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843370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隐逸历史久远、 内涵丰富,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 对士人的人格理想、 价值追求、 处世哲学及审美文化心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政统与道统在不同时代的矛盾斗争决定了隐逸的形式和内涵也随之改变, 经历了从小隐( 隐于山林) 到大隐( 隐于朝市) 再到中隐( 隐于地方官) 的嬗变, 隐逸观念的嬗变不仅是隐逸形迹和地域的转换,更是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在士人行为心理的投射,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因而, 对隐逸观念的历时性考察及其演变背后文化意蕴的剖析尤显必要。一小隐是为坚守士人独立的人格和文化理想而隐 于山林薮泽。作为隐逸之本位, 小隐出现时间最早, 流传也最为久远, 传说在三皇

2、五帝时就出现了巢父、许由这样的避俗之士, 周易 对隐者人格操守、 人生态度的阐发构成隐逸思想的最早蓝本。 周易 系辞上 说:“ 君子之道, 或出或处, 或默或语。 ” 蛊 上九又说:“ 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 孔颖达释曰:“ 最处事上, 不复以世事为心, 不系累于职位, 故不承事王侯,但自尊高, 慕尚其清虚之事, 故云高尚其事。” 1 先秦隐逸风潮兴起, 儒、 道两家的思想义理奠定了中国传统隐逸的理论基石。 春秋战国, 士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仕与隐从此成为困扰士人价值选择的两难抉择。 当时礼崩乐坏, 王纲解纽, 诸侯争霸, 得士则强, 失士则亡。 士无定主, 礼遇则留, 不合则去。 因此君主延

3、揽人才, 礼贤下士, 张扬了士人自觉担承社会责任的从政意识和以德抗势的主体意识。但也有些 士人有感于现实的黑暗和社会的纷争毅然走向山林, 出现了很多天子不得臣、 诸侯不得友的隐士。先秦时期蔚然成风的隐逸潮引发人们对隐逸的深刻思 考。 儒、 道两家对此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 儒家主张 士人学而优则仕, 强调士人“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 隐居以求其志, 行义以达其道” 2 ( P 8 2 、 6 8 、 1 7 7 )。士人在政治清明时汲汲用世收稿日期: 2 0 0 6 - 0 6 - 2 5基金项目: 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项目编号: X

4、 0 5 3 9 ) 。作者简介: 李红霞( 1 9 7 3 ) , 女, 浙江江山人, 深圳大学副教授, 博士, 从事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第 2 3 卷 第 5 期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V o l . 2 3N o . 52 0 0 6 年 9 月J o u r n a lo fS h e n z h e n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g r e a t r e c l u s i o n ; r e c l u s i o ni nt h ei m p e r i a l c o u r t ; m i d d l er e c l u s i o n ; e v o l u t i o n ;i m p l i c a t i o n1 1 6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6 年 第 2 3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