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期饮用水质参数超标水对人体的危害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750533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期饮用水质参数超标水对人体的危害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常期饮用水质参数超标水对人体的危害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期饮用水质参数超标水对人体的危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期饮用水质参数超标水对人体的危害(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期饮用水质参数超标水对人体的危害常期饮用水质参数超标水对人体的危害 水质参数 常期饮用水质参数超标水对人体的危害 高锰酸盐指数 是衡量水中有机物的重要指标,指数过高,会导致消化道疾病,甚至肝癌发生 氨氮 是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在人体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不仅会使人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亚硝酸盐可以与食物或胃中的仲胺类物质作用生成亚硝酸胺,亚硝酸胺能导致癌症。 镉 饮用含过量镉的水而造成的中毒大多是急性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硝酸盐 硝酸盐在人体内经微生物作用可还原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

2、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下降,反应迟钝。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次级胺结合而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进而诱导消化系统癌变。 氟 氟是一种原生质的毒物,进入体内后就会破坏细胞壁,影响到体内很多酶的活性。氟进入体内后使得钙过量地在血管上沉积,造成血管钙化,引起动脉硬化。 六价铬 六价铬可能经口、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支气管哮喘、皮肤腐蚀、溃疡和变态性皮炎。长期接触铬,还可导致呼吸系统癌症。 铅 铅化合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神经系统、肾脏和血液系统,还会引起肾功能损害,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等。 砷 砷的慢性中毒表现为疲劳、乏力、心悸、惊厥,还能引起皮肤损伤,出现角质化、蜕皮、脱发、色素沉积,还可能致癌。 汞 汞对人

3、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等,总汞中的甲基汞在人体内极易被肝和肾吸收,其中 15被脑吸收,但首先受损的是脑组织,并且难以治疗, 往往促使死亡或遗患终生, 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有机汞, 汞污染主要是水产品。 酚 酚是有毒化学物质,一旦被人吸收就会蓄积在各脏器组织内,很难排除体外,当体内的酚达到一定量时就会破坏肝细胞和肾细胞,造成慢性中毒。 甲醛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同时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 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 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含量较高,对人体存在一定危害,如果长期饮用氯仿和四氯化碳超标的水,严重时会

4、导致肝中毒甚至癌变。 细菌 可引起肠胃炎、泌尿系统感染、胆囊炎以及溶血性黄疸病等; 磷 慢性磷中毒,可引起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牙龈肿痛、牙松动和脱落,严重时可导致下颌骨骨质疏松和坏死;消化系统症状可有口内蒜臭味、恶心、厌食、肝肿大、肝功能异常。 氰化物 氰化物中毒,乏力、头晕、头痛、胸闷、恶心、耳鸣、眼花、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等。损伤神经系统。 PH7.0 过量的酸性物质积极在体内会使人体的内环境恶化,血液偏酸性,出现极不健康的“酸性体质”,热量超标容易发胖,危害健康。可出现头晕、焦燥、便秘、失眠、疲劳、抵抗力下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 当体液 PH 值在 77.4 的状态时,肌体最健康,免

5、疫力最强,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痛风等各种疾病。)如果酸性物质在体内聚积过多,不但促使新陈代谢作用发生变化、内分泌失调、加速衰老,还会带来各种疾病。据检测证明,凡是癌症病人的体液均呈酸性,病越重PH 值越低。酸性体液中,癌细胞最活跃。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成几何级数增长,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满足人们对资源的消耗量,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取水,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空气被污染、水被污染、食品、农作物也逐步被污染的今天。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在此我呼吁国家应尽快建立建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公民都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监督并举报那些只为赚钱而不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或个人。只要从政府到每一个公民都树立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生命的环保意识,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会看到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不再会谈水色变,不再为我们是否饮用了水质不达标的水而恐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