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57517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国之思与信史精神万斯同、温睿临与南疆逸史的编纂陈其泰屈 宁【英文标题】 The Homesickness of the Old Empire and the Spirit of True History: Wan Sitong, Wen Ruilin and the Compiling of The Unofficial History of South Boundary 【作者简介】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屈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生。【内容提要】万斯同和温睿临同为清初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史学家,二人交谊笃厚,互相推重。万斯同以二十余年之辛劳,为官修明

2、史作出卓越贡献,他以务存信史、 别识心裁作为修史的指导思想,在史料上强调广采和别择, 在体例和文字表述上务求严谨、精审,尤其关心保存南明史的记载。温睿临的南疆逸史是在万斯同的鼓励与帮助下完成的,此书在修史格局上苦心经营, 以“纪略”起到“本纪”的作用,与清朝官方“深没南明”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在列传的撰写和编排上, 突出忠臣义士的功绩, 对抗清活动记载颇详。 足见万斯同的故国之思和信史精神,均在南疆逸史中得到成功体现,这部佳作的撰成是万、温两位史家深厚友谊的见证和爱国思想的结晶。【关 键 词】万斯同明史稿温睿临 南疆逸史纂修明史,是清初史学上的一件大事,吸引了众多明季遗民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万斯

3、同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进步史家,他一生潜心于对故国历史的撰修,不仅以二十余年之辛劳,为官修明史的成稿作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还敢于冲破清朝官方的钳制,大胆涉足当时禁忌重重的修史领域南明史。在他的倡议和帮助下,由其好友温睿临编撰的南疆逸史先于明史成稿,成为清初史学上的一朵奇葩。南疆逸史是一部详细记载南明历史的信史佳作, 是万、温二人深厚友谊的见证和爱国思想的结晶,它对于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万斯同治史特色万斯同( 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学者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县人。明代户部侍郎万泰第八子。 少时曾与其兄万斯大师从黄宗羲门下,得受蕺山刘宗周之学

4、。博通经史,学识渊广,尤究心于明代历史的研究,“于有明十五朝之实录,几能成诵,其外邸报、野史、家乘,无不遍览熟悉,随举一人一事问之,即详述其曲折始终,听若悬河之泻”1( 卷 131,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 。他以布衣身份主持明史修纂,前后长达二十余载,亲自删削审定各纂修官所上明史分稿,最终成明史稿四百一十六卷,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刊本明史之主体。通过总结长期以来官方修史和私人撰史的经验教训,他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为后世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明史以其取材丰富、体例严密、文字简洁等优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为二十四史中的殿军之作。而明史纂修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除了各纂修官的通力协

5、作、 充裕的纂修时间和清朝官方的重视等因素之外,还离不开主撰者的综理总揽之功,而其中尤以万斯同的功绩为最。清初统治者曾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和清康熙四年( 1665 年)两次开馆修史,但因各种条件所限, 修史工作实无多大进展。 实际撰修起始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年,万斯同接受当时内阁大学士、明史监修徐元文的多次聘请,以布衣身份参与 明史纂修。作为一名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进步史家,他“以任故国之史事报故国”2( 卷 28, 万贞文先生传 ) 为念,不署衔,不受俸,隐忍史局二十余年,直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因长期劳累卒于后继之总裁王鸿绪京邸。 为了修成一代信史, 万斯同可谓殚

6、精竭虑, 贡献了毕生精力。这一时期,正是 明史纂修的集中展开时期, 即如黄云眉所指出的,“ 明史之有相当成绩,实即此期努力之成果”3(P116) 。万斯同虽然以布衣身份进入史馆,但实际主持了明史修纂前期的主要工作,“不居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 3(P125) ,在端正修史态度,审定编撰体例,确立史料采撰标准,删削修订史稿等方面均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保证写成一代信史, 在修史之初, 万斯同即强调修史工作的艰巨性和神圣性,从史德、史才等方面对纂修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指出:“史之难为久矣,非事信而言文, 其传不显。李翱、曾巩所讥魏晋以后贤奸事迹并暗昧而不明,由无迁、固之文是也,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

