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谍报官雅江探险记(5)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70270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军谍报官雅江探险记(5)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英军谍报官雅江探险记(5)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英军谍报官雅江探险记(5)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军谍报官雅江探险记(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军谍报官雅江探险记(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英军谍报官雅江探险记(五)导语: 地理的险阻使得西藏的距离更遥远。进入大山深处不是以公里计算距离,也不是以时间计算距离,很可能要用生命来计算丁力 /文从宁玛派 (红教) 寺庙仁钦崩下来之后,贝利沿着雅鲁藏布江折回来路,并继续向上游的大拐弯走去, 寻找传说中的瀑布。他们没有向下游走,虽然他们知道在一天路程之内有另外一只英军勘测队,大概觉得没有必要做重复工作吧。麦克马洪线就在这一天的路程内。现在的边防线也在这段距离内。从现在的墨脱县城向下游走大约半天,过臧布江,沿着一条狭窄的河谷向西北方向走,就是多雄拉山口。在过江之后的两天半路程中,有两三处险境, 其中有一个叫做老虎口的塌方地段,在那些年已经

2、吞噬了多个行人。一路上没有村子,没有人烟,但有一个“兵站”。那时的“兵站”只是山崖下的一间小屋子、两个驻守的士兵,接应往来的军人。我们到达时,两人已经断粮多日,每天泡点干海带,煮一煮充饥。当时已是9 月底。他们说,很快就要大雪封山了,估计不会再有军人路过;再坚持两天,他们就撤回营部。“兵站”现在还在,补给条件肯定是好多了。我们在第二天晚上住在多雄山口下,以保证第二天翻越山口时有足够的时间和体力,即使出现意外,也能走出去。那里有一间没有门窗的破屋子(以前应该有过,被人用来取暖了),专门为过往行人盖的,平时没有人住。 雪山下的夜非常冷,屋里留有以前行人烤火留下的灰烬。我一路上背着睡袋,在这一夜第二

3、次使用第一次是在进墨脱时在嘎隆拉山口附近用的终于熬过了这一夜。第二天我们顺利地翻过多雄拉,轻松得让我感到那个山口似乎不是我在墨脱听说的多雄拉。但好天气并不经常出现。在嘎隆拉隧道打通之前,多雄拉山口是一条同样重要的进出墨脱的通道,从热带雨林走到高山寒漠,或者相反,取决于你行走的方向。在三天的时间内,旅行者将穿越北半球从赤道到北极圈的整个气候带。这就是所谓的“立体气候带”:气候因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变化,动植物区系也相应地变化。墨脱地跨北纬29 度,和浙江省中部在同一纬度。浙江有寒冷的冬天, 比如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但因为北部高山阻挡南下的寒流,并滞留北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向印度洋敞开的墨脱低海拔地区

4、形成了北半球最北的热带雨林小气候。从雅鲁藏布江折向多雄拉的岔路口是背崩乡。驻墨脱的边防营营部在背崩,守在大江边上。中印两国都了解对方的边防兵力部署。在1962 年中印边境战争之前不久,中国才开始在墨脱派驻边防部队。他们参加了战争,战争伤亡比墨脱地理施加给他们的低很多。我在营部住了两个晚上。营部的伙食比县里的好,有军用罐头。在距离营部15 公里的格林村,还驻有一个连。 连长下山来接我们去他的连。他在路上说, 我们走快些吧, 今天出门忘带枪了,天已黄昏, 狗熊要出来找吃的了。格林村比营部高1000 米,虽然两地的距离不远,但爬 1000米的山还是需要一点体力和时间的。其实, 两地几乎可以互相看到。

5、从格林村那个连回来的夜里, 我坐在营部的房前,看着挂在山上慢慢移动的灯火,那是从格林村下来的行人,那也是我走过的路。现在,公路不仅修到了墨脱县城,还修到了背崩乡。另据公开报道,从背崩乡到格林村的硬化道路也已经开通。格林村与布琼湖(以前音译为布裙湖)大致在一个海拔平面上,距离也不远,都在背崩乡境内。 布琼湖海拔1400 多米, 也是一个山顶冰碛湖,是 1986 年建立的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当时没有保护措施,因为不需要。我们曾经想去布琼湖,从县城出发,一个向导在前面“披荆斩棘”,用砍刀开路。但他终于砍累了。他说:我们还是不要去了吧,路还远着呢,即使到了湖边,周围都是这样的密林,还是什么

