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7526630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勤活动及其时空间结构第-17研究目的城市民民日常生活中派生出来的出行行为在时I“J往往具有周期规律性,其变动周期为一天或一周,以通勤与上学等为主(王克健、孟阳,1997)。相对于其他目的的出行而言,通勤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倒常性,其时间安排和地理区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时间分配和其他活动的空间.i!i择,从而影响着城巾居民的牛活空间。就某种意义而言.通勤活功是其他活动的基础。并且,Ijl固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就业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居民的择业、择惰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从而使通勤大量增加,以通勤交通为代表的城市问题也日益严重化和复杂化u网此,有必要对中国城市居民的通勤活动的时$:间特

2、征以及居民通勤与城市地域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第二节通勤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一、通勤与通勤空间随着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展.城市居民的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居民往往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并且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才能较好地实现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移动,这种居民在厨住胞和就业地(或称工作地)之间的空间移动现象称为通勤。通勤空间就是指通勤的空间范围,不仅是指上干班和日常外出业务活动所织成的线状9;1间,而且包括居民工作岗位和业务活动地周阁的一寇区域 通勤概念中的地域范围判定依研究目的与)J法而不同,在1国城市地域中可有以下几种情况工作地离家5米以者;工作地在居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范围以外者,

3、工作地在居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反其相邻街道办事处的范围以外者,工作地在居住地所在市辖厌的范围以外者;工作地在所在市行政区范回以外者。本研究将调查中离家flL1作单位进行T作的出行算作一次通勤内 通勤常被用来界定城市地域或城市固的空间范国c根据肝性地和就业地的统计资料,可以t算出围绕城市巾心的通勤率的分布.并绘出不同通勤率的等值线图,那么根据研究需耍选取某一通勤率的“1及范|剖就叫当作城市地域或城巾圈的范l1l.在刑方同家城南中一般是选取通勤率10悻阳“锐的空间范围作为城市圈(Ye:8t白,1卿)。另外,通勤率为零的等值线所包括的范围又被称之为通勤场,这是比城市圈或大都市区范围更大的、功能上的城市

4、地域概念(周星,1995)。通勤宅间则是包含人们居住地、工作地、业每J也及其相丘连接的空间范围,也称之为通勤圈。以某属性地为中心向外通勤的空间范围为通勤流出圈,以某就业地为中心向其集中通勤的专|司范围为通勤流人固(张立奎,1985) 。通勤空间是通勤现象在城市空间上的总体反 映,是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视角。根据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关系可划分山i种通勤在|司类型(表6 -1)“ 进行城市居民交通行为的时间地理学研究时以尽可能的促使交通需求在时间和平间七更加均匀,凶地制宜、因人fl;tJ宜的采用高效率的交通方式:甚至可以在此摹削t建立筒求管现体系,促进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的进一步匹配。城市形态通过居

5、住密度、就业密度、可达性和邻H设川的影响,与城市居民的整体人U特征、杜会经济状况和军在人汽车拥有置一起作用了道路网络及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决定着人ffl平时的活动地仪和出行方式的组合(Milleret. al, 1998) 而I城市的演变又是用地交通体的演变.发展某种特定的用地模式可以导敛某种相应的交通模式,反之亦然c因此,在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关系上.从土地利用方面下功夫,不仪可以体现埋怨的城市功能,边决定在什么程度上造成仲么类割的出行,毕竟交通出行是手段小是目的(王缉究,2001),居民出行研究的基础性决定其最终要归结到这种城市用地与交通一体化研究七所以,利用居民山行行为的时间地础学

6、研究古法建设合理的城巾半rUJ时成E视梳市土地利用格局“20世纪90年代,中国主要城市的新跑价政策和房屋政策所I起的城市规模扩张和居住区与.L作l主的分离,从总体上扩大着“1班族“的出行距离(.1缉宪,I帽7)。但城巾交通系统组现为机动化与非机动化交通的混杂,土地利用k城市又高密度开发,交通用地严重不足“两种特点的叠加导致了许多交通问题。这也理论分析与城市交通实际情况促使我们建设合理的城市空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较紧凑的城市形态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保持城巾、特别是中心区,土地功能的多样件,以减少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2)发展远距离涵讯办公和通讯购物,降低人和l物的流动要求;(3)创造步行

7、者、非机动车灰好的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4)建v有竞争)J和吸引力、线网覆盖率很高的公共交通系统;应用多种手段减少个人机动化交通,提高已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陆化普,1997);(5)从而处理好有效资源(首先是空间和土地资源)可不断增氏的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制定nJ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战略及交通规划,使得优化城市空间的手段具有长期可用件。当然,除了本研究巾所涉).企的城市居民属性等影响城市交遥的因索还有城巾发展规模、城巾的区位和决策者的观点等;右4在;J.观阻囱素的作用0这些影响因素在小同的时期会各有所侧重和l变化,实际i作中应根据交通规划和1管理的年限需要,协调宏观作用和微观影响,建设合理化的城市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