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卢纶的诗歌艺术风貌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125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析卢纶的诗歌艺术风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文——浅析卢纶的诗歌艺术风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文——浅析卢纶的诗歌艺术风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文——浅析卢纶的诗歌艺术风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文——浅析卢纶的诗歌艺术风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浅析卢纶的诗歌艺术风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析卢纶的诗歌艺术风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卢纶诗歌中的落寞感浅析卢纶诗歌中的落寞感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卢纶由于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及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对现实人生的沉思中深刻感受到虚无的存在,形成了卢纶对人生无价值的认识,正基于此种感受和认识从而形成了在卢纶诗歌中给人以独特的现代性的落寞感受。关键词关键词:卢纶 感受 落寞空虚一:落寞空虚的心态形成的原因一:落寞空虚的心态形成的原因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中的一员,他主要活跃于大历贞元年间。他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瞬间就落败的沧桑变迁,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生活好像都失去了信念,而信念的失落大都显现在他们所共有创作心态中。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大梦初醒的感觉,不再去关注那些与他们自身了无介因的

2、事情,在他们内心所思考的仅仅剩下一些十分形而下的人生现实。法国美学家罗丹纳在他的艺术美学中讲到:“要了解意见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那个年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解释,也是决定艺术品的根本原因。卢纶生于唐玄宗天宝七年,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已经八岁,按人生心理计算他对那繁华的盛世局面是有些许记忆的。据唐才子传载:纶,字允言,河中人。避天宝乱,来客鄱阳。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元载素赏重,取其文进之,补阌乡尉。累迁检校户部郎中,监察御史” 。由于现在还没有查到关于卢纶少年时期的可靠史料记载,所以就以其诗歌的创作为经对诗人创作心态的形成及显现作如下的论证。在与从

3、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中:( 一)同作金门献赋人,二年悲见故园春。到阙不沾新雨露,还家空带旧风尘。(二)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绿草深。对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两乡心。又长安春望道: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2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这两组首诗俱是卢纶应试下第时的作品,虽然应试落第对每一个士子的心情来说都十分沉重的,但是我们从卢纶的这两首诗中所变现的内心心理就不仅仅是下第时心情沉重所能全括的 ,从中我们还隐隐的品出从诗人内心深处流露出的落寞之情,这种落寞并不是现实目标失败的凄切痛苦,而是内心感到目标本身的无价值。与从弟

4、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这组诗写于卢纶在十九岁时初次进京初次参加进士考试,但却考场失利,落第而归。诗人 在这组诗的第一首中 先讲了自己与从弟共同来京参加考试 “同作金门献赋人” ,没想到却是名落孙山的结果,求得了“到阙不沾新雨露,还家空带旧风尘”的结局,只能怀着落寞的心态风尘仆仆的还家而去。紧接着在第二首中,我们看到映入诗人眼帘的景色是柳色阴阴,绿草繁花,但此时诗人的心情却是“对酒已成千里客,望向空寄两乡心” ,一个“空”字点出了诗人此时的感受。而从全诗中出现的“风尘” “悲” “故园”等字眼中,我们俱可以感受出诗人此时落寞、灰暗的情思。 “故园”是人生衰老心态,对现世人生看透的扩展义, “风尘”更

5、是人生现实落寞空虚的代名词。此种词语出现在一个十九岁的年轻诗人来说是不合常理的的,但诗人却一再的用它们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于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早衰的心理。因为当一个人处于精神焕发,充满信心努力进取,执着于目标实存而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信念时,衰老的感觉是不会这么早的就爬上一个十九岁的青年的心头的,只有在一个人失去了理想的精神支柱,生活的理想已经无存时,人才会有强烈的衰无感涌上心头。卢纶在晚次鄂州中也写到:“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的诗句,我们是可以从中感觉得到年轻的诗人心灵已经衰颓到何种的程度,而这衰颓的心理无疑是和诗人在战争中的人生经历相联系的,在晚次鄂州的最后两句诗

