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ppt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752679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6.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春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春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春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春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望》ppt(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 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 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 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 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 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 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 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溅( ) 抵( )搔( ) 浑( ) 胜( )簪( )jin溅落d值得so用指甲挠znsh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n 春望(杜甫)

2、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朗读节奏划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o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 。“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举 ,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家 亡的无限悲痛。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 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l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 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 情)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 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 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

3、而惊心(移情于景) 。l 诗句运用反衬手法移情于景,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 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情 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 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 极言家书的难得与珍贵。真切的表达 了在战乱中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 担忧之情。战火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家人的音信断 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 。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 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 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 度越来

4、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 添一层悲愁。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小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望中 所见 见中 所感情景交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念 亲人夸张 写愁艺 术 特 色 情景交融,深沉含蓄。融家愁国 恨于一炉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 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 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5、 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 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 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 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 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 ,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 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 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 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 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 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 蹋

6、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 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 才让草木丛生吗?合作探究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 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 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 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 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 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 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 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 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 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

7、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 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 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杜甫的三吏、三别: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作品简介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 。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 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 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8、。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 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 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总括全文事件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石壕史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 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 和老妪的痛苦情状。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 差使抓走。赏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 ,而说“捉人”

9、,描绘中寓揭露批判 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捉” ,含义就更丰富了。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 情形是那样凄苦。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 妇哭啼的情景?呼 怒 啼 苦总领下文对话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 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 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 步步展示出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 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 个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 逝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

10、至,二男新战死。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 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 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 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 。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 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 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小孙子在,所以儿媳妇没有 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 好的衣服。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 ,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 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 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 的母亲,寡媳衣

11、不蔽体,贫困可 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从您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 赶得上做早炊。”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 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 静的听吗?如果不会,他会在哪些地方打断 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 讨论,表演。讨论探究:赏析: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 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 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 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夜久语声绝,如闻

12、泣幽咽。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 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 同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 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 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 。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 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 愤,尽在不言中。赏析: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久语声 绝,如闻泣幽咽”。一

13、个“如”字点明 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 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 诗的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 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 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深 切同情。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诗句撷英: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小结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

14、 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 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 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 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 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而深感悲痛。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1、有人说,石壕史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史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 个说法吗?为什么?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二、把石壕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 短剧。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

15、要人 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 、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 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答:“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是要合理的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 鲜明的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答: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 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 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 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知识链接 1诗歌的特点及分类特点: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的语言精 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诗歌在形式上 ,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 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体裁上可以分 为旧体诗和新诗。2律诗的结构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 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3叙事诗 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形 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