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有机更新_走向新的_有机秩序_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_二_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7121278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_有机更新_走向新的_有机秩序_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_二_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_有机更新_走向新的_有机秩序_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_二_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_有机更新_走向新的_有机秩序_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_二_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_有机更新_走向新的_有机秩序_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_二_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_有机更新_走向新的_有机秩序_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_二_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_有机更新_走向新的_有机秩序_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_二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_有机更新_走向新的_有机秩序_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_二_(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一一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二)吴良毛庸【提要】作者通过 北京菊儿胡同工程 实践探讨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该文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一、简要回顾;二、第一期工程实施基本情况;三、类四合 院的发展过程与 特点;四、“类四合院”式的新“街坊体系”的构成;五、创造私密性 与邻里交 往两)决具的居住环境:六、关于经济性与住宅标准问题;七、通过审慎地城市“有机更新”逐步走 向新润“有机秩序”一、简要回顾自19 78年起,我 们开始对北 京市规划旧城整治进行研究,后逐步进入破旧危房的改造和新四合院的探索问题。在后 一个问题,曾经提出:1.旧城整治的“有机更新”思想具

2、体的是:( l )保留好 的四合院;(2 )拆除 更新最破的四合院(即“危”、“积”、“漏”地区);(3 )修缮、改造一般旧房。2.探索有利于更 新破旧危房的“类四合院”体系,既适应当前现代 化生活要求,又要能基本适应旧城环境及其肌理Urb an( abric),并有较高的容积率。3.上述探索,经与北京市房改工作相结合,在 市人民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领导下,得以在北京菊儿胡同试点,经与 菊儿胡同居民讨论,组成“住宅合作社”。二、第一期工 程实施基本情况一期工程于1989年1 0月破土动工,拆 除老院落七个,危旧平房6 4间,占地2090平方米,原有住户44户,新建总建筑面积2 76 0 平方来、

3、比 原有提 高约2 5倍,共4 6套。建筑设 计采用多种户型,以适应不 同家庭选择;每家有位t 不同、面积不等的室 外空间(如阳台,屋顶平合、樱阁等)。在二、三层楼阁围合的1 3mx1 5m院子里,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显得封闭,特别是在院内各保留了两裸老树,丰富了空间感;局部屋顶 小披格燕瓦(.内走,气),建筑色彩较明朗,气氛亲切.建筑形态与盛个圈合跳地区环境相协调,不同于一般行列式单元撰。策一翻工程接近完工时,今砚者已络绎不绝.一般反应是好的,受到了国内外赞扬,也提出了一些 问题,当然也有保 留意见,这些都促 使我们进一步探索。这 次危房改造所采用的“住宅 合作社”.作为北 京市房改 的形式之一

4、,概括地说:1.整个设计按原拆房户全部搬回来考虑。2.房价问题,每平方米住户投资350元,工作 单位补贴2 50元,其 余国家扶持(如果无单位补 贴,采用低息贷款),购得后房产使 用权 为住户所有,5年后可以转让。3.拆前建后,人均居住面积从5.3m2/ 人增至1 2.4m2/人.对有些 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集资建房,可以同改建区外愿意参加居民 互换住房,其余按 商品房高价出售,补助建设费用,以求平衡。现在.这里 原有危房户生活 均得到改善。北 京市人 民政府并认 为“经过几年大规模的开发新区.和近一、二年破旧危房试点,城里的破旧危房的 改造已经提 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陈 希同市长199

5、 0年4月30日讲话),要“在菊儿胡同、小 后仓、东南园三个试点基础上,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并提 出实行“与新区建设相结合、与住房 制度 改革相结合、与房地产经营相结合、与发展占都新 貌相结合”等原则。这些 为旧区危房的改建,进 一步明确了方向。(附表)三、类四合院的发展过程与特点“类四合院”建筑 形式 的探索,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过程。最初是方案性的探 索,确定在菊儿胡同试点后.即进入具体方案的探 讨,现在归纳起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合院组群(eou r,ya rdeom即und)式。趁筑学报1 9 91一2.绷, 月月恤 1习,一l且襄._第巴期工程改造翻后对照表改改改建, ,改建后

