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098026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 强化强化 高考要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汉代“中朝” 唐代三省 六部制 宋设正副宰相。(其目的:限制 相权、监察官员) 2、地方政治制度汉代设州 唐代置道宋代设路 元代设行省 明清沿用。 3、选官制度的演变汉代以前的“世官制” 汉代开始的“察举制” 隋唐以后的“科举 制”。汉承秦制三公九卿,丞相权重1、汉初 :2、汉武帝时 :打击相权,设立中朝:P13下-14上一、中央机构的演变(皇权、相权之争 )政府组成外朝:中朝: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皇帝的亲信近臣(一).趋势:分散、削弱相权;(二).目的: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2、三).过程:P13中-14中执行皇 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 权独尊又提高行政效率。权独尊又提高行政效率。3、唐代 :三省六部制 P14上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 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 宰相分行 政权皇帝 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但造成行

3、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4、宋代:P14上(1 1)废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 2)内阁制度的形成()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亲自掌管A A、原因:、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 主专制走向极端。B B、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C C、内阁的性质:、内阁的性质: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延伸5、明代:P18D D、内阁的影响:、内阁的影响: a、强化了君主集权;b b、皇帝还用宦官予以牵制

4、,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执政的日益皇帝还用宦官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执政的日益 黑暗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宰相制宰相制内阁制内阁制 相同相同 不不 同同地位地位 职权职权对对皇权作用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参与决策无决策权无决策权制约皇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 “宰相”?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 否一样?l l明朝的内阁是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5、,的产物,无决策权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不 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l l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总揽国家的 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有助于防止专制 独裁独裁。(1 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直接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目的:根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加强皇权;加强皇权; 军机大臣职能: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

6、笔录,传达圣旨。 特点: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作用: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 2)推行密折制)推行密折制 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军机处和密折制推行的影响: 一方面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另一方面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 抑。6、清代:P19-20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P16-17秦:郡县制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元:行省、路、府、州、县明:省(承宣布政使)、府、县清: 省、道、府、县中央集权 不断加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州、郡、县。瓦解封国,完全实行郡县制;

7、设立州为监察区。P14左行省制度(元代开始)P16-17行省数目: 十个行省、腹里和宣政院行省职权:意义: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改革。制度的重大改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 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 治有极大意义。治有极大意义。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行省官员还要 定期觐见皇帝。中央监察监督行省官员 ,还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三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中国

8、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秦朝 :中央:地方:汉朝: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 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成都有一 定的积极作用,它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 需要。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效能必然有限,如未能对皇权作出 制约;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 统受到严重破坏.选选选选官制度官制度世官制世官制 察察举举举举制制 科科举举举举制制 实实实实行行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依据依据 备备备备注注先秦时期先秦

9、时期 秦汉至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隋唐至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世袭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才能、品德到门 第第 考试成绩考试成绩 下层人士一下层人士一 般没有参政般没有参政 机会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体现封闭的特征 。以官察访,举。以官察访,举 荐给皇。荐给皇。中下层地主中下层地主 知识分子提知识分子提 供了机会供了机会。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专制统治,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四、选官制度的演变 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 的发展。 B、为下层

10、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 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 识,阻碍社会进步。全面认识科举制?全面认识科举制?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影响: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一方面保证了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 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 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百家争鸣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地方制度 演变特点积

11、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2、政府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 大规模的建设3、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社会 的影响消极:1、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绝 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2、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落后于西方3、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君主专制导致中国的保守与停滞:君主专制导致中国的保守与停滞: )政治:)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经济:)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重

12、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自然科学大大落后于西方;八股取士,文字狱,自然科学大大落后于西方; )对外关系:)对外关系:闭关自守,禁止或限止海外贸易;闭关自守,禁止或限止海外贸易; 明显落后于同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巨变:明显落后于同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巨变: )政治:)政治:英法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经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关系:)对外关系:积极开拓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积极开拓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先后出现,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牛顿力学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先后出现,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牛顿力学 体系形成。体系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