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352521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科学家1 99 5年第6期(总第5 6期)长时期以来,一直流行着这么一种观点,即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并强调无论 出于哪方面的原因,只 要出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就可以断定为通货膨胀。于是,人们便习惯于把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划起等号来,并把物价上涨率直接等同于通货膨胀率。近两三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通货膨胀并不单纯是一种价格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当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币值变化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始能称为通货膨胀。应当说,后一种观点更接近于通货膨胀的含义。这里所说的通货,指的是一个社会通行的、作为流通手

2、段的货币。简而言之,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膨 胀。通货之所以会膨胀,就在于它本身没有价值 的价值符号纸币投放过多,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 币量.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偏少的商品,其结果必然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也可以理解为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即用货币进行的分配额大于国 民收入实际价值的现象。由于 国民收入的超分配不会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价值,必然要通过通货膨胀,即单位货币贬值,再回归到 国民收入价值之内。其贬值幅度基本上是超分配的具体反映。应当说,后一种观点较之前一种观点,是前进了一大步,即正确区分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性质和物价上涨的非通货膨胀性质。但也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弱点,即依然固守物价上涨才是通货

3、膨胀的信条。而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现象既可能表现为价格信号的灵敏变化,也可能表现为价格信号失灵,或表现为非价格信号的变化。受宏观供给短缺、非自由的价格制度和行政配给的影响,相当数量处于膨胀状态的通货,会被暂时地或较长时期地沉淀下来,货币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非意愿性沉淀,是隐蔽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隐蔽性通货膨胀虽然不会直接引起价格信号的变动,但却会引起经济系统一系列非价格信号的变动,其中最重 要 的是非意 愿性的货币沉淀、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强迫性货币储蓄、有钱买不到要买的东西,商品凭票证定量供应。这种现象在改革之前,或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时期,是大量 存在的。1 9 6 1年,我

4、 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 6.2%,这个指数是明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物价上涨通货与膨胀的关系及.许经勇显偏低的。因为在这个时期,有很大一部分商品是 由政府限量供应(且其定量标准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其价格是由国家直接控制的,通货膨胀并不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是表现为供求缺口,即隐蔽性通货膨胀。只要产 品的购销与价格不是全面放开,或者说,还有一部分是由国家直接控制,用零售物价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率,就必然是偏低的。结论是:通货膨胀并不等于物价上涨。之所以不应当在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划起等号来,还因为前面已经论及,物价上涨既有通货膨胀因素,也有非通货膨胀因素。19 9 4年的通货膨胀,就是具有这种特点

5、。按道理说,纯粹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或因货币贬值所导致的物价上涨,必然表现为物价的全面上涨,而不是局部性的物价上涨。而1 9 94年我国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则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即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 2 4.1%,非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有所下降;消费品价格又主 要集中在农产 品、尤其是食品上面,如食用植物油上涨 6 4%,粮食上涨 5 0.3%,肉、禽上涨4 1.6写,鲜菜上涨3 8%,至 于一般消费品价格,其涨幅并不大。这种性质的物价上涨,并不是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的,即相对于社会总供给来说,总需求过大;或相对于社会总需求来说,总供给不足。而是由于 总需求结构与总

6、供给结构的 不平衡引起的,因此,这种性质的通货膨胀,充其量只能说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瓶颈部门的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引起这部分产 品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是要受经济体制的束缚,不容易取得显著的进展。例如,当我国工业化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落后的农业与工业发展的矛盾虽然存在,尚不突出。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对农产品需求迅速扩大,农产品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导致以食品为中心的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1994年的2 1.7写的物价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大约有十三个百分点。根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合理比例应当是2.5:l。而前几年都在5:l以上。脆

7、弱的农业基础是很难长久支撑工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发展的严重失衡是拉动结构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是,也有一部分物价上涨因素,是属 于非通货膨胀因素。例如,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出现了一种不正确倾向,即放松对市场和物价的管理,把市场经济误认为是撤手不管的经济,或放任 自流的经济,法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中间环节多,流通秩序混乱,乱涨价、乱收费的现象相当严重,自发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又例,与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相联系的,各单位间的相互攀比,不论其经济效益如何,竞相提高工资,滥发奖金和各种津贴,19 94年的增幅高达4 0肠以上,工资侵蚀利润,造成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升的局面。由于货

8、币是由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垄断性发行的。严格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是属 于政府宏观决策上的间题;抑制通货膨胀也应 当是政府的职责,只要政 府(通过各级银行)紧缩银根,把住货币投放闸门,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的。但是,以上的分析表 明,1994年我国物价涨幅过高的原 因,是多方面 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通货膨 胀;换一种说法,1 99 4年的物价上涨,既有通货膨胀因素,又有非通货膨胀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用零售物价指数来反映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显然是高估了,或 者 显然是偏 高 了。结论 是:物价上 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或者说,物价上涨率仅仅是通过膨胀率的参考系数。在货 币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必 须表