6、后占占地地2 09 0平方来7个 院院2 09 0平方米4个院院住住户教教44户户46套套总总睡筑面积积1085平方米米盯6 0 平方米米人人均居住面积积每人5.2平方来来每 人1 2,00平方米米间间教教64间间92间(不包括厅) ) )拆拆迁 与兴.建筑面积叫叫.l l ll:2.54 4 4容容积率率l:O,8(含自建栩) ) )1:1.32 2 2层层教教1层层23层层户户均居住标 准准平均每户2 4.6 6 平方米米1室户一每套42 .3 2平方; ; ; 平平平均每户1.4 5 间间2室户一每习笋。.2平方洲洲 3 3 3 3 3 3 3室户-每套71.4 1平方, , 平平平平均

7、每套6 0平方米.扣扣套套套套2间间设设备备无独用卫生间、无独用用独用呀房、卫生间、暇渔渔上上上下水、无集 中采暖暖暖找 到一种大、中、小合院,一、二、三层楼 相结合的双走廊 串院式,后来即称之为“类四合院”式。、第二 阶段,“合院小组群, o鉴于 上述 方案容积率过低,铺开面积过大,实现可能性不大,经研究缩小合院组群的规模,并探求多种可能 的 院落组织形式,以求有较大的适应性。第三阶段,“基本 院落,。试图用二、三层建筑组合成“基本 院落”形式。综合地满足了走道、日照、单元的私密性及适宜 院落空 间等多种要求,最 终找到的这 种“基本院落”实际上是以四个“转 角单元”为主的拼合,但已经远远

8、不是 5 0年代学苏时转角单元可以类比。在“基本院落”基础上,各个 院落可以串联或 并联,组成更多的群组。由于拆建的地段未必规则,多余 的空地可以一、二层更小的院子加以拼合。菊儿胡同第二期工程,“基本 院落”逐步向多种系列化发展,但仍然以“基本院落”为基础。合院体系的一些特点:分析类四合院的特点,要从行列式与合院式住宅的比较说起。1.从街区到行 列式的板楼,在历史上是进一步。从西欧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 看,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化带来人口密集,居住拥挤,为了取 得较好的私密性、追求良好的日照和较高密度,和 利用新技术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因而逐步从传统街坊发展为行列式的大街坊,3 0 年代现代建筑

9、大师,米斯、格普庇斯等为此作了一系列的试验(例如We ls s e n卜。f住宅社区的试脸等, 对后来行列式建筑发展很有形响。这种建筑类型,对中国形响很大,特 别在5 0年代后 期、中国建筑界摇脱苏联周边式住宅形式后,行列式公窝(后来增加 了塔式)几乎 成了遍及城市(包括有些乡镇)的住宅主要形式。2.重新评价行列式经过在中国大 量实践检验,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l )行列式单元楼朝北方向的在阴影内的空地并未有效地加以利用,一般用来放 自行车、垃圾管道出口(有时弄得并不干净),在北方这一边一般并未很好绿化,如楼层过高遮挡过大,不仅绿化长不 好,对居民也不利。(2 )朝南的阳光地 带除道 路外,

10、为底层居户所有,楼上住户并未 得到分享。(3 )各个单元比较一律,好处在设计施工方便,在我国现有住房分配制度下,谁 也不吃亏,后果是单调一律,被 称为“排排 房”。(4 )这类 建筑加上塔楼,无论大片运用或“见缝插针”,都与北 京等旧城以合院住宅为基础的城市肌理格格不入,破坏了街 坊的空 间组织形式。(5 )这种形式不利于人际交往,(下文再分析)。这些年来,有些建筑 师不满于这 种一般 化的设计,并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例如“花 园住宅”就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新的试验,但它并不适应北京旧城的肌理。3.“类四合院”特点经过了菊儿胡同的第一 期试验,及第二期的继续探索,可以看到下列几点:1)“类四合院”在

11、二到三层情况下,还是可以达到较高的容积率的,这一点非 常重要,这是这种类型能否成立的关键之一。(2 )可以利用 二、三层的建筑,上下错落,获得比一般行列式阳台为大的平台作为室外或半室外空间。在不影响日照的条件下,可以作 坡屋顶,上可 以作楼阁。由于旧城地下多为1一Zm的回填土,因此宜尽可能作地 下室,使地下空 间得到 利用。这样即使 在北京g m的高度控制地区,亦可 争得近5层房屋的室内空间。(3 )由于建筑平面的错 落,使有限的地面空 间也可以作成大小不 同的院落,得到充分的利用。(4 )利用院落式布局,有利于最 大可能地保留老树,使院落的空间丰富变化。 5 )23层建筑施工不需要大型机械,

