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454679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4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作者简介: 管宁( 1958? ) , 男, 江苏苏州人,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辑。魏然(1959? ), 福建福州人,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副研究员。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管 ? 宁1? 魏 ? 然2(1.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2? 福建省社科院科研处,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 本文从消费文化语境角度, 探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文学在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上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文章在阐述消费社会、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当代传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 传媒场域?

2、的概念, 阐明了中国消费文化的特点, 并具体阐述了消费文化语境对文学的深刻影响, 从而揭示了 90 年代以来文学审美形态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动因。关键词: 后现代; 消费文化; 文学审美形态? ? 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 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总是与文学的内在要求、 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 转型密切相关。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 演变也不例外。我们在考察 90 年代以来文学审美形态变化的总体趋势时, 不可忽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所发生的重要变化 ? 因为这些变化, 是我们把握当下文学审美走向的重要视角与路径。一、 消费文化及其后现代形态?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社会文化语境发生

3、了重要变化, 这些变化都与部分发达地区具 有消费社会之基本特征密切相关。要考察 90 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 首先需要对什么是消费文化、 后现代消费文化具有哪些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类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存在消费, 因而? 消费不是一个消费社会才出现的名词, 从人类 开始有意识的对物品的使用和消耗开始, 消费活动就开始了。广义的消费是指对商品的消费。 ?但消费之成为一种文化, 却是在商品消费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并具有相应的观念之后。消费文化事实上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人们消费过程中遵循相应的消费理念而呈现出的消费行为的普遍样态, 这种样态便构成了相应生产力水平下的消费

4、文化。通常 意义上, 所谓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 人类物质与文化生产、 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109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来的消费理念、 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消费文化概念, 显然涵盖了人们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 以及与之相关的消费观念、 消费方式等内容, 是一种广义上的消费文化概念。 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内涵的消费文化。依据有关学者的研究?, 迄今人类的消费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前现代、 现代与后现代消费文化。在前现代时期, 即 16 世纪至 19 世纪, 这个时期从世界范围看, 还处在农业文明时代, 商品从生产到使用, 均将商品的耐用性、 实用性放在

5、首位; 而商品消费中的文化需要因局限在少数人群中, 不足以形成一种普遍性的文化 行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 即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 60 年代, 这一时期随着现代工业在世界范围内日新月异的发展, 消费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人们的需求开始从对物质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 扩展到对商品附加价值的消费, 并逐渐形成了消费主义文化。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的完成, 西方社会以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后现代时期, 即消费社会。相对于现代生产社会而言, 消费社会具有哪些自身的特征? 詹姆逊对此作了最为简要也是最说明问题的概括: ? 文化是消费社会最基本的

6、特征, 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各种符号和概念?。?这一概括道出了文化在消 费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也道出了消费社会最重要的特征。? 消费社会的理论突出了社会形态从生产为中心的模式, 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之不同, 主要在于生产社会注重的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 而消费社会则关注的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如何赋予商品更新奇更丰富的符号与概念, 成为消费社会面对的关键问题。伴随这种变化的是 人们消费逻辑和消费态度的变化。在日益饱和的市场环境, 由于人们? 在市场上可获得的商品的数量和品种极大地增加了, 个体越来越倾向于这样理解幸福的感觉: 主要根据他们的消费水平

7、相对于高消费层次的距离?。?博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特征也有相似的观点, 在他看来, 我们 现在生活的社会中, 生产的逻辑不再是最重要的; 相反, 意义的逻辑才是至关重要的。消费社会已经从以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进入到符号形式为主的时代。不难看出, 所谓消费社会, 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 社会经济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 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在消费社会中, 最核心 的变化在于: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居于主要地位, 而商品的符号价值越来越成为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之相应的是, 人们购买商品也越来越忽视使用功能, 而更注重商品对于身份、 地位和声望的象征意

8、义。也就是说, 现代社会少部分人群中出现的夸饰性、 炫耀性、 奢侈性的消 费, 在后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们越来越普遍的消费需求和行为。在这里, 消费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 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在博德里亚看来, 这种为了某种社会地位、 名望、 荣誉而进行的消费, 就是符号消费。在此, 我们必须看到, 西方学者的这些论述虽然深刻揭示了消费社会所呈现出的诸多重要 的新特征, 但也存在许多偏颇之处。事实上, 现代商品的技术含量依然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 我们很难设想, 缺乏技术含量、 功能单一、 质量粗糙的商品仅仅依靠符号意义、 依靠巧舌如簧的包装就能够拥有广阔的市场。科技的进步在商品

9、市场的开拓中所起的作用, 决非符号 价值所能取代? ? 数码相机的像数、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电脑的升级换代、 汽车的技术性能, 以及住宅的面积、 商品的售后服务等等, 都不是依靠符号意义的增加所能解决的。符号价值的体现通常存在于低技术含量的商品之中。因而, 过于强调符号价值, 势必导致对商品质量的忽视, 最终影响商品的市场前景。110文艺理论研究? 2005 年第 5 期那么, 从精神文化的层面来看, 后现代消费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呢?首先是消费的审美化。由于商品生产越来越依赖于意义和概念, 利用各种方式赋予商品文化意义成为后现代商品生产的重要一环。赋予商品文化意义的过程, 也是商品获得符号意

