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承接模式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981625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8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承接模式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产业承接模式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产业承接模式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承接模式及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1 3商场现代化2 0 0 5 年1 1 月(中)总第4 4 9 期现在,正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时机。为了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欠发达地区理应在现在产业承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而,笔者在梳理现有几种较为典型的产业承接模式的基础上,就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作一定探讨。一、现有产业承接模式关于产业承接的模式, 我们可以从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践中去寻找。 从产业转移现象在2 0 世纪中叶出现以来, 形成的比较典型的产业承接模式主要有东业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州模式。1

2、. 东亚模式关于 “东亚模式” , 理论界并无权威界定。 本文选取其作为产业承接的典型,是因为2 0 世纪6 0 年代到8 0 年代中期东亚地区的产业承接以雁形模式为基本特征:后进地区接受先进地区的技术出口和直接投资 (产业转移及承接的开始) , 后进地区开始大规模生产, 逐步取代进口品,并进而开始出口,并将该产品返销到先进地区;等到后进地区的生产成本开始上升,出口竞争力开始下降,后进地区的生产企业就开始将生产移往生产水平更低的更后进地区中去, 从而结束了这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如最早亚洲“四小龙”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承接日本纺织业的转移,再而是东盟各国承接“四小龙”纺织业的

3、转移,还有其它如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汽车、电子工业等的转移秩序也和纺织业一样。“东亚模式” 有力地推动了东亚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 。1 9 6 5 1 9 9 0 年间,东亚地区G N P 年均递增5 % ,远高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年均4 . 3 % 、发达国家年均3 % 的增长速度。2 . 珠三角模式改革开放之初, 恰逢香港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国际压力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因而,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的珠三角,凭借其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 主动迎接香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大量的香港制造业厂商裹挟着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乃至世界市场“联络图”蜂拥而

4、至,以“三来一补” (即来料加工、 来件装配、 来样生产及补偿贸易) 企业、 三资企业为载体, 形成了一种“前店后厂”充满活力的新模式参与国际竞争。香港有全球跨国公司设立的总部或者具有部分总部功能的办事处、 事务所一类的机构3 0 0 0 多家, 承接来自全球的制造业定单, 然后与香港发达的资本结合,安排在深圳、顺德、东莞等地区进行加工制造。而这些区域产业的聚集,进一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完善了产业链,降低了配套成本,使得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通过承接香港制造业的转移, 珠三角地区一跃成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3 . 苏州模式苏州模式是在“苏

5、南模式”进入尾期后形成的以外向型为特点的一种发展模式, 苏州充分利用国际I T 产业转移的良机, 以上海为依托,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以构筑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新区、吴江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四大开发区为载体,围绕跨国公司,大量I T 制造企业共生共长而形成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了配套的产业链。 政府和跨国公司在苏州I T 制造业集聚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苏州模式是典型的引进发展型,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通过承接国际I T 产业的转移,苏州经济以其迅猛的速度发展。从1 9 9 0 年至1 9 9 9 年,苏州市的经济年增长速度

6、高达2 3 . 5 7 % ,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 甚至达到或超过亚洲四小龙在高速发展期的增长速度。公开资料显示,2 0 0 4 年苏州G D P 达到3 4 5 0 亿元,悄然超过深圳;引资额高居各大中城市之首;工业总产值9 5 6 0亿元,占江苏省工业总量的 3 0 % 仅次于上海。二、现有产业承接模式的比较分析通过对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州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共性的东西:一是政府为产业承接均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如东亚模式中,作为转移国的日本积极推动,作为转入国的亚洲“四小龙”积极策应;珠三角模式中,珠三角更是得益于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苏州模式中, “小政

7、”模式之下,是一个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二是承接产业的梯度性特征十分明显,如东亚模式中,先进地区所转移的产业都是在国内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珠三角模式中, “三来一补”的“前店后厂”格局形成的也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苏州模式中, 苏州所承接的I T 制造业也属先进国家或地区相关成熟产业的转移。三是人文环境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东亚模式中,转移国或地区和承接国或地区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珠三角模式中,港粤之间也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缘地缘优势;苏州模式中,同样得益于苏州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优势。同时,由于三种模式所处的时代不一,因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产业承接模式发展的趋势:一是产业转移地区

