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先秦历史散文1——概述、《尚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0717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 先秦历史散文1——概述、《尚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四讲 先秦历史散文1——概述、《尚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四讲 先秦历史散文1——概述、《尚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四讲 先秦历史散文1——概述、《尚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四讲 先秦历史散文1——概述、《尚书》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 先秦历史散文1——概述、《尚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 先秦历史散文1——概述、《尚书》(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先秦散文 之 历史散文主讲人:张欣主要内容 一、先秦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分类 二、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一)上古之书尚书 (二)编年记事体例的首创 春秋 (三)长于记事的左传 (四) 详于记言的国语 (五)善于议论的战国策第一节 先秦散文产生的历史背景 先秦时期的范畴 又称先秦时代,是指秦王朝建立(BC221)之前的 历史时代。包括上古时代、夏朝、商朝、周朝、 春秋战国,都是先秦时期历史的一部分。中国有 大量完整的考古实证或者历史记载的历史则自商 代开始。夏代及其之前的历史,则文献不足,面 貌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 到甲骨卜辞,也是殷商时期的产物。商朝

2、和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的发展成熟时 期。殷商前期主要是以游牧经济为主,多次 迁都。中期渐渐向农耕经济过度。殷商中期 ,盘庚迁都殷地,确立了以东部平原为中心 的统治,虽然仍保持渔猎传统,但是已经开 始农业生产。不过农业社会的初兴总是伴随 着先民在一片黑暗蒙昧的之中艰难的经验积 累和智慧摸索。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对殷商人的思想特点 形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一、崇群体、抑个人; 其二、敬信天地和鬼神。殷人信事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帝”或“ 上帝”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威,殷先公先王死后为“鬼”, 升到上帝左右“宾于帝”或“配于天”,也可以获得与上 帝相仿的某种权利。于是这些神或帝因为主宰着天地 、自

3、然和人间事务而得到十分虔诚的崇拜与祭祀。殷 人祭帝祭祖,不惜大量的使用牺牲,一次多大几十几 百甚至上千头,而且启用人祭。特别是出于对神意的 相信和揣摩,他们极为重视占卜,他们几乎每日必卜 ,每事必卜,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疾病、生育、战 争、风雨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的反映了殷商时期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通过请示神灵以决疑断命。 这一切表明,殷商时代仍然弥漫在浓厚的巫术文化氛 围之中。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甲骨文就是殷人占卜的 记录。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的 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还有包括日后凶 吉应验的情况,刻在甲骨之卜的兆旁,这就 是甲骨卜辞。 但是,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

4、虽 然保持原貌,但是年代久远,释读困难。甲申卜,殼(qiao) 贞:“妇好娩,嘉?” 王占曰:“其惟丁娩 ?嘉:其惟庚娩?引 吉。”三旬又一日甲 寅娩,不嘉,惟女。甲申卜,殼(qiao) 贞:“妇好娩,不其 嘉?”三旬又一日甲 寅娩,允不嘉,惟女 。殷周交替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崛起,在 我国历史的进程上较早的结束了神巫统治 的蒙昧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特 色的文化形成和发展基础。公元前11世纪,地处西北边陲的周民 族,经过一段时间的势力扩张之后,羽翼 渐丰,以一场划时代的“牧野之战(1044-1- 9)”,一举灭掉殷商王朝,开始了周王朝统 一天下的新纪元。周人以殷为鉴,在完善 统治制度方面做

5、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天命观取代殷人的天地鬼神观念,周人 迈出了由神治走向人治的第一步。原来喜怒 无常的感性“帝”被改造成无限关怀下世统治 的洞察秋毫的理性天神,它“惟德是辅”,选 派德行好、善统治的人来做它在下届的代言 人。所以周人一改殷人“率民事神”的宗教狂 热,而是“敬鬼神而远之”,将更多的精力投 入到现实统治的策划中。宗法制的建立,大大完善了国家的统治机制和效率 。周人的宗法制是建立在固有的父系家长制的基础之 上,以家庭血缘关系为纽带扩大而成的家国一体的社 会体制,具体包括:长子继承制、子孙世袭制,分封 制、等级制。这样,王权与族权联结,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联 结,每个个体被确立在固定的位

6、置上,与整个群体关 系链接。因此,要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无需过多依 赖神秘力量,只要加强德、孝、等级、伦理等观念体 系的维护就万事大吉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礼乐文明的建立。所谓“礼”,就是为了配合 宗法等级秩序而制定的种种区别社会不同等 级的具体规范。其目的在于让每个社会成员 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限,一 举一动都合乎规范。所谓“乐”,就是通过各种音乐歌舞以调和 气氛,陶冶情操,把硬性的礼仪规范,潜移 默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礼与乐相辅相成 ,里应外合,共同营造出周代独特的文质彬 彬的文化氛围。能够代表周朝的礼乐