6、都看不到。其实,他也不熟悉路,因为根本就没有路。根据前进速度,我们很可能要到下午才能达到布琼湖,无法在天黑之前返回县城,于是同意停止折回去。2 在热带密林里旅行是危险的,更何况在墨脱这样山高坡陡的无人区。炎热的天气减弱体力,行人需要不停地饮水,好在随处都有山泉、瀑布。但在燥热失水时的畅饮可能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离子紊乱),重则导致躁狂、幻觉、谵妄和昏迷,甚至死亡,通常的症状是乏力。在野外行走,乏力也会带来危险,因为无法抵达可以栖身的地方。我遇到过一次离子紊乱,休息了一会,稍微缓过来后才继续前进。水还会带来更大的危险:山洪和塌方。这在墨脱很常见。在1970 年代,我的一位前辈同事曾在半夜急急唤起

7、同伴,爬上高坡,躲开了迅速袭来的洪水。 在墨脱的山谷里,隆隆的流水声常年不断。要判断有洪水来袭,还是需要经验的。他的故事一直在墨脱流传。墨脱的低海拔地区是热带,有典型的热带动物,如犀鸟、眼镜王蛇等。密林里多毒蛇。我们行走时,每人都拿着一根棍子在前面扫,打草惊蛇, 而林下的草丛中总会有些动静,不知道是什么小动物跑开了。我们随身带着治毒蛇咬伤的药,是在拉萨寻找了很久才找到的,因为高海拔地区没有毒蛇。虽然蛇药已经过期很久,我们还是买下了。在高原上生活的人对低海拔地区的流行病抵抗力很弱。1780 年(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喇嘛在北京因天花病逝,他的死引起一系列事件,改变了西藏的历史。陈渠珍的女人西原

8、到内地后死于天花。蚊子是吓不走的,它们传染疟疾。拉萨没有蚊子。和我们一起走进墨脱的一位拉萨的藏族小伙子,他在墨脱患上恶性疟疾,两年后我再打听他的下落时,得知他已经去世,据说因为疟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100 年,苏轼遇赦,从流放地海南岛回到大陆,在第二年去世。他的弟弟苏辙在讣告里说是因为疟疾(瘴暑)。如今,屠呦呦主导发明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计的生命,世界上每年仍有近60 万人死于疟疾。险阻长期封闭而且气候多样的墨脱是一个动植物宝库。以“墨脱” 命名的模式种植物有40 多种,也就是说,这些植物首次在墨脱被发现,或者是墨脱的特有种。这个数字我在20多年前就熟悉。据2015 年的报道, “在腹地布琼

9、湖,这几年发现20 多种新物种。”但我查网上的资料,含有“墨脱”两个字的模式种仍然还是40 多个。也许是命名的方式有了变化吧,不再加上“墨脱”两个字;或者网上的这个资料是旧的,没有更新。至今,人们对墨脱动植物的了解仍然有限,发现还在继续。动物的新发现种也在增加。2015 年,在前文提到过的格当乡蚂蟥山发现了猕猴新种白颊猕猴。因为交通的改善,墨脱的农业也在发展。据报道,现在正在墨脱推广茶叶种植。其实,墨脱完全不需要引进外来植物。墨脱的野生芭蕉比香蕉好吃。我们在路上时, 刚从一片林子边上转过去, 就遇到两个背着冲锋枪的边民拎着砍刀迎面走来。他们很友好, 砍了芭蕉送给我们, 我至今还怀念那美味。墨脱

10、有像小哈密瓜一样的柠檬,我不记得味道如何了,那时也没有吃过其他种的柠檬,没有比较。 因为山坡太陡,墨脱不应该发展农业。适宜农耕的土地也很少。但因为交通改善,所有这些资源都受到侵蚀。多山的西藏与面积更大的新疆不太一样,地理的险阻使得西藏的距离更遥远。我曾经乘车在一夜之间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漠南”的和田赶到“漠北”的乌鲁木齐。从拉萨到西藏的东部或者西部,过去开车常常要走三、四天。但是,更便捷的交通使得西藏在变小。2014 年夏,我们早晨从拉萨出发,翻越雪山,沿着纳木错环行,当天晚上即赶回拉萨。这在 20 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墨脱县境内,到边远的村子需要步行三、四天,进入大山深处不是以公里计算距

11、离, 也不是以时间计算距离,很可能要用生命来计算。但这一切都在改变,在民生、国防、交通等方面可以说是改善,其结果之一是这个动植物宝库在受到威胁。与现在相比,20 多年前的墨脱更接近它在20 世纪初的样子,而有待发现的物种更多。在从米培出发之前,为了躲避可能收到命令他停止前进的电报,贝利躲到附近的山里。在那十多天里,有一只鼩鼱(q j ng)一直在山洞里陪伴他。鼩鼱是最早的有胎盘的动物,是人类等哺乳类动物的进化先驱。鼩鼱看上去很像老鼠,其中的小臭鼩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 成体重量平均只有2 克。不过,鼩鼱有一个阔气的亲戚它们的DNA 与大象的接近。3 这个小动物显然坚持走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进化道