8、对产业承接地区的制度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东亚模式中,承接国或地区主要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合理选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来推动产业承 摘 要 东亚模式、 珠三角模式、 苏州模式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几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产业承接模式。 欠发达地区只有抓住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 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 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承接 模式 欠发达地区 对策邓亦林 钟建华 汪 淼产业承接模式及 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区 域 经 济3 1 4商场现代化2 0 0 5 年1 1 月(中)总第4 4 9 期接;珠三角模式中,除了改

9、革开放的试点优惠政策之外,还有政府分权、通过政策调整以灵活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体制改革作用;苏州模式中, 起基础作用的是一个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的 “小政府”模式。二是产业转移的方式更为复杂,由单一或多个生产要素的重组、单一或多个产业的转移,演变为全要素优化组合、多层次产业转移, 从最初东亚模式的垂直分工演化为现在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综合;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各地区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经济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 产业承接正是顺应了区域分工的必然要求。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东亚模式所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且反映出当时东亚承接国或地区对美日等发达国家依赖性大;珠三角模式过于依赖政策的

10、作用,企业根植性不强,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苏州模式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客观上排挤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而,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三、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对策思考产业转移是转移产业在转出区和承接区之间动态博弈的过程,也是一个环境竞争、产业竞争、政策竞争、市场竞争及生产要素竞争的过程。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承接不能照搬照抄哪一种模式,而是应该在充分学习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产业承接模式。1 . 营造优良的承接环境,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政策利用空间的缩小,市场壁垒的打破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决定企业成本的一方面是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交易成本

11、。欠发达地区目前往往具备了企业发展所需的生产成本的优势, 但如果投资环境不好,将使企业的交易成本过高,造成企业成本的整体上升。因而,欠发达地区要注重加强产业承接的环境建设,建设稳固前瞻的基础设施, 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创建诚信进取的人文环境, 建立成熟稳健的制度环境,塑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环境是促进开放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谁能营造企业发展的优良环境,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产业承接模式的演变也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2 . 顺应产业转移趋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地区选择的过程。与各地强烈的发展意识相比较,所转移的产业真有点“僧多粥少” 。因而,

12、欠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进行准确定位, 甘当配角, 不盲目攀比,不好高骛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合作之中,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要通过区域合作,化解阻碍产业转移的政策壁垒,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西部大开发、C E P A 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战略都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可能转移的产业,既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产业升级需要转移产业、 配套服务业, 也有某些产业相对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只有通过参与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介宣传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吸纳转移产业。3 . 立足产业结构调

13、整,建构特色产业体系建构区域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 对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性。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承接,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产业的发展,以建构富于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构建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配套的合理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打造“块状经济” 。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来看, 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已成为产业转移的新亮点。在世界5 0 0 强中, 已有4 0 0 多家进入中国大陆;国内大企业也在扩张的过程中不断进

14、行产业转移。 以引进大企业为突破口,并积极承接配套的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服务企业,将有助于产业的快速调整。4 .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中, 肯定会有一部分当地环境立法限制发展的产业迁出。向欠发达地区转嫁环境危机,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而且恶化人居环境, 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也科学发展观是相违背的, 不利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为了兼顾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欠发达地区在产业承接过程中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制定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发展绿色制造业,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加大环境保护与

15、生态建设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承接成为科学的承接和有效的承接,而不是盲目追求发展速度,饥不择食,见商就招,以环境去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5 . 培育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产业承接的主动性企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 企业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吸收能力,对于吸纳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具有决定性作用。 而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成为必然选择。为此,欠发达地区要下大力气培育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扶持高技术产业, 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同时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 高校合作, 开展 “产学研” 结合, 实现优势互

16、补, 增强产业承接的主动性。6 . 提升园区集聚能力,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承接的重要平台。 但目前也存在不少无序竞争、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而且不易形成产业集聚。 因而,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 划分园区功能, 明确园区主导产业, 制定外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做到一园一特色, 使每个工业园区都有自己的规模、功能定位,以协调各工业园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形成错落有致的产业配套簇群,使这些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成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实验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参考文献: 1 翁东玲:“东亚模式” 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J . 亚 太经济,2 0 0 0 , ( 3 ) 2 易培强: 关于 “东亚模式” 的思考 J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1 9 9 8 , ( 4 ) 3 邢华 姜琴: 苏州I T 制造业集聚情况调查 J . 经济理论与 经济管理,2 0 0 3 , ( 6 ) 4 李锋: 国内外关于产业区域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