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著作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_评_苏轼全集校注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671730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著作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_评_苏轼全集校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轼著作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_评_苏轼全集校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著作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_评_苏轼全集校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著作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_评_苏轼全集校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 1 月河 北 学 刊Jan , 2012第 32 卷第 1 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Vol 32No 1书 评 园 地苏轼著作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评 苏轼全集校注张忠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志烈、 马德富、 周裕锴主编的 苏轼全集校注 ( 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自出版以来社会反响强烈, 颇得学术界好评。这部八百余万字的煌煌巨著, 是集几代学人之功而完成的整理研究苏轼著作的集大成之作, 必将大大促进苏轼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并将对整个古典文学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1976 年底, 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整理出版“ 中国古代大作家集” 的长远规

2、划, 确定出版大作家集十五种。1982 年 3 月, 这项出版计划正式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制定的古籍整理九年规划, 其中 , 苏轼全集校注 规模最大, 比三百四十万字的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超出一倍以上。这部二十余位学者历经二十多年精心编撰的学术巨著, 是这些献身学术的传统继承者的心血结晶、 智慧硕果。在目前物欲横流、 各奔 “ 钱途” 、 学术作伪愈演愈烈的情势下 , 苏轼全集校注 编撰者的孜孜以学术是求的敬业精神真是可钦可敬。苏轼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 文艺奇才, 他诗、 文、 词、 书、 画兼擅, 且著作宏富, 佳作纷呈, 流播人口, 历久不衰。他历经坎坷、 饱受磨难而

3、始终达观的生活态度, 对后世处于精神重压下的知识分子影响甚大。苏轼是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巨人, 他的影响甚至远播域外。仅以朝鲜半岛为例, 早在北宋神宗时期, 苏轼的作品就已流传到高丽, 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致现今韩国学者洪瑀钦甚至说 : “苏轼在韩、 中比较文学史上占有的地位和意义, 可以说比陶渊明、 李白、 杜甫等文人, 更深刻而广大。 ” 而对这样一位文化巨人, 一千多年来, 竟没有一部完整的对其全部作品的校注本或评注本,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建设上的一大缺憾。而 苏轼全集校注 的出版, 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是中国学术界可喜可贺的一件大

4、事。综览二十大册、 八百余万字的 苏轼全集校注 , 笔者认为具有以下五方面特色和优长:一是底本选择适当。乾嘉学者段玉裁说得好 : “校书定是非最难 ” , “ 必先定底本之是非, 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 。故选择底本至关重要。苏轼的作品, 不像杜诗那样, 有多种宋刻本流传至今。宋代没有苏轼全集的刻本; 也没有单独的苏轼文集的全刻本, 今存文集宋刊本均为残本; 苏诗宋刻本, 今存者仅三种, 而只有建安黄善夫家塾本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可谓全本; 苏词亦无宋刻本传世, 有的只是传抄本。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辑录和校点的 苏轼诗集 与 苏轼文集 , 是在查核了各种有关苏诗和苏文的各种版本

5、之后, 特别是继承了清人的校订成果而又有所发展, 进行了新的整理加工, 是他长期潜心研究所作出的明智选择, 所以他选择的底本是比较合理的。而龙榆生的 东坡乐府笺 是最早而又流传颇广的苏词编年笺注本, 特别是该本首先采用了宋人傅幹 注坡词 的传抄残本, 具有较大的校勘价值。而 苏轼全集校注 选用 苏轼诗集 、 苏轼文集 和 东坡乐府笺 为底本,无疑是明智而合理的选择。不仅如此, 它还广泛参考其他版本, 择善而从, 校必有据, 对苏轼全部作品作了通收、 通校、 通注、 通编和通评, 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最新、 最全、 最具权威的苏集定本。二是作品收录最全 。苏轼全集校注 在 苏轼诗集 、 苏轼文集 和

6、 东坡乐府笺 的基础上, 又辑佚辨伪, 补充了一些前人未曾发现的苏轼作品, 剔除或注明了一些误入苏集的作品, 全书共收录苏诗两千七百多首、 苏词三百四十多首、 苏文四千八百多篇, 是迄今为止收录苏轼作品最多最全的苏轼全集。三是全书体例完备。苏轼作品宏富, 品类又多,全集校注又成于多人之手, 故制定和统一全书体例至为重要。本书于诗集、 词集、 文集之前, 都附有“校注凡例” , 对所用底本、 作品系年、 注释、 ( 下转第33 页)152者不避其难” , 是谓“义” ; 临终不忘“冠” , 是谓“礼” 。子路以生命诠释了孔门所倡导的君子之 “勇” , 如此 “好勇” 而不 “ 蔽” 于乱, 殆非

