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1986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试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一、一、 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一)(一)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课题重点从其文化基础的角度切入,论证马克思主义以及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新三民主义等先进文化思想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新文化或先进文化的诞生具有“自生”和“创造”两种形式,通过少数人对文化进行改造,并以这种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群体的规约,就自然会产生新的时代因素。新文化运动的转向,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潜在基础。由于文化有这种自我生成、创造的能力,在研究中引入文化基因的概念。文化基因(

2、Meme)概念由英国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它是指文化的最基本单位。Meme 通过模仿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遗传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变异性,也使得孙中山针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提出的“三民主义”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新三民主义。国共之所以能够合作,就是因为两者的文化基因有相似和互补的地方,具体来说,是思想上的互相认同,具有进步和革命的精神特质,在舆论上实现了话语空间的重合,在伦理价值上呼应了爱国精神

3、等。互补的文化基因,共同的文化诉求,平等的文化氛围,在浩大的文化思潮中,构成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同样,由于两者的文化基因的根本性质的差异,以及对自身所信仰的政治理念的区别,最后导致了文化基础的崩坍。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身上,可以看到彼此的文化基因在斗争和合作的进程中或隐或显,以一种不能忽视的力量顽强的影响着中国的命运。通过引入文化传播理论对国共合作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对应分析,有深刻的理论意义:1.有利于我们从文化的方面深刻认识到先进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了解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先进文化的作用方式,以及先进文化与旧文化势力之间的对立冲突是个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

4、程;2.有利于我们更深地认识到国共两党在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到两党文化认同、文化基因融合、合作文化基础的破坏等方面一系列的发展进程的内在规律,探讨文化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建立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环境、建立对话机制的重要意义。(二)(二) 实践意义实践意义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入手,探讨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是现实也很有指导意义。1.这对我们认识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葆有中国共产党的旺盛生命力,都有着借鉴意义;2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处理台湾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文化发展

5、的规律,把握文化基因的遗传、变异、选择规律,从而更理性的指导我们处理当下国共合作问题; 3有利于我们探讨文化建设在政治体制中的重要意义,健全和发展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二、文献综述二、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检索等各种途径搜集到与国共第一次合作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来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一)对国共合作的整体研究(一)对国共合作的整体研究1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处的历史时段的研究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处的历史时段的研究,不少学者已经做出了很深的研究。关于这一时期历史的学术著作,最早的当推 30 年代初由华岗撰写的1925-1927 中国大革命史,作者既是革命的

6、参加者,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有关这段历史的著作,主要有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何干之的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李新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这些著作,开创之功不可没。对这段时期的历史进行研究的国外著作也有很多,最早的是米夫所写的紧急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该书收入 3 篇文章,成文于 1927年底到 1928 年初,期间米夫受联共(布)中央派遣,1927 年上半年曾率一个宣传家代表团到中国访间和考察,并参加过中共五大。米夫写作该书的目的,在于证明中国大革命失败原因在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机会主义策略,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始终是正确。90年代,俄罗

7、斯学者与德国学者合作,将新解密的档案编成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 1920-1949)大型系列文件集。英国学者伊罗生所著的中国革命的悲剧利用了大星当时的中外文报刊资料,其中很多现在根本看不到或者很不容易看到。美国学者韦慕廷等1956 年出版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文件集( 1918-1927),1989 年又在英国出版了修订本革命使者:苏联顾问和国民党中国(1920-1927)这两本书旁征博引,做出了作者自己的分析。以及日本学者波多野善大 1982 年著有国共合作,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作了专门分析。2有关国共合作的系统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有关国共合作的系统研究的有林家有等 1987 年编

8、著的国共合作史,1990 年李良志、王顺生著的国共合作历史与展望,潘英 1990 年著的国民党与共产党,1994 年出版张磊等主编的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研究第五届国共关系史暨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集等,此外,王宗华主编的中国大革命史 1924-1927、李新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国民革命的兴起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北伐战争、沙健孙主编的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二卷、黄修荣著的国民革命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设置专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设置专章,论述了这个时期的党史。3国共关系研究以国共关系为题的著作也不少,其中重要的有王功安

