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音乐之光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18967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夏音乐之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华夏音乐之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夏音乐之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夏音乐之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科目音乐 鉴赏年级高一班级K192-K196时间2012 年 月 日课题 华夏音乐之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 作品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2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 、 “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 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并能初步了解一些古代的乐器。 3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

2、与贡献。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一、组织教学二、复习: 提问:1、中国古代乐器是按什么分类的?请说出它的名称。2、能不能举例说出每一类中的代表乐器?三、新课教学:欣赏古琴曲流水 1、介绍古琴(看录象) (1)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 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优良的古琴背面常有书法和印章,其内 容一般包括琴名、诗文和制造者的姓名及年代,最能体现古琴的文墨之美。有西方音乐人评价: 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 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2)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密切联系

3、从三千年前的西周晚期开始,弹奏古琴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时尚,琴与文人共呼吸、同 命运,同生存、共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与接受教育的常备工 具。古代不少有成就的文人都是弹琴高手,如:春秋时的孔子、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刘向、 马融、蔡邕、蔡琰,魏晋时“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等。古琴成了文人雅士生活中的亲密 半侣。2、描写古琴的诗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 风”礼记“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唐诗、“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古语3、欣赏古琴曲流水 (1)“知音”的故事 请同学朗诵:“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

4、山。伯牙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 终身不复鼓也。” 并说说“知音”的故事(伯牙善于弹琴,钟子琴善于理解鉴赏音乐。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 子琴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 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都没有弹琴了。) (2)作品介绍: 乐曲充分发挥了古琴滚、拂、绰、注的手法,使流水形象更为鲜明,所以有“七十二拂流水”之称。 此谱分九段一尾声,实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通过深

5、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 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1977 年 8 月 22 日发射到太空的美国“航天号”宇宙飞 船所携带的喷金唱片,录入了流水。渴望与外星球人对接上。 (3)欣赏古琴演奏大师李祥庭演奏的流水并思考:此曲描绘了怎样的音乐形象?从曲中你感受 到了什么? (流水以生动的音乐形象,描写壮丽山川,造成呼应效果,在人们耳际泛起滔滔江海的余响, 令人欣然回味,抒发了宽广的胸怀和坚定不移的志向。) 4、欣赏酒狂 古琴曲。晋代阮籍所作。阮籍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 深刻。时代背景:在晋代司马氏集团统治下,当时士大夫为免遭杀戮,便隐居山林,弹琴吟诗,借酒佯狂,以 洁身自保,并示不满,它反映的正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状态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乐器、歌与舞,通过学习、欣赏,我们对华夏文明古国的灿烂音 乐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同时,相信大家心里的收获一定不小,课后请同学们思考 这样两个问题:你认为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在音乐方面对人类文明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怎样继承 和发扬它?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教 学 反 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