7、。盖俗之偷久矣,好恶因心,而毁誉随之,一室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矣,况数百年之久乎?故言语可曲附而成,事迹可凿空而构;其传而播之者,未必皆直道之行也;其闻而书之者,未必有裁别之识也。非论其世、知其人而具见其表里,则吾以为信而人受其枉者多矣。 ”4( 卷 12, 万季野墓表 )这里,他尖锐地指出,长期以来尤其是自明代以来世俗的恶劣风气对史家进行历史撰述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以致“好恶因心, 毁誉随之”,从而严重影响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增加了辨别史料真伪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他呼吁史家要有“直道之行”,“裁别之识”,做到“论其世、知其人”,“具见其表里”,这些都是修明史中急需注意的关键问题,也是史

8、家所应具备的品质, 对于扭转当时空疏、 浮夸的学风习气, 纠正史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积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在史料采择方面,他强调广辑博采和注重史料真伪的辨识:“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杂家志传之文,靡不网罗参伍,而要以实录为指归。, 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十得其八九矣。, 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谓具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鲜矣。”5( 卷 38, 万先生斯同传 ) 他认为,正史纂修应在实录的基础上汇集各种有价值的野史材料和私家撰述,并具体分析了官修实录和私修史书二者在史料上互为补充、相互参证的辩证关系; 尤其指出在

9、史料真伪和价值大小的考辨上,要特别注意结合撰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具体历史背景,以客观的态度“平心察之”,力求保证史料记载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在审定体例方面, 万斯同亦提出不少珍贵的建议,有些更是被纳入 修史条议,成为指导明史纂修的重要纲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十分重视史表,并视之为纪传体正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充分论述了史表的重要功用:“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 有其人已入纪传而表之者, 有未入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 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 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于史者也。” 5( 卷38, 万先生斯同传 )认为史表的设置可以省传文之繁,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他还身体力行,撰成历代史表,弥

10、补古代正史多阙史表的缺憾,为时人及后世所推重。他在发凡体例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亲自设置了明史列传传目。明代历史前后近三百年,历史人物众多,头绪纷繁,颇费斟酌,万斯同通过详考历朝实录,参照各种野史、方志、文集、笔记、碑传等材料,抉择去取,初步拟定了列传传目, 并邀请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如李塨、方苞等审阅评议, 提出修改意见。 因而最终拟定的传目, 基本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代重要人物史事的全貌,成为此后明史人物立传的基本依据。删削史稿可谓万斯同于 明史纂修用力最勤的一项工作, 各史官所草拟之史稿,均要经万氏之手,作进一步的审定、修改和补充。时人的各种文集和万斯同身后的诸多碑传文中, 均有大量关于他付

11、出巨大心血修改史稿、补充史实的记载,如曾与万氏一同任职史馆的王士祯云:“鄞处士万斯同 , 史馆总裁诸公聘入京师,一切皆取衷焉。初先伯祖太师公(讳象乾)列传,汪编修(琬)、倪检讨(粲)各有撰述,季野从实录搜采十许事补入,视二君为详。”6( 卷1) 全祖望亦云: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复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人;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2( 卷 28, 万贞文先生传 )这些记载都是关于万斯同以身作则、勤于修史的生动写照。 而由他所删削而成的 明史稿,为继修者所继承和吸收,基本奠定了后来明史刊本的主要格局。作为一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正直史

12、家,万斯同对于官修 明史体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弊病直言不讳, 而他最关心的则是有关南明史事记载的从略和避讳问题。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的意愿,官方修史体例拟将南明福、唐、桂、鲁四王,附于崇祯本纪之后,予以简略记载。万斯同认为,这种写法有违秉笔直书的撰史原则,无法完整反映出明清之际历史发展的全貌,南明时期无数忠臣节士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将湮没无存, 这对于他这位世代以忠节著称的万氏子孙,亲身经历过明清易代、天崩地解的历史剧变的爱国学者来说, 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因此,在参修明史的同时,他热切地期待撰写一部翔实的南明史专著,并积极鼓励志同道合者致力于此项事业。这便有了后来南疆逸史的问世。万、温二人友谊和