9、、毛磊主编的国共两党关系通史。重点关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系统研究的有司马璐编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史暨文献选粹第三部第一次国共合作,黄修荣 1986 年著作出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陈廉 1998 年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史,张赋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二)国共合作的专门研究(二)国共合作的专门研究对国共合作的某些方面的专门研究也有不少专著。1有关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关系研究。有曾成贵、江抗美 1986 年的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写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有 1995 年刘秉荣著的北伐秘史,有范忠程 1986 年著的北伐战争史稿; 2对国共合作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有黄修荣 1

10、983 年著作的共产国际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郭恒钰著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铁岩主编、姚林等著的绝密档案第一次国共合作内幕,李玉贞、杜魏华主编的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书;3.有关国共合作两党内部问题的专门研究。有郭绪印 1992 年主编的国民党派系斗争史,1985 年出版的廖仲恺、姜义华著的国民党左派的旗帜等书;有关社会思潮和指导思想方面的专著有潘强恩编著孙中山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1990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刘永明著的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1995 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贺渊著的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等,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4有关华侨与

11、国共关系的研究的有 1993 年出版许肖生著的华侨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等。5国共合作的个案研究。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个案研究也比较多,如探讨国共合作在各地的情形,以及国共合作时期某些特殊的团体等,有张光宇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编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北京、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四川、权恩奉著 2005 年出版的激荡齐鲁的大革命风暴记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山东等书籍资料。这些专著研究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展经过,研究了国共两党内部派别、国共两党的精英分子、海外华侨等因素对国

12、共合作的影响,分析了共产国际、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对国共合作的影响,也研究了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互动,重点对一些地区和团体与国共合作的关系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强调了国共合作在当时的重要历史意义。这些学术成果有助于人们完整地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过程,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关系,也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但这些专著大多是从政治的角度切入,就事论事,较少探讨合作本身内在的逻辑性,也较少从更长效性的经济因素、文化思想方面的影响对国共合作作出合理的解释。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研究者主要关注于国共合作方式,也就是党内合作的问题;还有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也就是所谓陈独秀

13、右倾投降主义的问题。对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影响、经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新进展。(三)有关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的研究(三)有关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的研究如陈金龙 1995 年在党史研究与教学上发表从孙中山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文化观的趋同性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1996 年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提出传统文化观、西方文化观以及文化发展观上的趋同性,构成了两党政治合作的前提和先导;1999 年周术槐在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上发表激进与保守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回应一文,强调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所表现的激进色彩,也指出孙在民族主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

14、性;2003 年杨雪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探析,也提出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2003 年 12 月杨呈胜发表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第 7 卷第 4 期上的爱国主义是实现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共合作的内在动力;2004 年陈光在民国档案上发表也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认为国共两党能实现合作,一部分原因在于国民党领导能接受或认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并与早期的共产党革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2006 年 6 月王毅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视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彭继红、王毅 200

15、6 年 7 月发表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5 卷第四期上的先进文化: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精神基础,重点分析了三民主义的困境和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文化希望之光,并详细地探讨了新三民主义在文化上的意义,认为了它促成了国共两党的文化认同,并最后实现了合作。还有一些论文和专著,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在文化上的渊源和联系,并且作了一些基础的界定。但这些界定和上面一些论文一样,缺乏对文化进行深入地分析,没有从文化的内在本质去分析文化的传播对社会运动的实际影响,虽然引入了文化概念,却依然只能在政治概念的依附下展开论述,从而不具体,也不能清晰地定位国共合作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基础的相互关系。我们从文化传

16、播的基因性的角度入手,无疑可以避免上面提及的研究的不足,从而有了一个新的钥匙,来解读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背景和原因、实现的方式和过程、破裂的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一系列问题。三、研究内容三、研究内容本课题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文化基础进行研究,具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国共在第一次合作中实现文化认同的过程,从中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基因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结合过程,分析国共两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走向结合的具体过程,强调两党为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完成捐弃成见,达成共识的过程。2国共两党政党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一是两党在文化上的共同诉求;二是两党在政治话语上的共同营造;三是国共两党文化的互补性的存在。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两党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