9、现为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率并不等同于通货膨 胀率。1 97 9年以来,我 国已经先后出现过四次通货膨胀。同前三次(198 0年第一次,1985年第二次,1988年到1989年第三次)相比,当前这次通货膨胀相对比较严重。这 具体表现在:(一)物15价上涨的幅度较大。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1980年为6肠,1 985年为8.8%,198 8年和1989年为 1 8.5肠和 1 7.8%,而去年则为2 1.7%。1994年的物价上涨率是1951年以来的最高指数,较上述前三次通货膨胀中最高的物价年上涨率1 8.5%,还高 出3.2个百分点;(二)持续的时间较长.1980年和1985年的两次通货膨胀持续时

10、间均比较短,1988年到19 89年的那次稍长,但从1988年下半年物价涨幅加大,到1989年下半年物价明显回落,也只一年多一点时间.而当前的新一轮通货膨胀,从19 9 3年3月物价涨幅加大为两位数起,到现在已过去两年多时间,物价涨幅尚无明显回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次通货膨胀,带有极其明显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必然出现的“改革型”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我们为推进经济体制取得实质性进展,所必然要付 出的高昂代价。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这就决定着以往那种过于偏低的农产品价格,必然要通过价格的上涨来加以改变。这是市场

11、经济规律本身发挥作用的结果.要想使这部分农产品价格不涨价,除非我们不搞市场经济,不让市场起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之所以呈现如此鲜明的结构型特征(即主要集中在农产 品、尤其是食物领域),是因为 自1992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地对粮食、食品和服务价格进行调整,逐步向购销同步放开的市场价格靠拢.到19 9 3年1 0月份为止,全国除个别地区外,食品和 粮食价格都已全部放开,许多主要的服务项目价格,也已达到或接近市场化水平。这实际上是198 8年就想实施而又 没有搞成的价格闯关的继续,并已冲破最后的关口。当前,就这方面的改革而言,可以说已经接近尾声。我们把这种由于

12、市场取向的价格改革(即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而进行的改革)所导致的物价上涨,称之为“改革型”的通货膨胀。这种“改革型”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都是很难见到的。它是转轨时期我国经济特殊的运行机制中产生的,因此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有现象。改革1 0多年来,我国传统的价格体系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且都 曾经产生由改革所带来的物价上涨.目前,全国9 0%以上的县市已经放开粮食的销价,但向农民定购的粮食价格基本上没有放开;而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迫使国家不得不调高粮食的收购价格。1994年6月1 0日,主要粮食收购价格上调幅度高达4 0%.应当这样看,这次粮食收购价格的大幅度上

13、调,是以前几年粮食定购价格的回落为基础的.1994年的粮食定购价格仅相当于1 98 9年的市场价格,因而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这种上调是合理的,应该的.这里所要强调指出的是,绝不能把因改革因素而引发的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调及与此相联系的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当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否则,就会把改革目标与发展目标对立起来。如果我们要和市场规律对着干,企图通过强硬的行政手段,把粮食价格大幅度压下来,固然可以满足城镇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但却会极大地挫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导致粮食市场供求越趋紧张,到头来,只会给粮食价格的更大反弹,留下更为广泛的空间,由于粮食价格在农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而且粮食的

14、零售价格已经放开,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粮食销售价格以及其他相关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否 则,就会出现新的价格扭曲。改革1 0多年来,为了改变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状况,我国政府屡 屡借助 于提高农产 品价格,结果每每都深深地陷入如下难以自拔的困境:即提高农产品价格给农民带来的相对好处,很快地被其他非农产 品的轮番涨价所抵消,致使农民处于相对更为不利的地位,重新把农产 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抛进价格体系的底谷,出现在更高价格水平上的“比价复归”.之所以会16产生出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我国的价格改革,是采取渐进式的模式,为了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率先放开部分供给价格弹性较高的产品价格,如工业制

15、成品价格,而对供给价格弹性较低的产品价格,如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则加以严格控制。由于价格放开过程是逐步进行的,供给弹性低的产品(如农产品、尤其粮食)价格分步上调获得的利益,总是被供给价格弹性高的产品所侵蚀,导致其比较利益重新陷入底谷。这是我国物价水平在轮番上涨的怪圈中持续上升的长期压力。改革的思路已经愈来愈清晰,即由于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农产品价格的调整和农民就业的变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从我 国的实 际情况出发,当前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如说是农产品价格水平偏低,不如说是农民就业不充分。要防止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扬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其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 业生

16、产率。与农业资源稀缺及农业投资收益递减规律相联系的农业成本急剧上升相比,农业 生 产率上升缓慢是一个关键性的严重间题。随着我国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农业生产率低下必然愈来愈成为一个拖后腿的主要制约 因素,其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我 国 目前的农业 生产经营规模,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小得多,再加上农业又是一个典型 的收益递减产业,我国 目前这种低水平的农业技术进步率,或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率,远远无法补偿投资收 益递减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的潜在成本,必然要高于 目前还被国家控制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这才是我国农产品价格所以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或者说,这种结构性的 物价上 涨,是在价格刚性条件下所必然表现出来的比价调整。其实质是对不 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要素贡献回报的合理调整,想压是压不住的。而要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生 产率,就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因势利导地将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以促进我国农业逐步向着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向着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只能通过农村二、三产业的稳定发展,而逐步地加在解决。这也决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