6、人这样写到“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我们也可以从中可以而看到战乱的流离与现实人生的残酷过早地消磨了年轻诗人的青春朝气。第二首诗长安春望中亦是诗人赴长安时的作品。从作品中所体现的景色来看应是春季,大好的春天本该是一个欢快愉乐的季节,但是年轻的诗人却在诗中首先写到“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这美丽的春景在世人的眼中是非常平静而萧闲的,激荡不起诗人对生命喜悦的感悟,反而那个人从中读出了有秋景给人所带来的萧瑟疏寞的意趣。紧接着诗人又来一句“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不难看出家的命题已经过3早的缠绕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是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在一个应试士子心里对家的殷盼,深刻的表

7、达出他内心的落寞与无助,只有归家才给他的内心带来些许的宽慰。“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在作者从眼前所见的感悟中,似乎与那繁华的帝都有某种疏离感,它并不是诗人的向心力所在。而尾联的一句则更是显得心态的衰老落寞。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常年的战乱和世道的不宁形成了卢纶落寞空虚的心态,而这样的心理对其人生信念和诗歌的创作的影响无异是巨大的,确切的说是其诗歌面貌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他在冬日登城楼有忆因赠程腾中所言的:“如今万乘方用武,国命天威借貔虎。穷达皆为身外名,公侯可废刀头取”值此战乱之际,儒士文人的价值何在?显然这一问题在他的眼里并没有看到希望的光

8、芒。所以他只有悲叹、无奈的落寞心态。 二离别唱和中展示世俗人生的价值二离别唱和中展示世俗人生的价值 “大厉十才子”生活在唐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时间,其时经过了安史之乱,唐帝国虽然已经无力恢复往日开天时期的那种繁华盛世的局面,但是经历了肃宗、代宗两朝还算可以的喘息复苏,尽管社会生活还是这样或那样的总是不尽人意,但是社会局面大体上还是稳定了下来,所以在当时士大夫的内心深处仍然是以为中兴有望。而德宗皇帝的即位也确实给期望中的唐帝国带来了中兴的迹象。故士大夫中间的送往迎来就比较频繁,这样就为当时形成诗坛的酬唱燕乐的局面创造了外部环境。 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的一员,其饯别赠送燕乐之诗,在其诗歌

9、创作中占据着很大的份额。据我统计在全唐诗卢纶卷所辑录的三百一十七首诗歌中,其中此类诗歌达一百零五首,几乎占去了三分之一。这在唐朝诗人当中是较为可观的,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间,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征戍、迁谪、行旅、离别”正是产生赠酬燕乐诗歌的条件,而这也恰恰是大历、贞元时期士大夫们生活的主题。 在卢纶的饯送燕酬诗篇中,我们是很能明显的看出来其中的凄凉落寞之气的。虽江淹在别赋中早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有别必怨,4有怨必伤”,宋之问也在送裴五司马赴都序中说:“夫有别必感,今昔共之,盖理迫聚散,事均穷达。望

10、秦是断肠之地,况念故园;怀洛多掩涕之人,更分两友”。如果离别都会给人带来的是伤感的话,我们确能从卢纶的诗歌中细细的品味出隐隐的落寞之情,而这种落寞似乎是大梦初醒般的虚无感,是在人的内心深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唐诗中的表现离别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人生信念上没有缺失的话,离别带来的纵然是伤感但不是落寞空虚,高适在送前卫县李采少府中:“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朋友间在春景美好时离别的那份伤情,但其中却没有空落信念的显现,体现的是高适在另一首送别诗“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

11、手莫踌躇”的暂伤之情,却对未来怀有人生价值希望。“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两句意境开阔,此时的悲伤我们可以称之为离人之悲。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与高适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离人之悲,皆对人生理念存有坚定之心,他们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和人生会是或者他们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阳光的,这种凄而不空正是他们的离人之感的真实心境体现,也是他们那个年代此类诗歌的风貌。 我们再来看卢纶的此类诗歌,在送从侄滁州觐省中:爱尔似龙媒,翩翩千里回。书从外氏学,竹自晋时栽。拥棹逢鸥舞,凭阑见雨来。上堂多庆乐,不醉莫停杯”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世俗形而下的人生态度,在首

