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0877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世说新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世说新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世说新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世说新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世说新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世说新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论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语言艺术中语言艺术键入文档副标题2013/1/1 日日论论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语言艺术中语言艺术摘要:摘要:汉末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期,从世说新语人物的言 语应对中,处处都展示了这一时期汉末魏晋人的机智,这些应对机智一般都引典故作为事 实基础;以应对者的锐利眼光、博学深思、反应迅捷作为主体基础。在这些基础之上形成 的世说新语中的应对机智。 关键词:关键词:世说新语 ;应对机智;锐利眼光;反应迅捷;博学深思;左右逢源;借力打力; 巧破对手;避而不答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时间最长,政权更换最频繁的一个特殊时代。这个时代 “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

2、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 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长久以来儒家宣传的传统道德和思想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严重危机, 随着儒家思想的幻灭和玄学、佛教等盛行,崇尚自然、追求人格自由成了这一 时期最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此背景之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广泛而细致的笔墨记叙 了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同时作者以简练、传神之笔塑造出一群在极富言语应 对机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是古人为我们所留下的智慧宝藏的一部分,具有现实学习意义。 一、一、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人物应对机智的基础中人物应对机智的基础 世说新语 中人物的应对机智的主体基础,是汉末魏晋时期人们风流不羁的名士风 度,

3、应对过程中深察事机、洞悉对方心理的锐利眼光,反应迅捷,以及博学深思。表现名 士风度的应对在世说新语可以说仰俯皆是。 1.眼光锐利:眼光锐利: 世说新语中机智的应对者,一般都具备深察事物真相、透视对方心理的能力,即 使是几岁儿童亦是如此: 徐孺子年九岁,长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 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 不见。 ”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 使者

4、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世说新语言语第 5 条 孔融八九岁的儿子,对于事物的洞察力,甚至超过了护犊心切的孔融,预先就知道自 己必不免于祸端,故而能从容地代使者回答:“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这种 锐利的眼光,是应对机智的主体基础之一。 2.博学深思:博学深思: 知识储备与深思是机智应对的又一主体基础,这是因为应对主体有了一定规模的知识 储备,并经过深思将其作为材料以运用,是机智应对的重要凭借。 桓玄既篡位,将改置直馆,问左右:“虎贲中郎省应在何处?”有人答曰:“无省。 ” 当时殊忤旨。问:“何以知无?”答曰:“潘岳秋兴赋

5、叙曰:余兼虎贲中郎将,直 散骑之省。 ”玄咨嗟称善。世说新语言语第 107 条 虽然忤旨可能算不上是明智的,然而已经身处此困境中,却能够扭转局面,让桓玄 “咨嗟称善” ,其中的巧妙与智慧就一定值得我们去称赞与学习。这里的应对者,之所以能 够机智应对、扭转局面,其原因是得益于他不仅能够脱口诵出潘岳秋兴赋叙的章句,而且用到此处恰到好处,非博学深思而不能为。 3.反应迅捷:反应迅捷: 世说新语中机智的应对者,还具有反应迅捷的主体特征,他们通常都能在千钧一 发的紧张中,急中生智,给出巧妙的应对, 文学门类中记载的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就 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

6、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 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 新语文学第 66 条 在上面所引文字中,曹植不仅能够应声而作以成诗,其反应之迅捷由此可见,更难能 可贵的是他所作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作为同胞兄弟的曹丕对自己的苦苦相逼,堪称机智应对的 典范。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一、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人物应对机智的具体表现中人物应对机智的具体表现 世说新语中人物的应对机智是复杂多样的,论述无法完全囊括,本文主要从以下 四各方面对人物的应对机智进行举例论述:左右逢源、借力打力、巧破

