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366518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赫尔化学学院 2005 级 王诣婧 叶晨 付磊摘摘 要:要:作为美国第一代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人物,赫尔坚信科学的发现有时也可能通过逻辑推理过程来实现。他认为,真正用演绎提出的解释具有一种逻辑必然性的特征,科学理论体系就是由大量相互关联的演绎构成的。他在耶鲁大学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规律为基础,经由假设 - 演绎法研究而建立了包括一级学习系统和二级学习系统的系统学习理论,还派生了几种中介机制,即部分预期目标反应,强化梯度和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他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并根据其实验研究资料制定了一个精确的学习理论系统,还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他的理论导致了动机与冲突、

2、挫折与攻击、社会学习理论和生物反馈等一些领域的重要研究。关键词:关键词:赫尔;假设演绎行为主义体系;系统学习理论引言引言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是美国第一代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人物,构建了假设演绎行为主义体系,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坚持和发展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途径。30 年代至 60 年代间,其学习理论是最占优势、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赫尔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阿克隆。1913 年毕业于密西根大学,1918 年获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十年间他在该校任心理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9 年任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研究教授。他开始专门从事关于概念的形成、能力倾

3、向测验、烟草的效应和催眠术的研究。三、四十年代,他以提出一套新的行为理论而出名。他在该校任教 23 年中,培养不少心理学人才。著名心理学家彭斯、米勒、吉布森等人,均跟随赫尔做过研究。1935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赫尔早期的研究兴趣相当广泛。他曾系统地调查研究了烟草对理智功能的影响、人与动物态度的测验、概念的形成,以及催眠术等。他曾整整花了 10 年的时间研究催眠的问题,并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一本专著。1927 年,赫尔第一次读到巴甫洛夫的著作,对其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印象极深,从而对条件反射和学习的问题发生了兴趣。这是赫尔最后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他在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行为的原理(

4、Principles of Behavior)(1942), 行为的要素(Essentials of Behavior) (1951), 行为系统:个体有机体行为理论引言(A Behavior System: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Concerning the Individual Organism) (1952)。一、赫尔的系统性行为理论产生的背景一、赫尔的系统性行为理论产生的背景赫尔共提出了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 17 个公设(postulates) 。并相信这套公设能够说明有关学习与动机的问题。赫尔的数学演绎理论体系有两个方面的背景:1、赫尔坚信

5、,科学的发现虽说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但有时通过逻辑推理过程也能有所发现。爱因斯坦通过数学演绎提出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赫尔认为,真正用演绎提出的解释具有一种逻辑必然性的特征,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出大量相互关联的演绎构成的。因此,行为理论也应该是从一些基本的行为原则或公设中派生出来的。提出公设的目的,就是要用严谨的逻辑(数学公式)把那些不能直接验证的中介变量相互联系起来,并把它们与它们在环境事件中的落脚点(anchorages)联系起来(Hilgard,1956)。2、伍德沃斯(R.SWoodworth)在 1929 年出版的心理学(Psychology)(修订版)中,建议用“S-O

6、-R“替代“S-R“。这就是说刺激(S)作用于有机体(O),作为结果而产生的反应(R),既取决于刺激(S),又取决于有机体(O)。伍德沃斯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个人的全部活动,而不应该只研究意识或只研究行为。他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和机制两个方面。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换为驱力。伍德沃斯的这种观点对赫尔产生很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赫尔的理论体系,可以被看作是对“S-O-R“这个公式的进一步加工。二、赫尔学习系统的基本公设、赫尔学习系统的基本公设1、一级学习系统:SERDsHR赫尔认为,动物所做出的各种行为,其最终功能是要解决生物学意义上的问题。当一个动物有某种需要时(如需要食物),它对此做

7、出的有用反应是积极的活动。至于它从事什么活动、活动次数多少,那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种活动能够增加它生存的机遇就行了。假定这个动物在从事活动时,偶然做出了获得食物的反应,食物消除了它的需要,从而解决了它生物学意义上的问题。事实上,动物成了一个自动的问题解决系统,即:“需要“会促使动物去活动,活动会使动物逐渐习得还原需要的特定行为。动物在解决它生理上的问题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适应环境的要求。赫尔把有机体这种不学而能的刺激-反应联结,作为他学习系统的起点。根据上述分析,赫尔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力(drive,简称 D)。在赫尔看来,当动物处于需要状态时,无论是饥饿、干渴、疼痛,还是其它生理上的问

8、题,都会产生一种动力状态,赫尔称其为“驱力“。驱力会激活并产生行为-不是任何特定的行为,而仅仅是行为。其次,学习系统还要有强化。若要使动物驱力得到还原,并学会某种反应以解决生物学意义上的问题,强化是不可或缺的。经过一系列尝试,动物的行为会越来越有效,并能熟练地解决某种环境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动物形成了做出某种反应的习惯(habit,简称 H)。这样,我们就得出了赫尔学习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1)与需要相关的动机状态,赫尔称之为驱力(D);(2)通过强化产生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赫尔称其为习惯(H)。从而也引出了赫尔最基本的假设(Hull,1949):SERDH其中 SER 表示在刺激 S

9、 得到反应行为 R 的潜能大小 E,即一个已经习得的反应是否发生的可能性。赫尔始终认为,科学不仅取决于系统的观察和测量,而且还要求有一些基本的公设(最好是采用数学的方式),根据这些基本公设,可以从理论上演绎出实验的结果。如果演绎与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那就说明这个公设是可靠的;如果演绎与观察到的结果不一致,那就需要修改公设。赫尔一生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的理论系统一直在不断地修正。2、二级学习系统 SER KDSHR米勒(Miller,1957)对类似于赫尔 1951 年“假吃“实验的各种实验作了概括。他发现,把食物放入胃里是一种强化,但“假吃“也是一种强化,而且有时比前者更甚。例如,有些实验