12、有利于利用适宜技术,并编短工期。(第一期工程 施工仅1 0个 月)8趁筑一报1 9,一2任何模式也总有一定的有利之 点,也必带 来某些不足,例 如它的造价稍高于 一般行列式建筑,如何加强管理,尽可能减少干扰 等,这将在下文讨论。四、“类四合院”式 的新“街坊体系”的构成在 第一期试点基 础上,为了对第二期试验的规 划设计作准备,深入 调查了菊儿胡同8.2公顷街坊 的130个院落,选择 建筑最破旧,人口最密集地区约19 2户,占地1.刊公顷地区,作 为“破旧危房”继续进 行改造。规划原 则与设想:1.以“基本院落”为基础,结合保留的 树 木组成空间大小 形式不一的院落体系,并有不 同的 出入口(

13、一般至 少有2个出入口)。2.采取以新 的里巷将“类四合院”串通起来。作为人流、消防、服务等路线的进 出口.而构成新的里巷(胡同)体系,新的里巷可有不 同形式的坊门,以增 加认同感与可识别性.里巷 的环境宜亲切宜人。3.选择 合适 地点组 织中心,为邻里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以适应 人口老龄化(8.2公顷范围内6 5岁以上人口占1 0%)、居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要,并在低层的适当地点组织托幼。4.平面布局与套型处理希望逐步系列化,适应在不 同场合排列组合,各院落可标 准不一,既有一定规律,而又各具个性、参差变化。5.要为基础设施 的改进,考虑各种可能 的发展余地。五、创造私密性 与邻里交往两者兼具

14、的居住环境旧式四合院:在历史上大家庭的产物,现在如仅供一家(或少数二、三家视院落多少)居住,室内外环境 的结合仍具有亲切感和吸 引力,但当四合 院沦 为多户杂居的“大杂院”时,已完 全失去 其 优越性。但即使在这样互相干扰的情况 下.根 据调查,它有时会有领域性的纠纷,但邻里关 系大致还好。 觅现代公寓式住宅虽有私密性 的优点,但是人们渐渐感到这种大楼,特别是各种高层住宅,超出了人们的尺度,存在着失却了人际的 交往、隔断了 文化的脉络等等问题,一些国内外有关学者频频发出瞥告,有称之为“不 近人情的都市”,有批评为“失巷的文明”,即失去了社会网脉形成的凝聚力 与邻里和谐气氛。于是重新“发现”中世

15、纪旧城 市的 亲切的街道、广场、住宅街坊,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文 化内涵”,正是在这种新的启发下.不 少国内外建筑师重新菊儿胡同第一期住宅工程建筑院落。上、中、下)建筑学报!9 9!一2菊 儿 胡同第一期住宅工 程 建筑局部从左 至右)在思考.探索 对于合院形式的问题。如前所 述.任何模式总 是在一定条件 下的产物,总有它的适应性 与局 限性,“类四合院”如何有意识地发挥所长,克其所短,即将私密性 与仕会 交往同时 兼顾.这 是非常重要的。!.认真细致地解决 私密 性、领域性问题。即有 意识地解决 合院建筑可能产生相互干扰的缺点,这是非常 关键的问题,只有处理好,才能立 足。采取的办法是:

16、(l )独门独户,(2 )在建筑设计上尽可能在 住户入口,主要房间安排上作到不互相干扰.(3 )在可能条件下,明确划 分属于各户的户外 的、屋顶、平台等私密性与半私密性空间,避免过多人口聚集在中心院落之中,使它真正起 到“户外客厅”的作用。当然.如果每个院落 住户不过多,每户的房间稍多(二间或以上),建筑的容积率要求 稍低一些,则这种类型居住环境质量可以更好,反之 则会变差。此外,比起通常的行列式街坊,这种合院建筑更需 要加强管理.宣传 爱惜公共卫生,不 要大声喧哗,提 倡住 户对“居住文明”的自觉修养,这本来是集体生活应有的一种美德。2.为增进邻里情谊创造条件。北京旧城街道的居委会掌管了群众许多社会公 益事业,这 种形式可以加以发展,如进一步推动家务劳动社会 化,增加街坊的公共福利设 施,创造舒适宜人公共环琉(pub一i。amenitie ,)。这样,“类四合院”就是以“独门独 户”为基础,以各个公共院落为单位.以街坊里巷为联系,以公共之“家”为中心,构成了新社区的网络系统,这 是旧四合院与胡同体系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它把人 们从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