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家乡连年发大水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470551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5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些年家乡连年发大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那些年家乡连年发大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些年家乡连年发大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副 刊 部 主 办责 编押芦 燕电 话押 92075 押 bdwbws QQ群 : 17年7月29日星期六荷花淀 往事07A晚报官方微博地址:http:/ 热线电话:3320078诺基亚,拇指上的蓝色时光张帮俊“ 再见了,诺基亚” “ 为曾经的巨星致个 敬,愿你跟微软且行且珍惜”这是网上 广大 “ 诺粉”对诺基亚的无限怀念。再辉煌也 有落寞时,同样的,诺基亚也逃不脱这样的 事物定律。只是,当它真的离我们而去时,心 中还是涌动着不舍与一丝的难过,连诺基亚 都老了,怎么不让人感叹时光如梭?! 十几年前,手机还是奢侈品,能拥有一 部手机是件令人神气的事,往往会引来众人 羡慕的眼神。 用现在的眼光看,

2、当时的手机 实在土得掉渣,不光个头大、款式单一,而且 信号 ( 模拟信号)还不好。经常看到一些所谓 的款爷无论到哪 “ 大砖头”都不离手,拥有一 部手机,是我那时一个很大的梦想。 参加工作那年, 最流行的手机就是诺基亚8250。第一次见到它便一见钟情,直板式的 造型、 蓝色背景光就像迷人的大海让人安静, 蝴蝶形的按键让机子更增添了时尚元素,更符 合年轻人的喜爱,也让 “ 蓝色魅力”传到了大街 小巷。 那会儿,许多爱美的年轻人也特爱将它 挂在胸前,成为一种时尚的流行装扮。 当用积攒多月的零花钱将它买回家 时,当真正拥有手机的那一刻,我心里甭 提多高兴了,心想,从今天开始,我也是 “ 有 机族”了

3、。 为此,我还特意选了一个好看的 挂饰与机套。 想必, 刚刚拥有手机的人都 有同感,那就是喜欢到处显摆,把手机放在 身上显眼的地方,生怕别人看不到。 有时, 明明没有电话来,也故意掏出手机装模作 样,无非是想让人看到,满足下虚荣心。之后打工的日子里,有了它,我可以 千里传音与亲人交谈,我可以沉醉在 “ 贪 吃蛇”游戏中,帮助我消除寂寞与想家之 苦,更是我黑夜回家的 “ 指路灯”。 可以说, 诺基亚8250是我用得时间最长、 感情最 深的一款手机。 不得不佩服它的质量,掉 到地上好几次依然丝毫未损。 慢慢地, 手机的换代如同割韭菜一样, 一茬又茬,彩屏、视频、无线网,功能越来越 多。 相比之下,

4、诺基亚8250已经跟不上时 代发展,慢慢地,成为了我抽屉里的旧物件。 此后,我又有了一些更漂亮的机子,可 拿在手中,却早没有了当年那份激动心情、 那份幸福感。 想来,诺基亚8250就如同我 的初恋,总是那么美好,令人回味无穷。那些年家乡连年发大水王喜林大清河好像俯卧在冀中大地的一条巨 龙, 在雄县城东南处拐了一个胳臂肘弯,正 好将龙湾村揽入怀抱。多年前的大清河常年 有水,给家乡带来无尽的生气。 从这里登上 “ 小火轮”,顺流而下可直达天津卫。 往来的 大小货船,从上游运来煤炭或木料,又从下 游载回各类商品。龙湾村堤根下沙地种的大 西瓜, 一到成熟季节剪下头茬直接装船,运 到天津瓜把儿上还冒着水

5、儿。河里的鱼、虾、 蟹之类常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夏天,大 人和孩子们跳到河里尽情玩水欢闹。河边观 景常见白帆下船夫赤脚撑篙的有力脚步,耳 边时而传来纤夫那铿锵有力的号子声。 然而,大清河在带给人无限美好回忆的 同时也以水患的形式给人们留下了灾难的 记忆。每年的雨季汛期,河水猛涨,平时清澈 和缓的河水变得浑浊并汹涌湍急。平时只有 三几十米宽的河面,水淹没了河滩,南堤顶 北堤,有些地方宽达百余米。水中漂着大沫, 数十米深的急流浑水直逼河堤制高点,让人 心生恐惧。 几十年前的气候与现在绝不一 样,雨水相当多,大雨和连雨天多,直下得河 里涨水、家里房漏、地里陷脚或存水。尽管防 汛的人们昼夜在大堤上