10、者设计出一种方法,当白鼠按开关时会触动一个打气筒,把一粒食物通过管道直接送入胃里。结果表明,用这种方式强化极难引发白鼠产生新的学习。后来,又有很多研究证实,在许多情境里都可以通过给大脑电刺激来强化学习。但是,如果在这些条件下发生了学习,那么被还原的驱力在哪里?对这种刺激的需要来自何方?我们在许多自然情境中还可以看到,在没有明显需要的情况下,在不可能还原驱力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学习。比如,白鼠为了进入一个它可以探索的迷津,也会产生学习。这样,探索本身就成了一种强化。赫尔本人也察觉到了一级学习系统的局限性,因此,他尝试用“二级学习系统(secondary learning system)“来解答这类

11、问题。赫尔认为,学习的基本动因是驱力,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习得的动机来源,即诱因动机(incentive motivation,简称 K)。赫尔的这一观点,来自于他学生克雷斯皮(crespi,1942)的一项经典性实验的结果。克雷斯皮训练三组白鼠走通道,各组白鼠得到不同的强化量。第 1 组到目的箱后只得到 1 粒食丸;第 2 组得到 16 粒食丸;第 3 组得到 256 粒食丸。经过20 次尝试之后,各组白鼠的操作水平明显地各不相同。原先,赫尔在 1942 年认为,白鼠行为上的差异,是它们习惯强度上的差异的反映。也就是说,食物多意味着强化的作用大一些,因而习惯形成得快一些。但后来赫尔改变了自己

12、的观点,因为克雷斯皮在白鼠尝试了 20 次之后,改变了强化量,每一组都给16 粒食九。结果如图 3-2 所示,白鼠的操作水平迅速发生变化,各组白鼠都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奔跑速度。尤其是第 1 组和第 3 组,其操作水平与原来的速度有很大的反差。克雷斯皮由此得出结论:强化量本身并不影响学习或习惯的形成,强化量是通过某种动机变量来影响操作水平的。赫尔接受了克雷斯皮的论点,在他的公式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构成-诱因动机(K),认为强化量是通过诱因动机起作用的。因为习惯强度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是相对持久的。强化量的变化引起操作水平迅速改变,这一事实很难用“习惯强度本身削弱“来解释。所以,我们最好还是把强化量与诱

13、因动机联系在一起,用诱因动机来解释因强化量下降而导致的反应强度减弱。这样,赫尔的公式就成了:SER KDSHR根据公式:SER KDSHR,赫尔的学习系统有了两种动因:原有的一级驱力因素(D);新加的二级诱因因素(K)。这样,事实上也就有了两种学习:(1) 一级学习系统,即刺激-反应的学习;(2) 二级学习系统,即建立在二级强化物和诱因动机基础上的学习。在第一种情况下,有机体习得的是一种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在第二种情况下,有机体习得的是原来作为中性刺激的一种新特性。这样就引出了赫尔的另外两个概念:二级驱力与二级强化。所谓“二级驱力(secondary drive)“,就是说“如果一个中性刺激

14、痕迹(s)曾与某些驱力刺激(SD)的唤起和迅速减弱有过密切联结,那么这个中性刺激(S)就会获得一种引发这些驱力刺激(SD)的倾向,从而使原来的中性刺激痕迹(s)变成二级驱力的起因(sSD)“(Hilgard,1956)。所谓“二级强化(secondary reinforcement)“,就是指“如果一个中性刺激痕迹(S)曾与某些驱力刺激(SD)的迅速减弱有过密切联结,这个中性刺激痕迹(s)就会有一种引起驱力刺激(SD)减轻的倾向,从而使原来的中性刺激痕迹(s)具有作为一个强化物的力量“(Hilgard,1955)。二级驱力与二级强化之间的区别用实际例子是很容易说清楚的。例如,“担心“、“焦虑“

15、是二级驱力的例子;曾放过食物的箱子则是一种二级强化物,虽说二级强化物本身并不能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但也能起强化行为反应的作用。不过,若要使一种中性刺激起二级强化的作用,必要条件是把这种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物配对。这实际上就是说,二级强化作用是建立在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的原理之上的。换言之,二级学习系统中所涉及的学习,要遵循一级学习系统中所阐述的学习法则。三、学习系统中的其他变量三、学习系统中的其他变量1、刺激强度的动力机制(V)赫尔认为,对于一定程度上的习惯力量来说,刺激强度越大,反应潜能也就越高。刺激强度的动力机制(V)作为反应潜能的一个成分,是刺激强度的一个递增的对数函数。这样,赫尔的方程式就成了

16、:sER=KDVSHR2、强化延迟(J) 赫尔早先曾假定,强化延迟(delay of reinforcement,简称 J)会引起较低的习惯力量(sHB)。后来改为,强化延迟只会引发较低的反应潜能(sEr)。换言之,强化延迟得越久,反应潜能就越弱。因而,赫尔的方程式又添加了一个构成:sERKDVJsHR3、反应潜能(sER)反应潜能(reaction potential)又称兴奋性潜能(excitatory potential),故简称sER。只有当反应潜能超过反应阈限(reaction thresho1d,简称 stR)时,才能唤起反应。如前所述,反应潜能取决于驱力、诱因动机、习惯、刺激强度的动力机制以及强化延迟,除此以外,还取决于抑制潜能和波动机制。4、抑制潜能(I)前面讨论的都是导致行为反应的兴奋性因素。除了这些,赫尔还假设,存在着一些抑制行为、阻止行为表现的因素或抑制潜能(inhibitory potential,简称I)。他认为存在着两种抑制:反应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这两者都是作为负的反应潜能而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