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规_泛_传_真_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826941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要规_泛_传_真_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教学要规_泛_传_真_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要规_泛_传_真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要规_泛_传_真_(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 文 学 刊2010.6李润壮(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语文教研组,广东 江门 529000 )作者简介李润壮, 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语文教研组教师。语文教学要规 “泛” 传 “真”新课程改革持续好几个年头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学思想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人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众多术语为新课堂罩上了一圈多彩的光环。我们不能否认,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 “自主” 学习, 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学生的学习能力似乎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细品之, 却总感觉这种语文课堂 “新” 得令人担忧, 总有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我

2、们这里所说的 “泛” 语文就是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 它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内涵了,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一、 传统语文教学的缺失应得到重视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力倡导语文教学“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 这是十分正确、 十分必要的。 传统语文教学的缺失应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1. “矮化” 了语文的地位和作用。不少语文教师只是把语文当成考学的 “主科” ,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 注重烦琐的分析、 总结、 归纳, 往往忽视了 “能力目标” 和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等目标要求, 严重忽视语文实践和语文情感, 没能处理好语文教学政治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的关

3、系。有的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了搞意识形态的工具, 强加给语文教学许多本不该有的政治功能。 个别教师上语文课, 满嘴政治术语, 无限度挖掘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 穿凿附会, 乱贴标签, 把好端端的语文课上成了不伦不类的政治课。2.传统语文教学陷入了程式化教学。很多语文教师每讲一篇课文, 总是无休止的重复 “时代背景” 、“段落大意” 、“主题思想” 、“写作特点” 这几个环节, 进行繁琐的字、 词、 语、 句的分析。一篇漂亮的文章, 就像一个完美的图画, 我们应当从外表上、 内涵上和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图画。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偏偏把 “图画”“大卸八块” , 不但不让人觉得美, 反而吓跑人。3.架空了语文学

4、科的 “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主要不是指课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人的语文性” 、“语言的获得” 、“言说的欲望”就是语文课的人文性之所在。个别教师却把这二者混淆了, 把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认识和把握上,这种把语文本身悬置、 架空以使之空洞化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课程的破坏, 是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课程独立价值的掏空。二、“真” 语文教学拒绝自我放逐新课程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 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出现的新的歧路, 是语文教学的一些历史积弊在新的条件下的恶性发展。它的实质

5、, 是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1. “泛语文” 。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 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 它不是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身、 整个社会实践来取消语文、 代替语文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而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语文, 体会语文的真谛。 现在的语文教学, 这一主张却常被歪曲、 被滥用, 走向了 “泛语文” 。 “泛语文” 的实质, 就是把新课标中关于打破学科本位、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联系等论述, 理解为关于语文本体的论述, 认为语文学科以外的东西、 学生的生活实际、 整个社

6、会实践就是语文。 这是对语文的极大误解, 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荒谬的。2. “反文本” 。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一种 “反文本” 倾向, 表现在对文本的确定性的否定上或对文本结构的完整性的瓦解上。在语文教学中, 有的学生批评 愚公移山 的愚公没有环保意识、 没有经济头脑, 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批判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 有的学生认为 背影 的父亲是个土里土气的人, 爬铁轨是“违背交通规则” , 教师不加以引导, 却大加赞赏, 认为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 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对文本的误解。文本变成一个引子, 它不再是阅读的对象, 而只是引发随想的一些 “由头” 。 有的教师上 孔乙己 , 称丁

7、举人打人犯法, 组织学生替孔乙己告状, 让孔乙己 “在新时代翻身做主得解放” ,“扬一回眉吐一回气” , 其实 “孔乙己告状” 的教学设计与 孔乙己 的整体立意也没有任何关系。 文本被 “破碎” 成一堆 “素材” ,然后教师学生从这一堆素材中拾起某一碎片, 镶进另一个与原文没有任何本质关联的结构中。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对新课标“创造性阅读” 精神实质的歪曲。3. “无度” 拓展。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 个别教师教课文春 , 先听音乐, 再看画面, 后朗读, 最后讨论, 教学似乎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接下来就是拓展了。教师说: 其实, 描写美好春天的不只是朱自清先生, 还有巴金、 鲁迅, 中国、 外国

