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369774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2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外语(季刊)第24 卷2001年第 3期(总第 93期) :285-293 中国广州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张新红 何自然 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 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 推理的交际过 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 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 象和练兵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 检验。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 果应用于解

2、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 翻译的 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 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 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理论 翻译 文化 对比 语用语言 社交语用 1. 引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 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 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

3、理解和传达的 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 翻译活动。 事实上, 许多学者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 具有动态性 (Hatim, 1998:86) 。他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Baker,1992:222) , 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Sperber Turnbull, 1992) 等有关

4、会话现象的分析研究也充分证明了代码模式忽视交际双方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忽视语境的动态 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那么交际的实际情况(即交际的实质)是怎样的呢?关联理论在批判地继承以互知(mutual knowledge)为理论依据的代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际的推理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示意- 推理的过 程。交际者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assessment) ,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 意/传达(包括明示和暗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 关联原则(Relevance Principle)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

5、 以上论述说明,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 传递- - - 解码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话语和语境信息 的动态推理过程。下面的例子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1) Joe: Will Sarah be long? Pam: She is with Frank now. Pam没有直接以 yes 或 no 来回答 Joe的问话,而是采用了间接的答话方式。假设 Joe知道 Frank 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 那么她就可以根据Pam的答语并结合Frank做事快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 “No, she wont be long.”这一结论(即Pam所说话语的交际意图) 。但是,如果Joe知道Frank是个

6、办事拖 沓、效率低下的人,那么她就会推理出“Yes, she will be long.”这一结论。这一例子说明,说话人可 以利用相同的话语可以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也说明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 而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 了正确的语境信息(即交际者意图他选取的语境信息) (Gutt, 1998: 41) 。 那么该怎样选取正确的语境信息来作为话语理解的前提(premise)呢?关联理论认为,这一选 择过程受制于关联原则,即对最佳关联的获得。交际的目的是求得最佳关联,获得交际者意图的语境 效果。听话人对交际者的交际

7、意图的推理和理解(即对话语关联性的搜索)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推理所得结论既不耗费不必要的努力, (2)又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可以说,对最佳关联 的搜寻不仅能引导听话人找到交际者所意图的语境,而且还引导他推理出交际者所意图的解释和语境 效果(即交际者意图传达的真正含义) ,以便能够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有所改变(modifications) ,给 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增添了新的知识,加强或修正其认知环境中已有的知识。听话人的推理过程总是始 于在当时的交际场合中他最容易提取的信息,并且他还需要假设该信息与正确的语境结合之后能够产 生值得他付出的努力的解释。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听话人继续推理,

8、直到他得到的解释符合上述两 个条件。这一个解释才是对该话语或信息的正确解释或理解。上面的论述说明,关联原则不仅是引导 听话人搜寻正确语境的机制,而且也是引导他寻找正确解释的机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289 既然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过程,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翻译看 作是一种示意- 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 推理过程或 行为。更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含两个示意- 推理过程,因此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语内交际(intralingual communication)这种只涉及一次示意- 推理过程的交际行为。翻译的全过程事实

9、上涉及到三个交际者, 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第一个示意- 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 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 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示意- 推理交际过程。这 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 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 解释。因此,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 在第一个示意- 推理交际活动中

10、,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个示意 -推理的活动中, 译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 计, 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种双示意- 推理的交际过程可图示如下: 示意 1 示意 2 推理 1 推理 2 这个翻译活动示意图是描写而非规定性质的。该图说明,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参见何自然, 1996;1997:193) ,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 动,这与传统的二元译论(原作者和译者)有本质的差异。前者充分考虑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 间的交流,考虑译文读者的

11、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考虑译文的交际效果,而后者认为译者必须完全再 现原文的语义,没有考虑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没有考虑到译者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 境,也不考虑译文读者与原文的直接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和阅读期待。该图还说明,与语内交际相对 比,翻译是个特殊性质的双重示意推理交际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1)交际中涉及到的语码分属不同 的语言文化, (2)介入交际的交际主体共有三个:原作者(交际者1) 、译者(接受者 1/交际者 2)和 译文读者(接受者 2) 。原作者(即交际者1)与目的语读者(即接受者 2)之间的交际具有间接性质, 其中介是译者。译者具有接受者和交际者的双重身份,其第二个身

12、份(交际者 2)被 Gutt(1998)看 作是以报道者(reporter)的身份给没有亲临现场的读者传递自己的所观所感。 这种翻译模式对翻译活动的启示是: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中介的译者的主 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包 括直译、意译、音译、替换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 效果。在这种翻译模式下的译者不再是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认知状况的应声虫,不再需要对原 作亦步亦趋。译者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他可以并且有权利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的评估和 判断选择适合于读者的表达方式来示

13、意原作者的交际意图。我们这样定位翻译活动,目的在于说明, 翻译活动并非止于译者完成对原文的翻译,它还有赖译文读者的参与。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译文读者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译文应当被看作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的 结果,是他们共同创造的财富。 为了成功传递信息,说话人/作者必须假设听话人/读者具有提取理解话语乃至全文的所有必要的 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方面的能力,他还必须假设听话人/读者具有推导出话语的隐含意义的能力。说 话人/作者假设听话人/读者具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越少,他在说话或作品中提供相关解释和细节的可能原文作者 译者 译文读者 交际者 1接受者 1/交际者 2 接

14、受者 2 原作 译作 (翻译过程示意图) 290 张新红 何自然 性就越大。同样,作为第二作者的译者为了确保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推理出相关的含义,也需要 对译文读者的知识面、认知能力和经历进行评估,以便确定哪些信息是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即哪些信 息能够为他们所提取) ,哪些是他们不熟悉的。译者除了在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里增添必要的知识、 填补他们在某方面知识的空白外,还需要考虑他们的期待。这些都是译文读者理解译文所必需的知识 的组成部分。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用学认为,要理解话语以及语篇中出现的新信息,听话人/读者必须 把它与自己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即背景知识或称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到其中的关联,这样

15、才能完成 理解该话语的任务。既然背景信息是理解新信息的前提(在关联理论中称作语境信息)和基础,那么 我们可以大胆假设,译者有在译文中增添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际的权利和 义务。事实上,许多负责的译者正是这样做的。 4. 语用翻译 本文所谓的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 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 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 (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何自然, 1997),它更多地探讨口头语言、修辞性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 G

16、rice (1957)的意义理论以及 Leech (1983)关于语用语言学的观点都认为,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听话人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词句的基本意义或者说规约意义是理解 话语和作品含义的前提条件,因此语言错误也是一种语用失误(张新红,2000) ,会导致理解失误。试 想,如果我们连语言系统中的词、短语或者句子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指望理 解交际者/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因此, 语言系统知识是说话和理解的必备基础, 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础。 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2) Can you lift the box? 听话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此外还应当知道这种询问能力的句子 的规约意义,即“请您帮我抬这个箱子” 。如果听话人仅仅照字面意义做出回答”Yes, I c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