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98769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7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纵横比较分析 沙景华,相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E-mail: 摘摘 要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重要的意义, 自 1999 年实施以来, 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文从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贸易五个方面纵 向分析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并横向对西部地区与东部、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进行比较 分析,找出了西部进一步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西部经济发展

2、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 1.引言引言 西部地区面积大,包括了中国三分之一的行政省区市,面积 68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5%;人口少,2006 年西部人口 3.6 亿多,占全国的 28.0%。西部土地资源丰富,草原辽阔, 畜牧业发展有很大空间, 水电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大。 我国的大部分能源贮藏在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基地,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西部发展提高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是有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组成,这符合西部地区基本实情,西部应根据其结构转变理论

3、利用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加速经济的发展1。由于西部的地理位置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水平,为了改善西部地区落后现状,1999 年,国家明确提出了加快西部开发的总原则,2004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对西部大开发提出了新的政策建议和支持,鼓励西部的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2,解决我国区域二元结构问题。 2.西部地区纵向经济发展分析西部地区纵向经济发展分析 西部地区纵向经济分析主要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以及对外进出口贸易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3。 2.1 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

4、总值持续快速增长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延续了强劲势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并且各省区市经济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7 年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率在 14%以上。按照同一口径,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http:/ -2- 图 2-1 1998-2007 西部地区与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1998-2007 图 2-1 显示出了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自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变化。从绝对值上来分析,199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 11600 亿元,2007 年增长为 47454 亿元,增长了三倍。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得到很大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2007

5、年 1-6 月份,西部地区 GDP 同比增长 14.3%,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最快的时期,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0.1 个百分点。20002006 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 年的 1.66 万亿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3.93 万亿元,年均增长 11.1%,与同期全国同口径的增速差由 1999 年的 1.5 个百分点缩小到 0.5 个百分点,差距明显缩小。 1998 年西部地区生产总之占全国的比例为 14.8%,2007 年上升为 19.2%。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加大,进一步说明了西部大开发给西部经济带来的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人均收入水

6、平得到有效提高 人均收入水平可分析西部的居民生活状况。1998 年西部大开发之前,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仅为 4064 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62%,沿海地区的 43%,中部地区的 78%。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2006 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 9728 元,同期,东部地区为 14967 元,全国为 11759 元;同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2588 元,东部为 5188 元,全国为 3587 元。东西部地区之间在人均收入增长上的相对差距有缩小的趋势。由此可见,尽管 2006 年西部人均收入与 1998 年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

7、依然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1998 年东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差 1885 元,到 2006 年扩大到 5229 元。将两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变化情况进行对比,显示出绝对差距扩大的情况仍然比较明显。 2.3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针对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的情况, 国家重点加大了对西部地区重点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 带动了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http:/ -3- 图 2-2 西部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较(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2002-2007 全社会与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自

8、2001-2006 年的数据显示 (见图 2-2),2006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09998 亿元,较 2001 年增长了两倍,并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同年,西部固定资产投资为 21996 亿元,较 2001 年投资额增加了两倍,增长速度与国家总体水平基本持平。 同时,可以通过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图 2-3)分析其变化。2001 年,西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国的比重为 19.8%,至 2006 年,这个比重曲折上升为 20.35%,这可以体现出我国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 增加了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图 2-3 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比重(%

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2002-2007 2.4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00 年以后,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2003 年财政收入突破 2 万亿元,达到 2.17 万亿元;2005 年突破 3 万亿元,达到 3.16 万亿元;2006年全年财政收入为 3.8 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从 1 万亿元到 2 万亿元用了 5 年时间;从 2 万亿元到 3 万亿元仅用了 2 年时间。 这表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财政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西部地方财政收入 2006 年累计完成 3059 亿元, 绝大多数的省区市财政收入年增长率在20%以

10、上,整个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超过 2005 年 21%的水平。增长最快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达到 39.4%,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http:/ -4- 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西部地区财政收入自 2002 年1430 亿元到 2006 年增长为 3059 亿元 (见图 2-4) , 在全国的比重一直保持 16%左右的比例,同年,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在全国比重大于 50%,西部地区财政收入远远低于东部。 图 2-4 全国与西部地区财政收入额比较(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2003-2007 2.5 对外进出口贸易增速较慢对外进出口贸易增速较慢 2001-20

11、06 年,西部地区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较慢,2006 年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完成 576.67 亿美元(见图 2-5)。相比较 2005-2006 国家对外贸易 23.8%的增长率,西部地区同期增长率仅为 10.53%,增长率低于 2005 年,也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个别省区市的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如甘肃、新疆同比分别增长 49.36%和 40.9%,增长速度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2001 年至 2006 年,西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并没有很大提升,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在全国的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占到全国的 3%左右,可见,西部地区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贡献较小,发展比较缓慢,进一步反映出

12、西部产业发展的规模过小,竞争力不强,区位优势未完全发挥的现状。 图 2-5 全国与西部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2002-2007 以上纵向分析了西部地区自 2000 年至今的经济状况,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计划实施以来,西部的经济总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同国家平均相比较,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较为缓慢,对国家的影响较小,同国家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http:/ -5- 3.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在纵向分析的基础上,再从横向分析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3

13、.1 地区生产总值差异地区生产总值差异 2006 年东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8593 亿元,占全国比重为 55.66%;中部为 43217亿元,占全国比重 27.23%;西部则为 39527 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 17.11%,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稍落后于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对全国生活产总值具有领衔作用(见表 3-1)。 2006 年西部地区人均 GDP 为 10959 元,国家人均 GDP 为 10684 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人均 GDP 为 27567 元,是西部的两倍多,处在全国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天津,其人均 GDP 分别是

14、全国平均水平的 3.9 倍、2.5 倍和 2.2 倍。并且,全国 3412 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就占 48.2,特别是极端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在西部,西部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见表 3-1)。 表 3-1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东部 128593.05 27567.27 55.66 中部 43217.98 12268.58 18.70 西部 39527.14 10959.49 17.11 全国 210871.0 1068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07 3.2 产业结构差距产业结构差距 从三次

15、产业结构上看,2006 年西部产业结构较为落后。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6:45:39,三次产业比重为“二三一”的排序,处于工业化初期(见表 3-2)。同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人均 GNP600-1000 美元)相比较4,西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 16%,略低于标准产业结构比重,分别高出东部和中部 10%和 1%,西部的传统产业比重偏大,粗放型经济仍是主要形式,使得经济附加值率低。 表 3-2 东部、中部与西部 2006 年产业结构比较 三次产业比重 东部 7:52:41 中部 15:48:37 西部 16:45:39 全国 12:49:39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 21.8-18.6:29.0-3

16、1.4:37.4-40.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07 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 14%,分别比东部和中部低 7%和 3%。这说明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较东中部地区比较落后,这也与其地理为主处于内陆,地势多为高原相关,工业水平落后于东部和西部。 http:/ -6- 第三产业方面, 西部地区发展处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比值之间, 落后于东部地区 2%,同时也高于中部 2%。这说明,在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通过旅游业等产业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2006年,国家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人员比重为42.6:25.2:32.2,较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很大不同( 其比重为 34.8-28.6:27.6-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