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03107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二讲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二讲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二讲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二讲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主讲:柴阳丽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2内容 观点 应用或启示认知灵活性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理论 活动理论1 认知灵活性理论内容2 十字交叉型 随机通达教学3 认知灵活性超文本1一、认知灵活性理论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认知灵活性理论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由斯皮罗()等人提出并倡 导的一个理论,它属于建构主义的一支,但相对于极端建 构主义来说,它吸取了认知加工理论的长处,采取了一个 较为折中的观点,它既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 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同时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 调学习中非结构的一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 一、认知灵活性理论1、认知灵活性理论对知识

2、领域的划分2、认知灵活性的含义3、学习的分类和阶段4、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方法理论内容1、认知灵活性理论对知识领域的划分良构领域的知识 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 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即有关概念 应用的知识,这意味着,良构领域中的同一个概念应用在各个具 体实例中,其内涵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例如:工程学运用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这些原理在理论上、在书 面应用上是有规律的。但是,这些结构良性的概念在从物理学应 用到“凌乱的”真实世界时则 是另外一回事。每一项具体工程的特 征 ,如地形特征、气候、能够

3、获 得的材料、成本等都非常复杂, 不同的项目之间差别也很大。以致都很难将它们按照单一的原则 归类 ,任何一类案例(如建桥)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应用类型不同的 原则。 非良构领域的知识两个特点: 第一,概念的复杂性 第二,实例的不规则性1、认知灵活性理论对知识领域的划分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同时涉及许多 概念,如多种图示、角度和组织原 则等,每个概念都有其自身的复杂 性,而且这些概念存在相互作用。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地位 、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模式各不相 同。2、认知灵活性的含义所谓认知灵活性,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 便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学习者在学习复

4、杂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时,要通过多维表征的方式才 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才能够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此外,通 过多维表征所建构的知识,能够较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斯皮罗等人反复强调建构过程的双向性 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 载所给的信息。 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被提取, 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2、认知灵活性的含义3、学习的分类和阶段乔纳森提出知识获取的三个阶段:初级学习、高级学习、专家知识 学习。初级知识学习高级知识学习专家知识学习良构领域 以概念技能为基础 字面编码非良构领域 以知识为基础 互相联系的知识复杂结

5、构领域 图式化的模式练习、反馈学徒制经 验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方法 学习者无法达到高级知识学习的目标,因为: 使用单一概念作为知识表征的基础 从恰好应用某种知识的前后背景中抽象该知识 使用过分简化的学习材料学习 割裂知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强调记忆 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多维表征 “十字交叉形”学习方法oabcd理论观点一、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等人认为,学习者之所以不能将所 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新的实际情境中,是由于学 校所教的知识都是经过简 化处理了的结构性知 识,而在实际情境中问题的解决需要学习者具 有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而且,学校教学的目标 是让学习者接受、记忆和套用这些结构性的知

6、 识。 例子:教学中教了同学密度的知识,但他们不一定会解释冬天水管破裂,冬天江面水结冰,而鱼不会冻死的现象 理论观点一、认知灵活性理论 对高级知识学习的研究表明:一开始就将复杂的 学科范围简单化会妨碍进一步获得比较复杂的、 正确的理解,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解。随机通达教学运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与结构 不良的学习环境,并由此鼓励学习者自己对知识的积极探索与建构。理论观点一、认知灵活性理论随机通达教学 先相对较早的向学生呈现某一高级知识的复杂 性特征,然后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但是重新 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 对同一内容的知识多次重复学习,以此达到获得 高级知识

7、的目标(即把握复杂性和为迁移而准备) 。 理论观点一、认知灵活性理论随机通达教学法的原则: 教学活动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 教学设计应注意构建由概念与案例交织组成的“十字交叉形”,使用 多个案例理解复杂知识。 教学材料应避免内容过于简单化,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保持知 识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使学习者认识到非良构知识的多样性、多 种关联性以及对情景的依赖性。 教学应基于情景、基于案例、基于问题解决,强调学习者对知识 的建构,而不是对信息的传递与接受。 作为学习材料的教学内容应该是高度联系的知识整体,而不是孤 立的、分割的。理论观点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基于认认知灵活理论论的一种教学模型;

8、在线教学或网络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学习群体多样性的问题 ,学习者来自不同背景和地区,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 基于此,建立一个教学模型。 该模型有助于缩小学习者之间的认知差异,提供情境化的案 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概念的外延,拓展该领 域的知识,更好地 将知识进 行远迁移。该该模型分为为五个阶阶段 第一阶阶段提出要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二阶阶段则提供情景化的范例,主要是为了激发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和加强理解。 第三阶阶段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不同领域,第一 组把新知识运用到工作环境中,第二组把概念应 用到学习环境中。 第四阶阶段是第三阶段的继续,对第三阶段的方案 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第五阶阶