12、路,与大象分道扬镳。 鼩鼱的大腿上有腺体,分泌物很臭,可以熏走天敌。但这还不足以保护它们。鼩鼱的唾液有毒,咬伤人之后可致肿胀和剧痛。大概是这个原因吧,“鼩鼱”在英语里还有“悍妇”、“泼妇”之意,莎士比亚的喜剧驯悍记的“悍”用的就是“鼩鼱”这个词。贝利不惧“悍妇”,他称这只鼩鼱为“我的朋友”。然而,在离开的时候,贝利把他的朋友剥制成标本。他说,这个标本后来果然被证明是一个新种,被命名为贝氏鼩鼱。但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据查,在全世界已知的300 多种鼩鼱中,确实有贝氏鼩鼱,也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高原上,但它们不是西藏潮湿森林里的动物。贝氏鼩鼱在埃塞俄比亚干旱草原上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 在 192

13、6-1927 年的考察中, 美国自然学家埃尔弗雷德马歇尔 贝利 ( 1894-1978)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它们。贝氏鼩鼱因此而得名。虽然同姓, 此贝利却非彼贝利。自然学家贝利发现贝氏鼩鼱的时间早于谍报官贝利写无护照西藏之行。英国情报军官贝利有作假贪功之嫌。 如果没有鼩鼱专家来证明他的清白,那么, 情报官贝利为英国把印度殖民地东北边界推到后来的麦克马洪线而提供的理由也是可疑的。显然, 在英国和印度, 麦克马洪线的奠基工作比发现一个像老鼠的小动物更能给他带来名声。贝利说, 他还发现了老鼠新品种、两个蝴蝶新种。 贝利还说,他的藏族向导索朗群培在前一年曾经打死过一头虎。到了1980 年代,墨脱所在的林

14、芝地区(今林芝市)的一位官员在墨脱打死一只老虎,被撤职。墨脱后来一直有虎的踪迹。我在墨脱遇到一位县里的官员。他年轻的时候捕猎羚牛,被暴怒的羚牛顶伤,走路一瘸一拐的。墨脱在德阳沟设有羚牛保护区。这两位官员都是本土人,有狩猎的传统。在离开墨脱县境,沿雅鲁藏布江西行的时候,贝利还在鲁朗海拔3441 米的地方发现了喜马拉雅蓝罂粟花。鲁朗在墨脱外不远的地方。贝利没有首先在墨脱发现,大概是因为那时的季节还早。喜马拉雅蓝罂粟花,汉语的学名是藿香叶绿绒蒿,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罂粟科、绿绒蒿属,有48 种,中国产38 种,主要产在喜马拉雅地区。虽然叫绿绒蒿、蓝罂粟花,其实花朵有红、黄、蓝、白多种颜色。我

15、第一次看到绿绒蒿的时候被惊艳。在低矮的高山草坡上,一只细高的蓝色绿绒蒿婷婷玉立,色泽饱满,在阳光的照射下半透明,如迎风起舞的美女的蓝裙子。绿绒蒿的拉丁学名是Meconopsisbe-tonicifolia ,也被称作Meconopsisbaileyi 。Bailey就是本连载的主人公贝利。当时他压制了一个标本,仅仅是花朵部分。回到印度之后, 他把标本寄给英国的植物学家。后来, 绿绒蒿是否是一个独立的种,一度还在英国植物学家中引起争论。探险的英国特工似乎多有业余博物学家。纯白杜鹃(Rhododendronwardii )以另一位英国间谍FrankKingdon-Ward 的名字命名。他在1935

16、 年因非法进入达旺地区被西藏地方政府逮捕,而此前他的申请被拒。英国人这时在搜寻资料,试图证明在1914 年西姆拉会议时,达旺已经被西藏地方政府转让给英国。本系列文章以后应该还会说到达旺著名诗人六世达赖喇嘛的故乡。杜鹃在滇西、藏东的大山里品种最多,在春、夏之交,各种颜色的杜鹃漫山遍野盛开。从印度洋吹来的云气弥漫在海拔4000 多米的山上,清凉,湿润,化作濛濛细雨,行人如同误入仙境。无护照西藏之行的汉译者在地名翻译方面是准确的。准确翻译那些小村庄、小山头的名字十分难得,可能他的手头上有一张大比例尺地图。但在动物名字方面,这位译者却错得离奇,比如,他把“虹雉”翻译成“斯克莱特氏无冠单细胞体野鸡”,把“血雉”翻译成“血红色野鸡品种”,把黑鹇翻译成“凯里杰氏野鸡”。藏东南,包括墨脱,也是雉类品种丰富的地区。但在1980 年代初,翻译的时候关于野生动植物的资料很少,更没有网络可以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