13、南疆逸史的编纂南疆逸史的成书,可谓是万斯同与其好友温睿临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他们深切友谊的见证和共同的爱国史学思想的结晶。此书无论是在编撰体例, 还是在史料价值与历史见识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是现存的有关南明历史记载的最好的一部史著。 著名史学家刘节曾评价说: “南明史以温睿临 南疆佚史为最佳。” 7(P321) 温睿临,字邻翼,一字令贻,号哂园,浙江乌程县(今湖州)辑里人。清康熙乙酉科( 1705年)举人,与万斯同可谓至交。对于二人之间的友谊和交往,清代的许多史料中均有记载。 李塨恕谷后集 中称:“当是时,朝廷平三藩后,尚辞学,公卿从风靡,读书名士竞会都门,而季野以博淹强记为之首开讲会

14、,皆显官主供张,翰林、部郎、处士率四五十人环坐,听季野讲宫阙、地理、仓库、河渠、水利、选举、政刑诸项。不翻书,每会讲一事,口如瓶注。温睿临札记,何代何地何人,年月日,事起讫,毫厘不失也。”8( 卷 6, 万季野小传 )清同治年间 湖州府志则称, 温氏 “以诗古文雄于时 , 游京师,卿相皆敬礼之 ,与四明万斯同交善” 9( 卷 76,人物传 ?文学三 ) 。从中可以看出,温睿临在当时亦颇有才名,工于诗文,博闻强识,与万氏惺惺相惜,互相敬重,万氏于京城讲学,睿临亲自为之笔记。 正是基于好友亲密无间的友情和彼此信任,万斯同将自己对明史修纂的意见详细地吐露给温睿临,并嘱托和鼓励温睿临完成南明史撰著修史

15、之事。有关二人对南明史修撰问题的具体探讨,南疆逸史 ?凡例中有详细记载:昔吾友四明万子季野方辑 明史,语余曰:“鼎革之际, 事变繁多, 金陵、闽、粤,播迁三所,历年二十,遗事零落,子盍辑而志之,成一书乎?”余曰:“是明史之所赅也,予何事焉?”万子曰:“不然。明史以福、唐、桂、鲁附入怀宗,记载寥寥,遗缺者多。倘专取三朝,成一外史,及今时故老犹存,遗文尚在,可网罗也。逡巡数十年,遗老尽矣,野史无刊本,日就零落,后之人有举隆、永之号而茫然者矣。我侪可听之乎?”余曰:“是则然矣,其间固有抗颜逆行,伏尸都市,非令甲之罪人乎?取之似涉忌讳也,删之则曷以成是书?”万子曰:“不然。国家兴废,何代无之,人各为其

16、主,凡在兴朝,必不怒也。不得已而遂其志尔,褒与诛可并行也。且方开史局时,已奉有各种野史悉行送部,不必以忌讳为嫌之令矣。采而辑之,何伤?”余因曰:“诺。”10( 凡例 ) 这段谈话,明确交代了此书的撰述原由和宗旨,即网罗时事旧闻, 保存故国历史,免其湮没无闻,从而弥补官修明史在内容上的缺略。同时,也反映出万斯同作为一名进步爱国史家的历史责任感,他鼓励温睿临不必以国家兴替、 王朝更迭为忌讳,要敢于秉笔直书,力求客观、完整地记载南明王朝的历史;他还在史料采择上给与温氏极大帮助,不仅利用自己主持明史修纂工作之便,提供各种官方搜集的野史材料, 供其参阅,他临终前刚刚脱稿的 明史列传 书稿,亦成为温氏著书的重要史料来源。 这反映出万氏对南明史的撰著早有比较成熟的考虑,而他在历史观、修史笔法、史料采择等方面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