7、文明的便是青铜器。 周天子常常将青铜器作为重宝赏赐给功臣 或者诸侯,并在上面铸上铭文。后来作为 礼器的青铜器成了礼乐文明的象征,甚至 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力。而青铜制作的乐 器,也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 一笔。青铜铭文 在甲骨卜辞之后出现的是商周铜器铭文, 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由简至繁的发展。 上周时期的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以做铜 器铭文,青铜器,尤其是钟鼎器,往往被 视为国之重宝。武王征商,唯 甲子朝,岁鼎 ,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 阑师,赐有事 利金,用作檀 公宝尊彝。生产力的变革是永不停步的,而生产关系 则有一定的滞后性。生产力大发展在继续,而 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却没有相应的推进,

8、那么 崩坏的肯定是社会政治制度。周王朝设立的礼乐制度,其内核在于“各守 其分”,人被固定在自己的等级之中。人们的思 想和意识也人们自己所创造的象征性秩序所束 缚。这是一个相对保守和稳固的政治体制。但 是也孕育着突破自身的力量。 。公元前九世纪到八世纪,基本安定的秩序出现了混乱。 周厉王施行专暴之政,垄断社会财富和自愿,禁止平民 批评时政(弭谤),于是国人暴动,召公、周公联合取 代周厉王而摄政,国号 “共和”(BC841)。直到共和十 四年,周厉王死后,才将政权还给周宣王;接着周宣王 被姜氏部族打败,不得不大量搜刮民财壮丁,人心惶惶 ,并且强力干涉鲁国君位继承,根据自己喜好废长立幼 ,破坏了周朝

9、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引起了同姓诸侯间 的不睦,使得诸侯们对宣王更加不满。其子周幽王嗣位 ,无能而又刚愎自用,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 ,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 使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杀周幽王于骊山( BC771),西周灭亡。太子宜臼在晋、郑、卫、秦等国 的拥护下迁都洛邑,东周王朝开始。|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 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 ( ch or l )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 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 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 不可除

10、。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 。后宫之童妾既龀( chn )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 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 yn )弧箕 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 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 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於褒。褒人有罪 ,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褒,是为 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 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 祸成矣,无可奈何!”(史记周本纪)最根本的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铁器 的使用,作为整体的人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能 力都有了大幅度

11、的提升。 周代政治制度是通过礼法层层制约,而对居 于最高地位的周天子和宗族家长,则缺乏实际 有效的制约。而周礼的最初败坏者,实际上也 是出现在这个最高的环节。 权力的分配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相对独立和自 治的诸侯国,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原先血缘关 系亲近的诸侯国之间以及周王朝和各诸侯之间 的关系也疏远了,同时,因为各国自然条件的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东周王朝建立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诸 侯渐渐变得比周天子强大,周天子龟缩 在今天洛阳一带,靠着各国诸侯的救济 、扶持和贡献,维持着表面上“天下共主 ”的象征意义,于是周王朝建立的那种和 谐、整齐的秩序终于坍塌。中国历史进 入春秋战国时期。1.天子无道

1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 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 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 至。(史记周本纪)2.诸侯无德: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ch n)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 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

13、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3.列国纷争:春秋无义战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秦、齐、燕、楚、韩、赵、魏4.对抗天子:郑师射王中肩 (鲁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战于繻葛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 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传 )与社会变动同时的是思想的世界: 其一: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 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而明的权威 性,重新建了思想和知识对世界的有效解释, 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14、 其二:王室的衰微,使得过去周王朝独占的文 化、思想、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 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 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上下流动,他们对于政 治和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其三:“知识思想”体系中不同职业的文化 人关注的侧面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 的思想和知识流派。“士”的崛起从春秋到战国,中国社会最引人注目的变 化就是“士”阶层的崛起与活跃。“士”是介于下层 贵族与庶民之间、从事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人。春 秋时期,“士”开始由最底级的贵族,转换成最高 级的庶民。士的来源 春秋时期多是本属于王官的知识人流入诸侯国的 采邑;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

15、适 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 襄入于海。(论语微子) 本是贵族文化人家族衰颓降为“士”;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 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栾、郤、胥、原、狐、续、 庆、伯,降在皂隶。(左传昭公三年) 孔子 原本的“士”阶层。春秋后期,随着思想和知识权力的下移,私 人教授之风盛行,大量下层平民中受过教育的“ 士”,进入诸侯的机构,或者独立于社会,形成 了一个不拥有权力,却拥有文化知识的知识人 阶层,也就是“士”阶层。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 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 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甯越曰:“请 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

16、休;人将卧,吾 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吕氏 春秋博志)由于贵族份子不断下降为士,特别是庶人阶层 大量上升为士,士的阶层扩大了,性质也起了 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士不复如顾炎武所说 “大抵有职之人”,相反的,士已经从固定的封 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而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 状态。这是,社会上出现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 士人,他们以“仕”为专业,而社会上却没有固 定的职位在等待他们。士的特征秦王怫然怒,谓唐雎( j )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xin ),以头 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 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u )也,白虹 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jn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若士必怒,伏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