中的知识,是个 人知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在技术认识 过程中这种知识有时起关键作用。3技术发展中的知识整合是指来自不同领域的知 识整合在一起,以寻求解决多个技术问题的方法。在 技术发展中,知识整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不同类 型的知识之间的整合,二是不同级别的系统之间知识 的整合,

11、三是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的整合。15四、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技术方法是在技术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法、程序、 规则、技巧的总称。它和科学方法的相同点是:应用已 有的认识成果,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规则性;选题的原 则类似,要有信息资料的搜集及调研;检验的方式相同 ,要有数据处理、分析、综合和类比的研究;构思的途 径相同,要利用想像、猜测和灵感。但是,由于科学认识“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 、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而技术认识则 受技术过程的各种复杂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和自 然环境等)影响和制约,因而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又是 有区别的:16第一,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的方法,是客观见之于主 观。技

12、术方法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是主 观见之于客观。第二,科学方法注重定理、原理和学说的提出,崇尚 理性,扬弃经验,力求解释因果性,揭示规律性。技术 方法注重规则、程序和手段的确立,崇尚实践技能,重 视经验,力求合理地、有效地解决问题。第三,科学方法强调从特殊到普遍、从整体到分析, 科学实验是为了实现从经验到理论过渡,要通过对科学 假说的证实与证伪来确立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强调从普 遍到特殊、从要素到综合。技术试验是为了实现从理论 到应用的过程,要通过技术设计的试验和试错来选择和 优化技术方案。第四,科学方法的选择与社会体制、社会政治、人文 艺术等的关系较远,而技术设计及方法的选择则与之紧

13、 密相关。17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衷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等。确定技术方法必须遵循的原则: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需要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的作用:技术活动的手段和工具是技术主体和技术客体之间的中介;技术认识和实 践活动的总结促进技术活动的发展;能塑造人的思维 方法和行为方法。18五、技术方法的分类技术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技术方法,是各个专业技术领域专用的方法,如机械加工技术方法、金属冶炼技术方法、土木 建筑技术方法、化工生产技术方法等;另一种是一般技术方法,是各个专业技术领域通用的方法

14、,它概括总结了专业技术方法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一般技术方法又可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进行划分 ,宏观层次的主要包括技术预测、技术评估等方法;微 观层次的主要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等方法与技术设 计方法等。19第十章 技术的价值及其社会形成教学要求了解技术价值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技术发展中的 伦理和道德问题及其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掌握马克思主 义的技术社会观,了解关于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正确 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一、技术价值技术对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技术的价值问题备受关注。两种对立的观点:“技术价值 中立论”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对自然、社会及人 类都有正、负两种效应;“技术

15、价值负荷论”则认为,技 术是和技术活动的主体分不开的,主体具有价值取向。20技术价值研究的内容如下:1技术的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 ,它是技术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 作用与影响。2技术的社会价值也叫做技术的人文价值,是指技 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 价值。其中包括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生态价值、伦理价值等,还包括技术与人的解放、技 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类的未来,等等。3技术与价值是指技术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 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居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 会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 研究技术价值有助于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

16、互动关系。21二、技术伦理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对人类社 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冲击。其中,以器官移植和人 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 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 ,都在其各自领域里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冲 突,其结果将可能在继承传统优秀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上 ,冲破落后的伦理规范的束缚,抛弃落后的伦理规范, 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甚至是新的文明。要及时研究技术 与伦理的关系,恰当地提出适宜的新的伦理规范,代替 落后的伦理规范,实施技术伦理的建设,并发挥新的社 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推动社会新型伦理、道德的形成与 发展。22三、技术的社会形成关于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作用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如“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技 术自主论”等主要强调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主张技术决定社会的发展,技术专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管理者甚至 主宰者,从而使未来社会可能成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技 术社会”。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