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197219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主要内容:1、物质世界和实践。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1)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基本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问题。 “第一性”;“第二性”。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能不能、能不能正确认识;“同一性”。分析:(1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

2、派 别。 唯物主义基本原则:(4句话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缺陷: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不彻底性。(唯心史观 )唯心主义基本原则:(4句话)基本形式:A.主观唯心主义。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B.客观唯心主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绝对观念” :中国哲学家朱熹:“理在事先”。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a.可知论.唯物主义者;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b.不可知论主要代表:休谟康德 2原因。(见教材 )v因为:v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

3、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v第二、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v 一切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v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 标准。v 3科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v 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 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实现了唯物 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1)科学物质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古代唯物主义:水、气、火等。近代唯物主义:原子等 。2)物质的科学定义。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就是从这

4、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 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全面而科学的规定。列宁的“物质”定义包括:A “客观实在性”。共性;唯一特性。B 客观性。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C 可知性。 可复写、摄影、反映。 3理论意义。第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一元论 ;二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沦:联系与区别。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

5、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小结:毛泽东:哲学上的两个“对子”: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 辩 证 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形而上学。“是什么?”“怎么样?”2、意识观。 1)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影象 。 2)起源。科学和哲学的大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这一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v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可能性v A 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v 无机界有机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v B 反应形式的发展过程:v 一切物质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v 高等动物感觉心理;v 人类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劳动的

6、产物。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现实性现实性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 A 劳动使猿脑发展成为人脑;劳动使猿脑发展成为人脑;B B 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C C 劳动给意识提供了意识丰富多彩劳动给意识提供了意识丰富多彩的内容;等等。的内容;等等。3)本质。(1) 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 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 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意识的起源、本 质等问题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物质对意识 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能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万事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

7、本质或 本原的问题。哲学史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基本内容: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这就是 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 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 (2)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是物质世界的不同表现形态。 第二,人的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

8、义 哲学大厦的理论基石。 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运动观。1)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和根本属 性 。 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 殊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

9、动”。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B.空间是指运动的物质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存在方式。形而上学观点。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是时间空间的载体。唯心主义观点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v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整个 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v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v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二、社会生活

10、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 1、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客观性: 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 的手段 (工具等)、结果 。实践能动的活动。能动性。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3、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活动,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 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 改造

11、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 实践活动。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的本能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后,实践是物质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 质1、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 称。 2、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

12、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本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部分。共分三部分: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唯物辩证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这三部分,浓缩了马哲辩证法思想的精华。一、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观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啊、相互 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 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 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3、: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 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然联系等。 (二)发展观。1、发展。发展是表示变化的基本趋势的哲学范畴。确切讲,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 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v1)新事物和旧事物。v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 v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 ,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 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求和功能 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 可避免的。v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14、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 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 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 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v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 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 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 胜旧事物。3)发展的过程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 和转化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 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 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二、基本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唯物辩证

15、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动力、源泉)质量互变规律; (状况)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路)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等等。四对辨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整个体系的实质和核心。2)原因。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 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 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 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记忆的诀窍 ”。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二)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A.含义: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地联系,它 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向和趋 势。B.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统一性、一致性、相互渗透、相互 贯通、相辅相成、相互合作等等。矛盾同一性无论表现为何种具体形式,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内容 。 c.基本内涵.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赖、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