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57868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6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被误解的中华古老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的祖先 2015-05-21 10:08:53 抚顺文史概论王平鲁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西汉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由玄菟郡和高句丽县具体负责。据后汉

2、书 东夷列传 高句丽传载: “ 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或称夫馀)接。 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三国志 魏书 高句丽传对高句丽和西汉王朝的关系也有记载,且更为详细而明确:“ 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览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

3、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进人王莽新朝时期之后,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发展,高句丽国成了王莽新朝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 侯国 ” ,但王莽新朝对高句丽的管理仍然是由边郡太守负责的。史书关于高句丽和王莽新朝关系的记载有以下几件大事:一是王莽改高句丽王为高句丽侯。汉书 王莽传中载:始建国元年(9 年),王莽遣使者改“ 四夷 ” 诸王为侯, “ 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 尽改其王为侯。 ” 高句丽服从了王莽新朝的改王号为侯的措施。二是征调高句丽的军队进攻匈奴。即三国志 东夷 高句丽传所载:“ 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

4、为寇盗。” 汉书 王莽传中、后汉书、魏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史籍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三是高句丽对王莽新朝的反叛。汉书 王莽传中载:始建国四年(12 年),王莽为征伐匈奴,“ 发高句丽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丽侯驺。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验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慰)安之。今猥被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灭,夫余、秽貉复起,此大尤也。莽不尉(慰)安,秽貉遂反,诏尤击之。尤诱高句丽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悦,下书曰: 其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布告天下,令咸知焉。 于是貉人愈犯边。 ”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王

5、莽新朝时期高句丽和王莽新朝的关系基本上是延续了和西汉王朝的关系,王莽新朝对高句丽的管理基本上延续了西汉王朝的管理方式,王莽新朝不仅可以随便更改高句丽王的称号,而且可以任意调动高句丽的军队,用来征伐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的反抗。唯一的变化只是高句丽在王莽新朝时期成为了边疆地区的一个“ 侯国 ” 。东汉王朝建立后,高句丽和东汉王朝的关系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高句丽开始以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形式参与东汉王朝的政治生活,即后汉书 东夷列传 高句丽传载: “ 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 ” 所谓 “ 复其王号 ” 是指王莽新朝将高句丽王改为高句丽侯,所以才有东汉王朝的“ 复其王号 ” 。东汉王

6、朝对高句丽的管理从史籍的记载看仍是由玄菟郡和辽东郡负责。据后汉书、三国志、 资治通鉴等史籍的记载,建光元年(121 年),高句丽王宫死,其子遂成为高句丽王,玄菟郡太守姚光上书建议趁高句丽有丧事和王位更迭之机发兵高句丽,但因尚书陈忠反对而未能实施。另据后汉书 东夷列传,高句丽传载:延光元年(122 年)。 “ 遂成还汉生口,诣玄菟降。诏曰:遂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菹醢(菹醢 zhi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FS7000。com 注),以示百姓,幸会赦令,乞罪请降。鲜卑、秽貊连年寇抄,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才送数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自今以后,不与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

7、之遂成死,子伯固立。其后秽貊率服,东垂少事。顺帝阳嘉元年,置屯田六部。 建宁二年,玄菟太守耿临讨之,斩首数百级,伯固降服,乞属玄菟云。”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玄菟郡仍然是东汉王朝管理高句丽的机构。总之,高句丽出现于西汉王朝末期,由于其势力还十分弱小,无法和西汉王朝相抗衡,也并没有引起西汉王朝的重视,所以西汉王朝将其纳人高句丽县的管辖之下。在王莽新朝后期,尤其是到了东汉王朝时期以后,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增强,以及在臣服东汉王朝的同时又不断侵扰边郡,高句丽开始引起东汉王朝的重视,在由边郡管理高句丽的同时也设立了屯田六部以防备高句丽。东汉王朝后期,由于中原大地政权分立,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有所放松

8、,高句丽的势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随着曹魏王朝的建立,高句丽也很快和曹魏王朝建立起了臣属关系。有关高句丽和曹魏王朝关系的记载,最早是在青龙四年(236 年)。据三国志 明帝纪载:青龙四年(236 年),“ 秋七月,高句丽王宫斩送孙权使胡卫等首,诣幽州” 。这一事件明确表明高句丽希望通过杀孙吴王朝的使者以取悦曹魏王朝,进而建立和加强与曹魏王朝的臣属关系。高句丽和曹魏王朝建立起臣属关系后,开始积极地参与曹魏王朝对北方、东北的统一。据三国志 公孙度传)载:景初元年(237 年),公孙渊 “ 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 。二年(238 年),太

9、尉司马宣王“ 率众讨公孙渊, (高句丽王)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 。此一役,有高句丽参加的曹魏军队大获全胜,辽东、带方、乐浪、玄菟诸郡纳入了曹魏王朝的统治范围。值得指出的是, 高句丽虽然与曹魏王朝建立了臣属关系,但是它并未放弃向西扩张的企图。据 三国志 东夷传 高句丽载:正始三年(242 年),高句丽王宫“ 寇西安平,其五年,为幽州刺史毌丘俭所破” 。也正是由于高句丽的扩张,终于导致了曹魏王朝幽州刺史毌丘俭对高句丽采取了一次几乎是毁灭性的征伐。正始五年( 244 年),幽州刺史毌丘俭以“ 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丽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败走