12、联中的称颂正是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张爱玲说过:越是觉得人生的虚无,就越要执着于眼前那刹那间的欢愉,越觉得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可爱,越要从人生的可哀中见出其可爱”,而中间的四句“书从外氏学,竹是晋时栽。拥棹逢鸥舞,凭阑见雨来”,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诗人就眼前真实景像的客观描绘,我没有见出有什么情景结合,而这毫无情景之感的原由正在尾联中体现出来,“上堂多庆乐,不醉莫停杯”。诗人既然感到人生是大梦一场,那么何不在这梦中畅乐,综观卢纶的赠酬燕乐5诗中所展现出来的及时行乐的风貌,正体现了他内心的空寞,这空寞是建立在他对人生的信念发生动摇的基础之上。而在送夏候校书归华阴别墅:山前白鹤村,竹雪覆柴门。候客定为黍,务农

13、因燎原。乳冰悬暗井,莲石照晴轩。贳酒邻里睦,曝衣场圃喧。依然望君去,余性亦何昏。在诗里面我们又清楚的看到诗人向朋友劝慰现实人生价值的肯定性,诗人以其行云流水之笔将朋友间本应该是凄苦的离别转化,以诗中表现的飘逸优美的意象,让朋友感受到现实人生憩栖隽永的生存价值。钟惺在他的唐诗归中评价此诗: “送别用一首闲居幽适诗,妙!妙! ”。此类以闲居幽适诗来表达送别看似卢纶诗歌的一大特色,但是我们却能从这些表层的闲居幽适景象下面看到隐藏着一颗对人生终极价值的空落之心。三三山山水水诗诗歌歌中中展展现现来来的的价价值值感感受受卢纶作为一个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其内心深处是有着深厚的儒家士大夫情结的,他们对目的的无奈

14、选择,那就是在内心深处虽然恋恋不舍着故土家园却必须人在旅途,但并非他们就能够取得自身价值的实现,目标的肯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活在他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何在,是他们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唐朝的社会风气 又决定了他们退善其身的途径,就是可以求仙问道,流连山水之美。而唐朝在大历年间在士大夫中间形成了“吏隐”的风尚,这对卢纶无疑是具有影响的。据史籍记载,卢纶是没有中过进士的,他的一生一直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加之又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就形成了他对人生梦幻的认识,同样也是他对现实持怀疑的态度。从而自然美景、山水雅趣对他的吸引力也就随着认可现实的价值而愈加的显现。漂泊流寓中目

15、之所触的山水草木也就成了他的诗歌题材,吟咏对象,在描写景物中诉说着心声。其题兴善寺后池 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6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 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陪中书李纾舍人夜泛东池:看月复听琴,移舟出树阴。夜村机杼急,秋水芰荷深。石静龟潜上,萍开果暗沈。何言奉杯酒,得见五湖心。在前一首诗中,诗人首先写了一联景色“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紧接着的一联“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已经有人生沧桑之意了,月照的是不知何年何月和人栽种的树,而现如今栽树人又在哪里!花开花落已不知经历了多少游人,不禁让人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第三联诗人又描绘了景物“岸莎青有路

16、,苔径绿无尘”此时之美景恰值春景月夜,怎能不让人睹眼前之美景顿忘人世之俗事的“顿悟” 。尾联则道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感受“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这难道不是诗人感人生如梦幻般的空虚,叹岁月易逝,何不在此景此地中享生之乐趣。在第二首中诗人重复了第一首中的特点,首先言景色美好现实乐趣,在最后道出“何言奉杯酒,得见五湖心”之感叹人空寞而现实有趣之感。与第一首有同工之妙。对与历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的本应超然的理念与不得不行入世俗一直是一个令其烦恼的矛盾,大多数情况下,这才是他们终极痛苦的根源所在,而这一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解决。每当价值道路崎岖难行时,士大夫们或出于真心或出于无奈,都会想到山林之乐和求仙问道这一母题。在卢纶的诗歌中我们很容易看到由于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怀疑,而无奈的在仙道间问乐。这也是他诗歌的风貌之一。如在洛阳早春忆吉中孚校书司空曙主簿因寄清江上人值迥逢高驻马频,雪晴闲看洛阳春。莺声报远同芳信,柳色邀欢似故人。酒貌昔将花共艳,鬓毛今与草争新。年来百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