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之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330300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之二)(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基本概念(P63页)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运用于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各种形式 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 系和实践关系(此外还有价值关系)。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页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4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3、认识的本质(P65页) 认识路线: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两条根本

2、不同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 义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共同点):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 ,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共同点):坚持反映论的基本立场,认为物质 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是消 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第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第二,不了解

3、认识的辩证性质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 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克服了旧 唯物主义的缺陷(P67页): 第一,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 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 第二,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 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5、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变革(P67 页): 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辩证唯物 主义反映论,批驳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 可知论、怀疑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 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以客观事物 为原型;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不

4、是直观照 镜子式的描摹或映现,而是对信息的重构 ,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概念)(P68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 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个别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 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 性认识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 系和事物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P69页)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

5、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 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9、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必要性: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它有待 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第一,在实践中获取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 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 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必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改造世界;理性认 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

6、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需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11、认识发展的规律(P70页) (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 总过程,它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 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 限性。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 1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P70-71页 ): 第一,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 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主观上是人们

7、自身认识 能力的限制;客观上是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 及客观事物自身发展过程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认识要经过 多次反复。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 的认识也需要无限发展。 1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 理,P71页) 具体:是指认识要与一定条件时间、地点 和条件的实践相适应; 历史: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 实践相统一。 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所以认识也是具 体的和历史的。第二节 真理和价值 1、真理(概念,P71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P72页):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 客观的。(实践具有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品质) 注意P72页倒数第二段所指出: 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于 客观对象的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 对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 它不是人们主观认识的差别和变化。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P73页):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它是指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它一方面是指任何真 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都与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在这一点上承认了真 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另一方面,人类认识就 其本性

9、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 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 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 认人类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 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P73页):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 性、有限性。是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 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 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 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 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其次: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

10、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 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 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 的、近似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 理)(P74页)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 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 绝对性中有相对性,相对性也包含绝对性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 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 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 6、真理和谬误(P75页)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和统一关系(P76页)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

11、、一定 对象来说,真理与谬误间的对象不能混淆,二者 有本质区别。 其次,真理与谬误相联系,相比较而存在。 再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7、真理的检验标准(P77页):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这是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它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 相符合,要检验真理,就是要检验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程 度。所以真理自身不能作为检验的标准。只有实践。 其次,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 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在实践中能把主 观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12、 最后,逻辑证明可以在实践检验中起到补充的作用。 8、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 一(P78页): 第一,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也就是 指它的绝对性,是指除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 标准检验真理。 第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 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 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 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9、价值(P79页): (请大家注意,哲学所指的价值与经济学 所指的价值的差别,不要混淆) 价值:是指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 要的意义的关系。 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 需要的意义。 10、价值的特性(P79页): 价

13、值具有客观性它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人是客观存在、对象也是客观存在、满足人的需 要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 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关系构成以主体需要为 主导。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需要、实践以及满 足需要的形式都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价值具有多样性主体需要的多层次性、多样 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所决定的。 11、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1页): 评价是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评价的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 对象(分析评价对象与认识对象的区别) 。 第二,评价是以主体存在特点为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 知识性认识。 13、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理解(一般阅读) P82、83。 14、P84页,掌握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15、P87页第二段: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