10、义的过程, 而承载符号意义的多寡, 不仅影响商品的符号价值, 也决定商品消费的审美化程度。于是, 商品在符号、 意义和概念的覆盖下被审美化了, 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具有更多的审美意味,以至有学者认为当代的日常生活因此而审美化了。其次是追求无深度、 平面化的快感体验。周宪指出: ? 消费社会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欲望 的文化, 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 ?由于追求短暂、 即时性的审美趣味, 消费文化便全然摒弃了对深度意义、 永恒价值、 理性蕴涵的追寻( 后现代事实上就是对现代主义理性进行反抗、 强调感性的解放) , 这一倾向体现在艺术领域, 便是热衷于肤浅化、 表层化的游 戏、 反讽效果,

11、 回避心灵、 情感、 激情和内在性矛盾冲突, 注重于感性、 感官、 欲望的表现与满足。这一文化价值取向的出现并被强调, 不仅是文化本身的演变需要, 而且是商业逻辑向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的结果。再次是文化艺术的一体化倾向。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文化艺术总是被进行这样那样 的划分? ? 在古代有宫廷文化、 文人文化、 市井文化之分; 在现代社会有主流文化、 精英( 雅) 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但在消费社会,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开始不断走向融合, 具有一体化的倾向。这是由于, 消费社会商品符号化过程中对文化的利用, 其原则是促进符号价值的扩展和增值, 不论高雅和通俗, 都只是作为一种元素进入符号生产

12、体系, 这在客观上导致高雅和通俗的 界限越来越模糊。卢瑞系统研究了生产 ? 消费循环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及艺术? 文化体系对理解当代消费文化的重要意义, 认为? 艺术 ? 文化体系已经促成了消费文化的发展, 而消费文化也已经引起了艺术? 文化体系结构的变化, 包括促成了所谓的高雅和流行文化之间界限的逐 渐消失。 ?但必须指出的是, 一体化只是一种新的现象和趋势, 而并不是文化艺术的全部。也就是说, 除了一体化, 我们还要看到消费社会中另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趋向: 文化艺术的分众化。在同质性、 模式性、 流行的大众文化兴盛的同时, 非时尚的、 个性化的传统文化与高雅文化也有其 自身特定的观赏群性。传统戏

13、曲、 古典芭蕾、 交响乐、 歌剧等经典作品以及中外文学名著, 也有不少的观众和读者, 这些传统与高雅文化的存在不可能因为消费文化的发展而被忽略。因此,分众化事实上也是消费社会中与消费文化并存的一种现象和趋势。 很显然, 进入消费社会之后, 消费文化显现出了新的特征, 这些特征同时具有后现代文化的诸多特点, 换句话说, 消费社会中, 消费文化是一种具有后现代特点的文化。这种具有后现代形态的消费文化之形成, 则与当代大众传媒, 尤其是电子传媒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息息相关。二、 ? 媒体场域?: 后现代社会的特殊景象? ?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 消费社会中物质与文化生产以及消费活动所发生的一系列历

14、史性变化, 使后现代消费文化显现出独特的内涵。但在消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商品生产的极大丰富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直接导致一系列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和文化理念的更新, 也由此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然而, 在考察这些问题时, 一个重要的环节和领域是不容忽视的, 那就是当代传媒的发展及其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很难想象, 倘若离开当代111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大众传媒, 消费社会的商品和文化生产的新体系将如何建立? 依附在种种意义和概念基础上的符号价值的生产又将如何进行? 消费者有限的欲望与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无止境的欲求之间怎样对接? 事实上, 这一切都可通过大众传媒所扮演的特殊

15、角色得以实现。 当代大众传媒对于消费文化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学者均作了阐述。在这里, 我们还必须看到三个重要而关键性的问题。一是大众传媒的话语权究竟是怎样获得的? 在考察这一问题时我们不难发现: 不论是在什么体制下, 传媒话语权的获得都与资本的介入密切相关, 即便是那些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 的传媒, 在它面向市场、 面向大众, 特别是面向整个充满商业竞争的媒体世界时, 也不可能完全独善其身。而就资本与传媒的关系而言, 资本的雄厚程度与传媒话语权的大小存在直接的关系: 通常说来, 资本实力越强, 传媒话语权就越大。媒介为维持自身的话语权, 往往受资本的控 制和支配。于是,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

16、为, 在此情形下媒介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媒介与资本的结盟意味着媒介势必受制于资本, 处于为资本服务的地位。但是, 这些学者没有意识到, 从另一个角度, 传媒对其话语权的出色运用, 一方面可通过制造消费需求为社会资本的扩张提供必要的环境, 甚至引导资本的流向, 另一方面有利于为自身获得雄厚的资本? ? 传媒的成功运作 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其本身就是一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二者事实上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二是传播重心的转移。当消费社会将经济发展更多地依托于文化, 从工业社会对? 自然?的征服, 到后工业社会对? 文化?的征服的转换时, 或者说当商品生产从使用功能向消费功能转 换时, 作为大众传媒,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向, 同时为了自身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它的传播内容发生了重要转移。这个时期, 不仅美国主流媒体的? 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主题已经从原来的经济、 政治、 教育国防事务等传统内容, 逐步转向了生活方式、 著名人物、 娱乐、 丑闻等方面?, 而且 ? 全球的大众传播内容都在向消费主义靠拢, 即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创造,在传播中重视对物的符号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