7、学乎? 参 考 文 献 1 朱熹. 四书集注 M .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 2 司马迁. 史记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3 郭子章. 圣门人物志 M .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89.A Interpretation of Courage and Zilu s Courageous Action in AnalectsLI Zhen gang, CHEN Pe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Abstract: The three virtue of gent

8、leman which includes wisdom,humanity and courage is an entiretyThe wisdom means rationality,the humanity belongs to emotional category,and both of them should berealized through the courage However,the courage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urageous action The essenceof gentlemans courage is righteousness,

9、its standard is propriety,and they are united by the humanitywhich is practicing with the aware of shame In a word,courage is a will and its essence is moral ration-alityKey Words: Confucian;Moral Practice;Courage;Zilus Courageous Action 责任编辑、 校对: 何石彬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上

10、接第 251 页) 校勘、 集评等项, 都作了简要说明。每篇作品都含校注、 集评、 附录等项, 注、 校合一, 第一条注相当题解, 交代作年、 背景等。诗、 词、 文集后又各附录集本序跋之类。四是辨伪存真, 颇见功力 。苏轼诗集 、 苏轼文集 是孔凡礼的精心之作, 但因篇帙浩繁, 以一人之力难免有所失误。如苏轼文集 卷二易论 、 书论 、 诗论 、 礼论 、 春秋论 五篇, 经全集编撰者考证, 实乃苏辙之作。其考论甚详 : “今案, 此五文实苏辙所作。见栾城应诏集 卷四进论 。该集卷一至卷五共收 进论 二十五篇, 卷六至卷一共收 进策 二十五篇。这五十篇文章, 乃苏辙于仁宗嘉祐五年( 一六)

11、应制科考试前必须循例预交的五十篇论策, 不可缺少一篇 。宋史选举志二 载制科之试曰 : 凡廷试前一年, 举奏官具所举者策、 论五十首奏上。 若苏辙无此五论, 其论、 策即不足法定之数, 故此五论为苏辙所作甚明。且今传苏辙之 栾城集 、 栾城后集 、 栾城第三集 、 栾城应诏集 以及苏轼之东坡七集 ( 除续集外) 均为公认之较可靠的刊本, 此五篇载于栾城应诏集 卷四而不载于东坡七集 , 亦可证作者为苏辙而非苏轼。然前人于此皆无考。是年轼、 辙同应制举, 各所预上之论、 策五十篇, 二人必先共商而合拟, 此等论、 策之文风亦如出一人之手, 即谓轼、 辙合作亦未尝不可。故本集亦注释此五文如苏轼之作,

12、并参阅明代清梦轩刻本苏文定公栾城集 之应诏集 校之。 ”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证这段考证长文, 一在证明作者的考证精审, 二在文如其人, 见出作者的蔼然儒者之风, 岂可仅视之校勘小技哉!他如考证原 苏轼文集 卷二四之 谢复赐看坟寺表 ,亦为苏辙所作, 见于 栾城后集 卷一八。因文中言及 “一被党人之目” , 乃苏轼身后事; 又“复坟寺” 事,在宋徽宗大观元年( 1107 年) 。故此文亦必为苏辙之作而误入轼集者。又苏轼诗集 卷一游三游洞 “附录” 引苏洵、 苏辙诗, 作者案 : “上二诗 , 嘉祐集 、 栾城集 不载, 今从类本卷一游洞之日, 有亭吏乞诗, 既为留三绝句于洞之石壁 题下林子仁

13、注中摘出。 ” 可谓阐幽发微。窥一斑而知全豹。如此之类尚多, 恕不一一列举。五是注释简明, 多所创获 。苏轼全集校注 不作烦琐考证, 简明扼要, 行文流畅, 颇见功力。对于前人注释, 既有继承, 又有创新。如对苏轼在密州所作 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 、 江城子 (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和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即夏承焘誉称为 “密州三曲月经天” 的三首名篇, 注释解说简明精到, 文辞优美, 踵事增华, 饶有新意。其他在编年考订、 征典释义、 探究本事、 交代背景等方面, 创获颇多。有许多作品是首次编年, 而苏文绝大部分为作者新注, 开创之功, 功不可没。总之, 苏轼全集校注 作为历史上第一部苏轼全集的校注本, 必将彪炳史册。 (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33 哲学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