10、。俭遂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句丽沛者名得来,数谏宫,宫不从其言。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篙。遂不食而死,举国贤之。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还之。宫单将妻子逃鼠,俭引军还。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欣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经过曹魏王朝的这次打击,高句丽向西扩张的企图暂时受到了遏制,直至曹魏王朝灭亡再未见到有关高句丽寇扰边郡的记载。同时,曹魏王朝通过这次历时一年之久的讨伐战争,不仅消除了高句丽对边郡的骚扰和威胁,也使自东汉王朝以来为高句丽所占据的地区得

11、以恢复,推动了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则是将二部分高句丽部众迁徙到内地。据资治通鉴卷83 晋惠帝元康九年正月条记载:“ 正始中,毌丘俭讨句丽, 徙其余种于荥阳。 始徙之时, 户落百数。 ” 据此可知, 曹魏王朝在攻占丸都城,赶走高句丽王之后,为加强对高句丽地区的统治,采取了迁徙高句丽部落于塞内的政策。晋王朝取代曹魏王朝,统一中原之后,高句丽作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仍然和晋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晋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是由东夷校尉具体负责的,这种状况为以后的各王朝所承袭,一直持续到北魏王朝太和十五年( 491 年)高句丽王的封号中有东夷校尉的官称为止。北魏王朝太和十五年(491 年)之前,两晋南北朝时期

12、各王朝委任的东夷校尉见于(晋书、宋书、魏书、北齐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的有如下十余位:鲜干婴、何龛、段文鸯、李臻、封释、崔毖、阳鹜、石勒、封抽、慕容俊、冯祟、拓跋元婴、拓跋浑、永全、拓跋休、公孙邃等。北魏王朝在太和十五年(491 年),将东夷校尉授予高句丽王之后,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开始由直接向间接转化。据(魏书 东夷列传 高句丽载:太和十五年(491 年),高句丽王琏死,北魏王朝册其孙云为 “ 使持节、 都督辽海诸军事、 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 高句丽王 ” 。神龟二年 (519 年),云死,北魏王朝 “ 遣使策(册)赠车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高

13、句丽王云成为第一个得到领护东夷校尉官职的高句丽王,只是这一官职是作为对死者的册赠给予的,不过自此之后,东夷校尉就成了北魏王朝对高句丽王册封的官职之一。同传又载:太和十五年(491年),北魏王朝在赠高句丽王云的同时, “ 又拜其世子安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之后高句丽王延、成、汤等都接受过这一官职。东夷校尉一职授予高句丽王,并不是一般简单地委任,它应是高句丽在北魏王朝后期成为东北地区势力强大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标志。北魏王朝在太和十五年(491 年)将东夷校尉授予高句丽王,虽然是对高句丽称雄东北边疆地区这一事实的承认,但并不是由此放弃了对高句丽的管理,实际上这些属于

14、各王朝臣下性质的官职本身也反映着高句丽仍然是各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只是各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开始由直接向间接转化,即由直接统治转为羁糜统治。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称臣纳贡。从太和十五年(491 年)至总章元年(668 年),据对有关史书粗略统计,高句丽向北魏王朝纳贡 70 余次,有时一年多达三次;向南梁王朝朝贡11 次;向东魏王朝纳贡12 次;向北齐王朝纳贡7次;向隋王朝纳贡11 次;向唐王朝纳贡12 次。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记载比实际纳贡次数要少。总之,由于高句丽和各王朝保持臣属关系的程度不同,各王朝对高句丽的要求也有不同。像北魏王朝由于与高句丽接壤,对高句丽的要求较为严格,它不仅要求

15、高句丽称臣和纳贡,而且还要求高句丽纳质、纳高句丽王室女为妃、限制高句丽对其他王朝称臣等;隋王朝则一直要求高句丽王前来觑见;其他王朝则多是要求高句丽称臣纳贡,保持隶属关系即可。2。接受册封。高句丽在向各王朝称臣纳贡的同时,也接受各王朝的册封。北魏王朝至唐王朝都对高句丽王进行册封,封号虽然因王朝的不同而有不同,同一王朝的封号也有变化,但基本如下:北魏王朝赐予的封号是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南宋、南齐王朝是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南梁、南陈王朝是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东魏、北齐王朝在北魏王朝的

16、基础上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北周王朝是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隋王朝是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句丽王;唐王朝是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等。从这些封号名称不难看出,各王朝赐予高句丽王的封号几乎都是各王朝臣下的官称,也就是说各王朝是把高句丽王作为臣下进行封赐的。3、服从各王朝的诏令。高句丽作为离中央王朝较近并紧邻边郡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不仅要称臣纳贡,其内政外交也多受中央王朝的干涉,这种干涉是通过由使者或专职管理机构传达中央王朝皇帝的诏令给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来实现。只是高句丽对中央王朝的诏令听从的程度,受当时中央王朝力量强弱的影响而表现不一。史书曾记载,北齐王朝的使者在高句丽王不服从诏令的情况下甚至对高句丽王拳脚相向,而高句丽王和其所谓大臣对此也无可奈何,最终还是要听从使者的吩咐。而隋王朝面对高句丽王屡次不听从诏令前来觐见则采取了武力征伐的措施。唐王朝也是如此,在高句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