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675081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江西婺源三叶木通微量元素的测定【摘要】 目的 探讨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Thumb.) Koid野生与栽培药材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含量。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结果检测出野生与栽培三叶木通中Ca,Mg,K,Na,Fe,Cu,Zn,Mn 等 8 种元素含量,含量最高的是 Ca,最低的是 Zn,药材中 Ca 的含量是土壤中的 4.7 倍和栽培的 5.0 倍。结论 野生与栽培三叶木通中均含有 8 种元素,且三叶木通具有明显富集 Ca 的能力。 【关键词】 三叶木通; 微量元素;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ns

2、titut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the wide and cultivated Akebia trifoliate.MethodsThe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ResultsIn the wide type, the contents of Ca,Mg,K,Na,Fe,Cu,Zn, and Mn were 1.63,0.137,0.320,0.003,0.019,0.001,0.0005 g/kg and 0.0

3、13 g/kg respectively; in the cultivated one,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were 1.61,0.152,0.676,0.006,0.021,0.001,0.0006,0.017 g/kg respectively. Ca concentration was the highest, and Zn 2concentration was the lowest. The Ca concentration in the herb was respectively 4.7 times and 5.0 times as that in

4、 the soil.ConclusionThere has eight trace elements in both of the wide and cultivated Akebia trifoliate, and Akebia trifoliate is obviously able to accumulate Ca.Key wordsAkebia trifoliate; Trace elements;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e(Thunb.)Koidz 系木通科藤本植物,其茎藤入药,为中药木通,具

5、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功效,临床用于胸中烦热,喉弊咽痛,尿赤五淋,水肿,周身挛痛,经闭乳少等症1 ,疗效显著,是临床常用中药材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对其研究较少,但自关木通事件之后,国内对其研究日益重视,但对于其茎藤中的微量元素以及与其生存的土壤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基于此,作者对江西婺源三叶木通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这对三叶木通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1 器材与方法1.1 材料3三叶木通野生药材,批号 2006061201,20060612 采自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白石村乌坑基地旁边一南北走向的山沟,为多年生野生三叶木通,割取茎藤,切成 20 cm 小段,用苔藓包裹保湿。三叶木通栽培

6、药材,批号 zz06061202,20060612 采自乌坑基地,为人工扦插三年生三叶木通,割取茎藤,切成 20 cm 小段,用苔藓包裹保湿。土壤,批号 t060601,20060612 采自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白石村乌坑基地旁边一南北走向的山沟,为多年生野生三叶木通生长环境土壤,按照土壤取样原则,在三叶木通主茎生长的根系周围采集 5 个点,采样时使用梅花布点法设置采样点位,采集 020 cm 表层土壤,各点土壤采集后相互混合均匀,再用四分法得到所需土壤样品,获得用于测定用的土壤样品。土壤,批号t060602,20060612 采自乌坑基地,同上法采集。1.2 仪器与试剂GGX-9 型火焰原子吸

7、收光谱仪及配套设备,北京海先仪器厂产品。7230G 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产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K,Ca,Na,Mg,Fe ,Zn ,Mn,Cu 标准储存液(母液)4浓度为 1 mg/ml,工作液浓度为 100 g/ml。1.3 方法1.3.1 元素测定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3.2 样品处理方法药材样品:取新鲜药材,洗净,晾干水分,称重,再烘干,然后用马弗炉灰化,称量测灰分含量,最后根据灰分比计算鲜重含量。土壤样品:按照土壤分析技术规范 2 ,DZG93-01,DZG93-11 的有关规定进行。1.3.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回归方程移取各元素的标准储存液(母液) ,用 1% H

8、Cl 定容, 得不同浓度的标准系列液。置原子吸收光谱仪中测定基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得其回归方程及线性相关系数。结果见表 1。表 1 元素回归方程及线性相关系数元素回归方程相关(略)2 结果按照校正曲线的绘制方法,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工作条件下,逐一进行各样品溶液吸光度的测定,同时做空白试验,并在校正曲线5上查出各元素的浓度和加标浓度,每个样品测 5 次,取其平均值。根据测得的吸光度,用回归法计算元素浓度并计算出每千克三叶木通鲜药材及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结果如表 2 所示。由表 2 可见,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各试样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检出Mg, K,Na,Mn, Zn,Cu,Ca,Fe 等 8

9、 种元素及含量。表 2 三叶木通及其生长土壤中 8 种元素测定结果(略)从表 2 数据可知,野生三叶木通和栽培三叶木通检出相同的8 种元素,在所检出的 8 种元素中,Ca 在鲜药材中含量最高1.6110-21.6310-2 g/kg(1.0010-2 g/mg) ,Mg 和 K的含量也较高,分别为 0.13710-20.15210-2g/mg 和0.32010-20.67610-2g/kg(0.1010-2g/kg),Fe 和 Mn 的含量处于中等水平(0.01310-20.02110-2g/kg),Na, Cu,Zn 3 种元素的含量较低(0.01010-2g/kg) 。Ca 的含量占总含量

10、的 76.8%(野生药材) 、64.8% (栽培药材) ,远远高于其它元素。Zn 元素含量最低。8 种元素的总量在野生(2.123510-2g/kg)与栽培(2.483 610-2g/kg)的三叶木通中的含量总量无明显差异。在8 种元素的各自含量中除 K、Na 有显著差异外,其余 6 种元素无显著性差异。栽培三叶木通的 K 元素含量达 0.67610-2g/kg,是野6生三叶木通 0.32010-2g/kg 的 2.1 倍;Na 元素栽培 0.00610-2g/kg 是野生 0.00310-2g/kg 的 2 倍。从所测定的结果来看,Cu 元素野生的与栽培的二者相同,均为 0.00110-2g

11、/kg;而 Ca 元素栽培(1.6110-2g/kg)的比野生(1.6310-2g/kg)的低;其余 6种元素的含量均为栽培的略高于野生的。上述 8 种元素中 Ca 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是药材高于土壤,野生三叶木通中 Ca 元素含量是土壤的 4.7 倍,栽培的为 5 倍,这可能是三叶木通具有富集 Ca 的能力。其余 7 种元素的含量均为鲜药材低于土壤。两种土壤中 8 种元素的含量除 Cu 外,均无显著性差异,人工栽培基地土壤中的 Cu 元素的含量达 0.05110-2g/kg,而野生环境土壤中仅为 0.00810-2g/kg,相差 63.75 倍,这可能与栽培基地中曾使用过 Cu 肥的原因有关。

12、3 结论两个药材样品中均检出了 8 种元素,且野生三叶木通与栽培除 K、Na 元素外,均无显著性差异。两个土壤样品的元素除 Cu 外,均无显著性差异。在 8 种元素中 Ca 元素的含量远高于其它元素,Zn元素含量最低。人工种植的三叶木通及其种植环境在微量元素方面7与野生相当,说明所选种植基地符合三叶木通的生长需要。此外在所检出的 8 种元素中, Fe,Zn ,Cu,Mn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这 4 种元素的含量虽不高,但这些元素对人体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此外 Zn,Mn 有抑癌作用 ,它们参与 GSH-Px,SOD 及过氧化氢酶的合成,在清除人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正常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3 。这为三叶木通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佐证。【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3.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 2版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3王亚丽. 微量元素与中药抗癌J.甘肃中医,1998,11(5):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