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_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7369428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_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_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_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_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_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_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_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08 年 第 5 期 No.5 2008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 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 谢思全 熇张铭 李泰宏摘 要:本文通过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 对区域内参与协调博弈的地方政府主体的偏好、 相互间的策略互动和一致性行为进行了描述, 分析了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博弈的均衡条件以及协调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解决协调失败的对策, 如建立基于地方收益增大的合作动力机制, 加强地方主体之间协调互动的互惠机制, 以及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制等等。 关键词:协调博弈;地方政府;策略互动

2、;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逐渐形成了以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珠三 角、 长三角、 京津冀等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均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然而, 在 现实的经济发展中,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之间画地为牢、 各自为政、 内耗不止、 过度竞争的种种现象。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众所周知, 环渤海区域经济区位优势明显, 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 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密集, 有大专院校近四百所。该地区 共有大小港口四十多个, 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 40%以上, 煤、 石油、 天然气、 铁矿石等自 然资源也比较丰富。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 这个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合作前景

3、广阔。 为 此, 中央政府早在十多年前党的十四大报告就指出, 要加速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 发。 1996 年,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进一步明确, 要形成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京津冀 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 2001 年, 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特别强调, 要发挥环渤海 区域、 长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然 而, 十多年过去了, 环渤海湾地区除了表述的名称由最初的“环渤海湾地区”扩大为 “环渤海经济区域”, 其他并无明显突破。 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独立的目标 和行为, 相互竞争的事例屡见不鲜。 然而, 坚冰总要打破, 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

4、力和 资源约束, 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趋势几乎不可逆转。 基于协调合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 架, 探讨区域内不同地区政府主体之间的协调博弈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契机、 途径与 激励机制。 本文的第二节是对制度互补与协调博弈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构建了一个以 谢思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邮编:300071),E-mail:.;张熵铬,南开大学经济 学院经济研究所,E-mail:;李泰宏,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南开经济研究 2008 年 第 5 期 第 3 校 43谢思全、熇张铭、李泰宏: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 地方政府

5、为参与人的协调博弈模型, 用以描述某区域内博弈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和协调 均衡的形成; 第四节和第五节通过区域合作的一些案例, 经验性地探讨了地方政府之 间的策略互动如何影响区域合作的形成, 并提出了解决协调失败的治理方略。 由于区域间的协调合作是区域一体化的初级形态, 是各地方政府通过协调博弈形 成共识以及一致性行动的过程, 因此本文根据行文需要分别使用了区域一体化、 区域 协调、 区域合作或协调合作等相近性的概念。二、区域协调博弈的文献综述 1. 经济学中的互补与协调问题 经济学中的互补与协调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亚当斯密。 他在国富论 中通过对扣针生产过程的分析, 揭示了劳动分工所产生的

6、协同及报酬递增效应。 扬 (Allyn A.Young,1928)通过引进迂回生产的概念, 也分析了专业分工的协同效应与经 济增长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将互补问题引入到制度分析, 讨论了制度互补的特性对不同经济体 制度变迁的影响。 青木昌彦(2001)认为, 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联性, 是不同的博弈 参与人以对手的策略作为参数而做出的一种相互增进的策略选择, 这种相互参照的策 略选择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从而形成了制度的互补效应。 制度的互补效应可以使制度 变动的边际收益增大, 使博弈的参与人从中获得一种“租金”, 也即制度互补的收益。 库珀和约翰(1988)将互补问题和协调博弈应用于宏观经济

7、领域, 讨论了市场、 产 业、 经济周期和宏观政策等经济活动的策略互补效应、 协调失败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消 除帕累托非效率均衡的破解方法, 扩大了协调博弈在解释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范围。2. 协调博弈的涵义及其表述 协调博弈是指当参与人选择相同的策略时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的一种博弈, 它建 立在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 也即策略互补的基础之上。 库珀(2001)的分析表明, 当某 一参与人采取较高水平的行动, 会刺激余下的参与人也采取较高水平的行动; 而当某 一参与人的努力增加导致了其他参与人的追随时, 策略的互补性会产生收益的正溢出 和乘数效应。由于存在策略互补及收益外溢的特征, 所以产生

8、了博弈的多重均衡问题。 多重均 衡的存在, 说明博弈均衡可能“粘滞”在某种帕雷托劣势, 由此导致协调失败。 库珀提 出的一些实验证据表明, “帕累托最优纳什均衡并不是所有协调博弈的焦点”。解决 本文中的区域协调合作是区域一体化的一种初级形态, 是指通过协调博弈形成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一 致性行动, 因此下面的分析一般不使用区域一体化, 而使用区域协调或区域协调合作的概念。 另外, 本文是采用非 合作博弈中的协调博弈方法, 讨论现实活动中的区域协调合作问题, 特此说明。 南开经济研究 2008 年 第 5 期 第 3 校 44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

