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_品德与社会_教学策略初探》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7262292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_品德与社会_教学策略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_品德与社会_教学策略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_品德与社会_教学策略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_品德与社会_教学策略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_品德与社会_教学策略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_品德与社会_教学策略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衢州市开化县音坑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负责人 汪继宏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该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

2、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他们的孩子在家要么随着祖父母、 要么投亲靠友、 要么自己独立生活,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占三分之二左右,他们从依赖父母,开始走向自主,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内心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心理也变得极其复杂。伴随着他们独立意识的增强,与祖父母、教师的冲突日渐加剧。这一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成了社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具有以下问题: 一

3、是行为习惯不良。由于家庭教育不良或缺失,监管不力,使许多留守儿童过早地养成了不良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及生活习惯。二是学习成绩不乐观。由于受父母没有多少文化,一样可以在外面打工挣钱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较差。三是性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其个性发展不完善。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学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有效地进行教育,或者说如何选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研究成果是比较多的,黄黎明在德育一2体化实验初探一文中指出: “站在学校德育的

4、角度,整合教育资源,节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间,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王逢贤学校德育过程特点初探也指出: “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其知、行、情、意、行的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这就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多种开端的规律, 开辟多种渠道, 有的放矢地使受教育者在知、 情、 意、 行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但是, 如何利用 品德与社会 的教学, 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教育研究几乎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体验学习的相关理论:课程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

5、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我们认识到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

6、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预期目标 1 1 1 1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的主要主要主要主要内容内容内容内容 (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如何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自主学习。 (2)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如何促成留守儿童开展合作学习。 (3)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如何渗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4)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怎样和留守儿童家庭及社会上的“代理妈妈”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5)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怎样更好地和村里的留守儿童俱乐部合作,发挥3更好的教学效果。 2 2 2 2课题课题课题课题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的预期目标的预期目标的预期目标的预期目标 (1)通过课题

7、研究,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 (2)通过课题研究,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有效。 (3)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和沟通,使教育更多元、更有效。 五、课题研究思路、方法及成果形式 1 1 1 1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了解我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品德养成、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现状,然后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已有成果的借鉴,有目的地实验、探究,进行理论分析,明确对留守儿童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探索教育策略的选择,尤其是与当地社会资源整合的原则、方法,从而形成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8、的教研成果。 2 2 2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课堂实验、个别访谈、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收集理论、梳理问题、分析总结、形成成果。 3 3 3 3成果形式成果形式成果形式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为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 1 1 1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2010 年 9 月10 月)课题准备、课题申报、开题。 第二阶段: (2010 年 11 月2011 年 1 月)进行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 (2011 年 2

9、月3 月)进行文献资料收集、理论研究。 第四阶段: (2011 年 4 月2011 年 6 月)课堂实验探索。 第五阶段: (2011 年 7 月8 月)设计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进行个别访谈。 第六阶段: (2011 年 9 月10 月)根据调查及个别访谈的情况,再进行课4堂实验及推广实验。 第七阶段: (2011 年 11 月2012 年 1 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成果报告鉴定。 2 2 2 2课题研究人员课题研究人员课题研究人员课题研究人员具体具体具体具体分工分工分工分工 姓 名 课题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 称 汪继宏 课题组负责人 开化县音坑乡中心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余

10、有信 学科教学理论指导 开化县音坑乡中心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叶卫胜 资料、案例素材收集 开化县音坑乡中心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们学校生源地姚家村的留守儿童俱乐部是全国首创的,此后,周边的下游村等地也发展了很成功的留守儿童俱乐部, 可以说我们当地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教育的氛围是浓厚的,这对我们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借鉴也是很有利的,所以,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研究,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我们占据了很好的天时与地利。 2课题组的三个成员都是现任品德与社会的老师,而且是我校教科研方面的主力军,为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与研究可以提供一线素材。确保了研究素材的真实性与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3课题组已与开化县实验小学的江光华老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衢州市名师,开化县小学教科研方面的领军人物)取得联系,争取到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指导,为该课题的实施提供帮助。 4学校教科室的鼎立帮助与学科理论上的支持,坚信该课题一定会顺利、成功结题。 5 课题的负责人具有的强烈的探索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是开化县 (20072008 年度)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保证了该课题成果的创新性与较高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