9、段是去除环境下再建构所学知识,即学习 者内化学习的过程。基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认知工具认知灵活性超文本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 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 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 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 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 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 ,允许从当 前阅读 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 所指向的位置。应用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基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认知工具认知灵活性超文本斯皮罗在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意义的超文本进行了重新设 计,设计出来的超文本学习环境被称为认知灵活性超文本。认知灵活性

10、超文本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进行知识序列重新组合的环境 ,以重构符合新情景的知识序列,从而能够更清晰地提示概念的复杂 关系,使其更灵活地适应所处情景。应用一、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超文本特点:(1)包含着一些预定的知识,预定的知识范围不仅要大致描述应如何 对该领 域进行思考的一些标志和起点,并而且要把侧重点放在它们 的灵活性上而不是结构与应用的刻板性上。 (2)提供的是构成知识集群的建材以及围绕该 知识集群进行组织 的探 索环境,这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反复进行建构型思考。 (3)认知弹性超文本还允许学习者超越预定结构,通过选择补 充概念 、命题和案例分析进行用户定制。应用一、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

11、超文本作用认知弹性超文本既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依据背 景的、多维度的、非分割的整体知识,还教会学 生对情境敏感的知识集群进行加工和灵活应用的 技能。这些技能有的是为某些知识领域所特有的 ,有的则普遍有用的。应用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小 结 认知灵活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非良构领域中高级知识的获取以 及该领域所必须的社会性认知加工技能的发展。这是一种旨在削弱对学习者控制,鼓励、提倡学习者积极参与,超越 再现学习,主动进行探索与建构学习的学习理论与方法。二、情境认知理论24理论内容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1989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联合发表的论文情境认

12、知与学习文化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90年代之后,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二、情境认知理论 1情境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 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布朗、柯林斯主张情境 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情境可以协助我们在记忆时,形成具有线索指引 的内在表征。 2真实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事件中。布朗等人将学习活 动的真实性分为物理真实性与认知真实性两类。物理真实性指在实际 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工厂或到银行实习。认知真实性系指专家或 专业人员从事其专业活动的真实

13、过程。理论观点二、情境认知理论3实践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积极从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活 动,而不是听听课,不是听听教师总结他人的经验或发现。学习者应当 关注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 真实理解详细的内容,不是单纯关注学习的成绩。 4探究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必须赋予学习者探究的权利,即获得置身于真实 困境的权利和行使在真实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权利。学习者必须感 到对解决方法负有责任,而不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方法或是提出教师 想要的方法,否则就难以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理论观点二、情境认知理论理论启示1.学习的真实情境,学习任务应真实、结构不良并有一定的复杂性。

14、 知识是情境的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都离不开实际情境。 2.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一方面应注意指引、诱导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另一方面重视学习者在协商讨论中进行个体和 共同体知识的建构,同时允许多元化角色和观点的产生和存在。网络 学习环境,促进阐述和清晰的表达,使隐性知识线性化,支持学习者 开展协作、交流、互动和反思活动。理论启示二、情境认知理论理论启示3.教师作为促进者的指导作用。设计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提 出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并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与建议。 4.真实性评价。三、分布式认知理论 29理论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哈钦斯等人明确提出分布式认知的概念

15、,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通过内部表征(如个体的记忆、头脑中计算)与外部表征(如采用纸质或计算机多媒体呈现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传播和转移产生的,因此各种不同表征系统或表征状态之间的交互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重要特征,这些交互包括对话、非言语交流、信息形式的转换、在内外部表征结合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表征等,内外部表征之间的交互受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影响。三、分布式认知理论 30理论内容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是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环境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事物的一个多分析单元系统。 三、分布式认知理论1.认知在

16、个体内的分布 就知识本身而言,有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客观存在基础,对认知个体 而言, 它内在于人脑之中, 而且, 知识在每个个体头脑中的分布是非 均匀的,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模块理论支持这一说法。模块理论认 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由一些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 成,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地结合,是实现复杂、精细的认知功能的生 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例如,抽象逻辑思维分布于左脑,直觉形象思维 分布于右. 2.认知在个体间分布 认知不仅发生在脑中,而且发生在个体间交流的客观元素中,即在认 知任务完成过程中既有个体的认知,也有多个个体间的交互作用。这 就是认知在个体间分布。理论内容三、分布式认知理论3.认知在媒介中分布 认知在媒介中分布。认知活动可以被看成是主体在媒介间传递表征 状态的一种运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