9、ES2008 年 第 5 期 No.5 2008 协调失败不仅要使博弈均衡满足预期的一致性, 而且要满足行为的一致性。 所以, 参与 人之间的行为预期是协调博弈均衡选择问题的核心之所在。 协调博弈的成功, 就是指 策略组合有相同偏好, 当有多个纳什均衡时, 如果其他人都能够正确地预测策略组合, 那么该组合就是唯一的最优反应(张良桥, 2007)。 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1990)基于超模博弈和最优化的理论给出了分析模型, 为清 晰地描述经济活动中的协调和互补奠定了基础。 青木昌彦(2001)将超模博弈中的策略 互补应用于静态的制度互补分析, 其效应可以表示为: *(;)(;)(;)(;uuuu)

10、 ; *(;)(;)(;)(;vvvv) 。 在上述条件下, 两种纳什均衡和*(,) *(,)都是策略互补的博弈均衡。 3. 协调思想在区域合作中的应用 区域经济学家将经济的互补和协调问题应用于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之 中。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就展示了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区域间的互 补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可能性。 佩鲁(1950)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 区 域增长极的培育不应只在单一的行政区内考虑, 而应该打破行政界限的分割, 实现资 源在经济空间中的最优配置。 赫希曼(1958)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是非均衡的。 极化效 应和涓滴效应都是要素在市场机制下流动的结果。

11、而通过加强政府干预, 推动较快地 区的发展来带动欠发达地区, 最终可以实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均衡发展。 以克鲁格曼 (2005)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引入分析, 通过核心 边缘(CP)模型的建立, 讨论了空间上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和报酬递增等问题, 为考 察区域合作与分工及其规模效应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随着区域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 众多学者对区域发展的政策问题展开了研究。 Lambooy 等(2001)以演化经济学的视角考察了区域政策制定者在决定区域未来发展 中的作用和政策自由度, 认为许多地区通过区域环境建设吸引知识型劳动力进行创 新, 成为高度多样化区域的发展新动

12、力, 这也意味着区域政策需要与区域内特定的资 源和特点相协调。 Break(1967)则对税收竞争如何削弱了美国州和地方实力的案例进 行了分析, Cumberland(1981)在他的研究中将之称为“破坏性的地方竞争”。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致力于对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其中不乏从 博弈论角度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其关系的讨论。 谢炜等(2007)考察了我国公共政策执 行过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 认为地方政府间为追求地区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导致 了“公地的悲剧”。 王维平(2006)通过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分析了地方保护 主义对区域政策的制约, 指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总是选择

13、开放市场而处于竞争劣势 的地区总是偏好地方保护。 周业安等人(2004)认为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围绕着吸引流 动性要素展开的, 藉此增强了各区域经济体自己的竞争优势。 谢晓波(2004)以地方政 府公共供给的进取性和保护性投资为切入点, 构造了一个地方政府竞争的博弈模型。 分析表明, 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使进取性投资不足而保护性投资过南开经济研究 2008 年 第 5 期 第 3 校 45谢思全、熇张铭、李泰宏: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 度, 因此带来整体的效率损失, 导致区域经济不能协调发展。 周黎安(2004)认为地方政 府间的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

14、, 他通过一个扩展的锦标赛博弈, 也即晋升博弈, 分析了地 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对地区间经济竞争和合作的重要影响。 朱文晖(2003)则认为地方政 府之间的博弈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 他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地区的经济发展过 程和特点的分析, 阐述了国内地方政府之间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必然趋势。 同样是基于区域协调合作的出发点, 傅建武(2004)实证性地研究了长三角区域地 方政府间的协调失败问题。 该文通过一组静态的博弈模型, 从各地方政府主体的预期 得益、 博弈成本、 博弈对象等方面研究了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失败的原因。 指出了廉价的 博弈成本是协调失败的根本原因。 此外, 分析还指出, 即使在信息沟

15、通的条件下, 地方 政府之间仍然可能出现协调失败。 其原因在于政府的信任度危机, 外来干预或压力, 以 及决策者本身的职业风险。 上述研究成果, 对本文通过协调博弈的方法来探讨区域内地方政府的行为及策略 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以地方政府为参与人的协调博弈 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 参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既有市场, 也有地方政 府。 市场主体一般为厂商个体, 他们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竞争发展产业和扩大交易。 而 地方政府主体则可看作是地区整体利益的代表, 其功能除了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 展环境之外, 事实上还要参与区域内重要资源的配置与整合。 从后者来看, 改革开放之 初, 竞争机制对

16、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本地的要素资源, 激活本地的要素 资源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改革开放 30 年之后, 地方政府之间的各自为政 和恶性竞争已经导致各个地区的资源耗尽, 竞争收益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 有鉴于此, 地方政府有必要, 也有责任将其行为转向推进区域协调合作的发展目标上来。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地方政府通过协调博弈实现区域合作的问题, 是一个博弈参与人之间信任、 合作 及一致性行动产生的问题。 本文借鉴库珀(1988)等人设计的协调博弈模型, 设计了一 个 22 的对称博弈结构。 假设存在参与人1,2i =, 分别代表某区域内两个代表性地方政府。 参与人i的策略变量为0,ieE,E是有界的, 表示参与人的行动边界。 这里策略变量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