6、值班, 但因水势太 大, 险情甚至决口仍有发生。1954、1955、 1956年龙湾村就连续三年发大水。 常言水火无情。 洪水所到之处,房屋 倒塌,庄稼被淹没,百姓损失严重。 村外街 口的小堤成了临时的水旱码头,拴着不少 从南边水乡租赁来的船只。 更多人家租不 起或不值得租船,便用土法解决问题。 那 时的水中运输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把已成熟或将成熟的春棒子掰下,装在大圆笸箩 里,插得满满的,笸箩当船,人身上拴条绳 拽着笸箩在齐胸深的水中慢慢前行。 还有 的将一个个有些浮力的秫秸个子头尾相 连排成长溜在水中拉着走。 扦下的高粱头 就放在秫秸上,远远看去,就像一列水中 的小火车。 一些半大小子凭发水

7、前的记 忆,到那些即将成熟的瓜地扎着猛子去摸 瓜,脱下裤子将瓜装满两裤腿满载而归。 平原地区发水,不像山区洪水爆发那 样来得猛走得快,某些地段要经几十天到 入冬前才能完全退去,能赶上种麦就算不 错。1954至1956年连发三年大水,1956 年最大。 村里挡水小土堤屡次决口,直退 至村中心最高地。 已经很靠村里的街上, 六舱大船任意航行。 更不要说村子外头, 都是两三人深够不着底。 那天夜里的记忆永生难忘。 尽管人们仍在拼命地加固、加高街口的小堤,但老天 爷像是故意与人们作对,雨下个不停,堤外 的水一直在涨,小堤终于在人们的惊呼声中 破溃。漫往院中的水由脚面到腿肚、大腿,直 到齐腰才停止上涨。

8、我家及周围的房屋多是 土坯房,较好些的是里生外熟的陡砖房。 除 去里外砖的房子外,基本上都没留下。 那一夜比大年夜的炮声有过之而无 不及。 咕嗵嗵! 哗啦啦! 此起彼伏,接连不 断。 随着某处房屋倒塌之后,是主妇和老 人痛心的哭喊。 突如其来的灾害和损失使 人们难以接受,对未来的忧愁写在每个人 的脸上。 那一夜,村里倒塌的房屋大概有 七八成。 进水区域的受灾户,纷纷搬入村 中心未进水的人家。 这次大水灾给人们的 印象极其深刻,那几年盖的新房尽量垫高 地基,有的像个炮台。 另外有砖都用在下 面,尽量增加里外砖的高度。一台轧面机的前世今生逯富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轧面机作为稀罕物 件,好多人见都没见

9、过,更别说用。 那时吃 面,全靠手擀。颇有经济头脑的父亲,自然早 就瞅到这个商机, 在和母亲合计盘算之后, 花了近400元钱, 专门从省城买回一台大 型手动轧面机。 经过几天反复琢磨尝试,父 母很快就掌握了技术。 记得第一顿吃,面对 那又细又长、白鲜匀称的面条,我用筷子捞 起,举过头顶,斜着脑袋左看右看,好长时间 都不舍得张口。 很快,父亲把轧面机搬进大 门外一间小屋,开始免费试营业。 物以稀为 贵,乡亲们图新鲜,都你争我抢来轧面条,当 中自然也少不了前来凑热闹的孩子们。一连 几天,家门口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轧面过程中, 最难莫过碱量的把握。 多了又黄又硬, 煮好长时间都难以下咽, 少了

10、又没有筋骨,很容易粘连一起叠成块 状。 若要色泽质感俱佳,就不得不考虑在 碱量上下功夫。 经过长时摸索实践,父母终于攻克难关, 总结出调制碱水的“ 秘 方”。 因此,经父母之手,轧出的面条,软硬 适中,色泽光鲜,很受大家欢迎。 家里开轧面坊的消息没过多久便传遍 附近十里八村,一时间,好多人都不远数里 慕名前来。 尤其是临近过年,由于大家都懒 得动手, 再加之招待亲戚朋友又离不开面 条,所以活就更多了。腊月二十过后,通常每 天早晨五六点开工,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 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这样一直持续到除夕 下午,父母才得以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 中,来不及休息,然后又开始匆匆准备过年。 有一次, 趁

11、父母不在, 我偷偷溜进小 屋,把几枚硬币放进机器,用力搅动,瞬间, 它们就成了一个个椭圆状长条, 拿在手里 很是好玩。 但却不知因此闯下大祸,等有人 来轧面时, 总会出现一道道硬币图案。 原 来,在挤轧过程中,硬币上的金属残留在钢 锟之上,害得父母费了好大功夫,才清理干净。 直到现在,轧面机钢锟之上,几个椭圆 形斑痕仍然依稀可辨, 成了儿时顽皮淘气 的见证,永不磨灭。 开轧面坊,劳累苦辛自 不必说,但由于成本小,收入也还不错。 记 得当时,一斤面加工费一毛,这样,旺季一 天按二三百斤面计算, 收入就在二三十元 钱左右,这在那个年月也已经非常可观了。 自从袖珍轧面机开始慢慢流行普及 后,我家那台