8、, 古诗、 散文小说; 还有电影, 电视, 流行歌曲, 舞蹈; 还有春天的民间习教材教法158语文学刊语 文 学 刊2010.6俗, 然后带领同学们再看图片、 听音乐、 朗诵诗歌、 唱 北国之春 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 然后根据这篇课文某方面的内容加以延展, 这是需要客观依据的, 同学们关于春天的那些活动, 与朱自清在 春 中描写的春天当然是有关系的, 但教师这样的做法, 不免有些脱离了文本而过于空泛, 所以, 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 这正是语文本身。4. “伪” 讨论。讨论不管是作为一种思考方式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都是有自己要求的。如果没有按照讨论本身固有的要求来讨论, 那是无效讨论。现

9、在语文课堂里的所谓讨论存在“七不” 、“两假” 、“一无” 等弊病。“七不” 是: 不给时间 (不给时间思考) 、 不给材料 (空想) 、 不给背景 (没有任何依据) 、 不给方法(瞎猜) 、 不交锋 (各说自己话) 、 不辩驳 (只要说出来都对) 、 不分析 (只有表态不问为什么) ;“两假” 是: 假答案 (问的是 A 答的是 B) 、 假统一 (不管什么答案都评为好) ;“一无” 是: 无结果 (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 。这样的讨论是徒具 “讨论” 的形式而毫无 “讨论” 的意义, 无疑而问, 无难可疑, 所谓 “讨论” 肯定是无效的, 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三、 依规律开展 “真” 语文

10、学习语文素养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课前设定越多, 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 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 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的广阔发展时空。1.倡自主。 “勘破三春” 、“融汇九流” 就是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教师的 “教” 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求理解, 才能逐渐达到 “自会读书,自能作文” 的境界。 如通过阅读 孔乙己 , 学生就会体会到孔乙

11、虽然干些偷偷摸摸的勾当, 但是品行比别人都好, 从不拖欠酒钱; 他看不起劳动者, 以读书人为傲, 但对孩子们却很热情, 教“我” 识字、 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表现出质朴、 天真的本性。进而与 范进中举 比较阅读, 一个是科举失败, 一个是成功; 一方面悲惨消失, 另一方面从此飞黄腾达, 但两人却都又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其中的体会, 只有让学生自主阅读, 才能深入地领会。2.重感悟。 怎样才能做到对语文学习 “心有灵犀” 呢? 首先,要广见博闻、 反复尝试、 积累范式, 因为灵感是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 其次, 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 力求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 决不压抑、 束缚自己

12、灵感的飞翔; 再次, 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沉浸其中, 体验品味, 不急于求成; 最后, 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 相信自己通过积累、 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3.细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 强调:慎思、 审问、 明辨, 就是要谨慎的思考, 审慎的发问, 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 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先要多思: 不论哪个学习环节、 何种学习任务, 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 次求深思: 决不浅尝辄止, 而要多方追问, 务求水落石出, 直至原形毕露; 后求善思: 不钻牛角尖, 而是随时以多元认知策略进行反思, 理性分析, 不断提升

13、自己的思维品质, 建立起融通、 灵慧、 深刻、 严密的思维个性。4.求精熟。启而发, 点而悟。语文学习欲求 “精熟” , 贵在得名师 “点拨” , 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 “点拨” 的道理。 点拨之妙, 首在得 “人” :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心态、 不同的性格, 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 点拨之妙, 次在得 “时” : 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 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 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 决不放过点拨良机; 点拨之妙,还在得 “度” : 引而不发, 导而不灌, 拨而不代, 只要学生有所感悟, 明确了方向, 就不再浪费时间, 达到真正去自主学习的目的。5

14、. “真” 外延。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 语文学习的最终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 谋发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生活是丰富多彩、 千变万化的, 语文是社会的缩影, 语文是社会的反映, 语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体现时代特点, 教材必须和社会对接, 和生活对接,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是百科之母, 是人生的文化母乳, 是生活、 学习、 工作的基础。 语文不是一个知识存在, 语文当然不能不学知识, 但我们不能把 “真” 语文当作一个纯粹的知识系统来学习, 语文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素养, 是一种精神发展方式,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打下 “精神的底子” 。 语文素养不是由语文知识亘接转化过来的, 也不是简单的 “操作” 训练出来的, 而是通过对语文的感受、 积累、 体验、 涵咏等途径达成的。在教学实践中, 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打下了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EB/OL.2010-3-1.2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路学志.返璞归真真语文, 文化育人人自新EB/OL.2010-2-21.1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