7、对手、避而不答。 1.左右逢源:左右逢源: 在世说新语中,常常会出现二难选择的问题,若直接回答这些问题,总会让自己 滑向一端,难以做到八面玲珑。遇到这样的问题, 世说新语中机智的应对者总是能够很 好地居于两端之中,达到左右逢源的妙境。 桓玄问刘太常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 ”又曰:“何如贤舅 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世说新语品藻第 87 条 当着权势熏天的桓玄之面,评价他与谢安之优劣,确实算得上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刘 瑾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机智就在于,他只客观地说出各人值得称赞的优点,丝毫不涉及不 足之处,更不直接比较两人的高低,故能做到左右逢源。在仍然不愿就

8、此善罢甘休的桓玄 继续追问他自己“何如贤舅子敬”时,刘瑾的回答依然如故,各称其美而已。 2.借力打力:借力打力: 借力打力,就是“抓住对方的话茬,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从而折服对手”。这种应对在“借”与“打” 、 “顺”与“推”中,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 与巧妙的机智。 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言王、葛?”令曰:“譬 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世说新语排调第 12 条 诸葛恢回敬王导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先顺着王导之言,肯定了人们在葛姓与王姓连称 时通常会说王葛;然后再举出人们驴马连称时习惯的说法,即驴马。既然驴不会胜过马, 故推断出王姓不会胜过

9、葛姓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虽然这种推断显得有点牵强,然而隐藏在 这种借力打力的应对中的机智,却是值得肯定的。 3.巧破对手:巧破对手: 在世说新语的言语应对中,通常都会有诡辩式的言论,让人防不胜防而堕入其中; 也有“双刃法”的问题,词锋密布而难以躲避。 世说新语中的应对者在破解诡辩式的言 论与“双刃法”问题时,其机智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先来看巧破诡辩式的言论。 鸿胪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语云:“卿何为恒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 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世说新语任诞第 24 条 王导劝孔群少饮酒,其理由是盖酒坛的布容易腐烂,因而可能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推论表面上看来是成

10、立的,然而这两件事之间其实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故可以 看做是诡辩。面对这样的诡辩,孔群也用同样的方式反驳道,没见到用酒糟腌的肉能收藏 更久吗?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王导的诡辩就这样轻易地被论世说新语中 人物的应对机智攻破。 再来看世说新语中巧破“双刃法”的应对。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 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世说新语任诞第 75 条 庾亮(文康)非难庾子嵩之意赋 ,认为若是有意,则不是一篇赋所能表达得尽的; 若是无意,根本就没有必要写此赋,总之不管怎样,这篇赋都没有什么意义可言。面对这 种“双刃法”式的问题,庾子嵩可以说是

11、陷入了左右被夹攻,无处可逃之境。然而庾子嵩 “正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对方左右夹攻的锋芒,在绝处逢生的应对中 散发出机智的魅力。 4.避而不答:避而不答: 在世说新语记录的应对文字中,有让应对者进退维谷或不好回答的问题,在这种 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避而不答或不直接回答。当然,这同样也需要依靠智慧与机巧, 以避免因避而不答而与问题的提出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 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 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悉之。 ”须臾,温来, 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

12、君子。 ”世说 新语方正第 32 条 一边是正统之君的明帝,一边是欲行废立的王敦,处于夹层中的温太真要回答王敦“皇太 子作人何似”的问题,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回答“好” ,则有违王敦之意,必将陷自身于 危险;回答“不好” ,则有违道义,以后亦将难以立身。在此窘境下,温太真只有故意贬损 自己,答曰“小人无以测君子”以避免正面回答,才有可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可以说是智 者的选择。 世说新语中也还有一种选择反问问题的提出者,以避而不答的。 桓公问孔西阳:“安石何如仲文?”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曰:“安石 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 ”世说新语方正第 32 条 面对桓玄的两难问题,孔西阳不是选择前文所说的左右逢源术,而是反问问话者,使 自己可以避免正面回答,从而跳出两难问题的泥潭。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宗白华.艺境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思勤,廖祥麟.机智雄辩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