12、笨拙不堪的古董机,自然也 就再也无人问津。 尽管我也给家里买了台 小机子,但母亲嫌小用不惯,仍然坚持用 大机子。 随着母亲年事渐高,每当看到她 摇轧面机时吃力的情形,心里就觉得很不 是滋味。 于是,又特意为母亲弄来一台小 型电动轧面机。 为确保安全,我不厌其烦, 手把手一遍又一遍教母亲,直到她会熟练 操作为止。 那台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旧轧 面机,并没有当废铁处理掉,静静地待在 角落,继续陪伴着父母亲。布鞋旧事余春明我小时候晚上跟奶奶睡, 常常在半夜 醒来还看见她老人家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 纳鞋底。 鞋底的原料当然是布,但不是一般 的布。 这种布都是旧被子、旧衣服,先把它 们拆开后撸平, 按照鞋底

13、的大小一层一层 叠好,大概一寸厚时,再用针线固定,就可 以开始纳了。 我们家乡称纳鞋底为 “ 打底”。 打底的线是自己搓的麻绳, 麻是自留地菜 园里种的,割来后剥皮,刮丝,漂干,就成了 丝麻,这一过程称之为 “ 干麻”。 有了麻,才 可以搓麻绳。 有了麻绳就可以动手打底了。 一双鞋 底密密麻麻要钉多少针,没有人数过。 说起 打底,还真是别有情趣。 几个妇女聚在一起 边听会边打底, 麻绳拉过鞋底时的摩擦声 会 “ 呼呼”作响,那声音胜似天籁,美妙动 听。 转移了听会的男人多少视线,又引发了 他们几多联想! 纳好的鞋底要用 “ 带刀”,一种杀猪刀, 把周边多余部分切去才算完成任务。 接下 来是拍鞋

14、帮做鞋面, 鞋帮的垫料也是旧布 片。 先用米糊一块一块往门板上粘,然后拿 到太阳底下暴晒,干了再从门板上揭下来, 就成了整块类似硬壳纸样的布壳了。 最后 按鞋样, 就是根据脚的大小用纸预先裁好 的模样剪成形,并用糯米饭粘在新面料上, 一般是深色的布,底子各种布料均可。 为了 经久耐穿, 往往会在鞋帮的下端用针线缝 几圈。 如果是绣花鞋,就将花样先粘在鞋帮 前端, 再用绣花针搭配好不同颜色的花线 绣。 鞋底和鞋帮都齐备, 还剩下最后一道 工序,家乡称为上鞋,即将鞋面和鞋底缝合 在一起。 这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工序。 鞋面 要居中,歪了就不好看。 姑娘媳妇做鞋手艺 如何,关键看这一招。 家乡的女孩子

15、如果能 做一手好鞋,远近闻名,媒人会踏破门坎。 男人也会因妻子鞋做得好,穿在脚上,喜在 心里,感觉很风光。 特别是生了小孩,女人 们会大显身手,虎头软底绣花小鞋,堪称鞋 中一绝,简直就是艺术品。 布鞋在家乡人的眼里有着很重要的位 置。 年轻人结婚有一套程序,先是定婚,书 面称之为文定,家乡分为小定和大定。 定婚 后才是拜堂。 这三大程序离不开彩礼,八斤 八包也好,二十四斤二十四包也好,三十六 斤三十六包也好,都由男方出。 女方也要回 礼,其中新郎新娘的布鞋不可少。 大小 “ 定” 最少两双,结婚有五六双之多。 鞋里会放入 红枣、鸡蛋和糖果之类,含 “ 早生贵子”之 意。 假如女孩子女红不好,娘

16、家也会请人代 做的,不能丢这个脸,这会让新娘子难堪。 媳妇要孝敬公婆,那才叫贤慧。 如果能 为公婆纳双布鞋, 那会让老人笑得合不拢 嘴。 他们会到处张扬, 婆媳关系会相当融 洽。 我妻子就是如此,现在快60岁了,戴上 老花眼镜, 每年还要为我父母每人做双棉 鞋。 虽然,十多年前就改用泡沫底了,不用 纳鞋底,但拍鞋帮、上鞋等工序还是有板有 眼,丝毫也不马虎。 看她那吃力劲,我总想 说算了,去买双鞋给老人吧,但终究没有说 出口。 真的很怀念布鞋,穿上去舒服,爽汗, 无异味,走多远的路脚上也不会起泡。 它陪 伴我走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陪伴我成家 立业,感情是深厚的。 记得20岁那年,我学 骑自行车几近狂热, 骑着好不容易借来的 自行车狂奔。 由于手艺不精,龙头一晃,栽 进了高坎下的水田里。 人虽没受伤,但最满 意的布鞋有一只陷进了深深的泥泞里,我 用双手掏了许久也没找到。 为此,我沮丧了 好几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