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7018747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1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张跃茹 刘亚楠 赵子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策分析 姓名:姓名: 张跃茹张跃茹 刘亚楠刘亚楠 赵子均赵子均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谢合亮谢合亮 摘摘 要要: 经济的波动以及市场的缺陷致使在经济出现问题时市场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使用不能够达到最优,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通常实行财政和货币两种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二者调控的目标、手段与功能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局限性。 关键词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组合模式 引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慢慢走向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 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

2、越密切, 开始越来越多的借鉴西方的经济思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且市场的自我调节有滞后性,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最优配置, 国家频繁的使用两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由于二者调控的目标、 手段与功能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二者的合理配合,对国家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有积极地作用,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 经验不足, 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了解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借鉴参考西方经济政策的使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一)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含义

3、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 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 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财政政策的作用 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做出控制。 3、财政政策工具(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的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

4、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动调节经济运行机制。 。 (2)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4、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的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G(政府支出)AD(总需求)Y(国民收入)L(货币需求)i(利率)I(投资)AD(总需求)。 (二)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 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 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

5、(最低储备金)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2、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 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 3 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3、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 (1)一般性政策工具

6、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 2)再贴现政策,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 (包括中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 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 ,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 3)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2)选择性和补充性工具 是

7、指有选择的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 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3)间接信用指导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货币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的过程, 它表明货币政策由三大要素组成: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其作用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MD(货币供应量)MDMS(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i(利率)I(投资)AD(总需求)Y(国民收入)。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1)两者发挥作用侧重点方面不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社会

8、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而货币政策相反。 (2)两者在政策时效和强度方面不同,财政政策以快速,强力为特征,通过国债,贴息,税收政策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使用。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3)两者在政策功能方面不同, 财政政策侧重于公平分配原则,而货币政策则侧重于效率优先原则。 因此,从两者的区别要求可看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紧密地协调配合,相互扬长避短,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

9、需结构的调节和合理化布局,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配合基础: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不时出现膨胀缺口性或紧缩性缺口, 只有采取权衡性政策,才能使之接近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 提高再贴现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来抑制投资,降低总需求,从而消除膨胀缺口;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有协调配合,才能扩大和强化这种它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2)双方政策调控最终目标一致。实现物

10、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双方政策手段具有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互动性。例如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剌激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可能产生紧缩效应, 这些紧缩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增发国债和扩大支出会减少公共储蓄, 而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 由此造成的货币需求压力会迫使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 。 (4)两大政策同是资金分配的渠道,都与货币流通密切联系。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状况的历史回顾 (一)1992 年明确提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 1、1992 年到 1993 年上半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松配合阶段。 我国是在 1992 年明确提进

11、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1992 年货币投放 115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 4%,成为继 1988 年之后的又一个高速增长的年份。1993 年上半年,货币投放超常增长,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多投放 282 亿元; 2、1993 年下半年到 1996 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行适度从紧的配合。 针对前一时期金融秩序混乱, 财政信用关系不顺, 财政收入增长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局面,中央抓住有利时机,于 1993 年 6 月下旬适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经过 3 年的宏观调控,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实践证明,这次调控是正确和成功的。 3、19972002 年积极

12、的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阶段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国内商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物质产品相对过剩,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 4、2003-2008 年上半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紧配合阶段 前一阶段的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 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8 年以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实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 6、从 2010 年开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变。 (二)中国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2010 年 12 月 10 至 12 日,中

13、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11 年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 2011 年央行 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其中还包括了两次加息,详见表 1 表 1 2011 年央行货币政策 2011 年 6 月 14 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 年 5 月 18 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 年 4 月 21 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 年 4 月 6 日起 央行加息 25 个基点 2011 年 3 月 25 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 年 2 月 24 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 年 2

14、月 9 日起 央行加息 25 个基点 2011 年 1 月 20 日起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 、财政政策 1)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 2012 年 1 月 1 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2)房地产调控及房产税 2011 年 1 月 28 日起,上海市重庆市试点向个人房产征收房产税。 3 月 16日,发展改革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 ,规定从 5 月 1 日起施行。在4 月 20 日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 180 亿元,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

15、补助。 3)个人所得税 2011 年 4 月 20 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免征额由每月 2000 元上调至每月 3000 元。同年 6 月 30 日,第六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起征点为 3500 元。 4)政府采购 2011 年 7 月 1 日始,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单位批量集中采购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央单位采购的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原则上全部纳入2011 年批量集中采购试点范围,各主管部门要组织好批量采购计划汇总报送工作,集中采购机构要做好批量集中采购的招标等工作。 5)车船税 2011 年 2 月 25 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 三、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中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问题 (1)政策工具运用的不合理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存在政策工具运用不合理的情况。 1)对于财政政策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应该是政府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投资性支出的比重偏高,财政政策生产性过强。 2)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的过度使用可能是一个主要问题。2011 年 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国外实践看,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己经大大降低,运用的次数也相对较少。 (2)金融稳定风险不断加强金融稳定作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以及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由于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等是货币政策传导和调控的重要目标,金融稳定风险的不断增大,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从财政政策来说, 由于土地财政现象的存在, 财政政策与房地产关系十分密切,金融稳定风险的不断加大,导致了财政政策调控的难度被多倍放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