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59700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智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朱智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朱智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朱智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朱智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智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智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朱智敏 赵佳吟(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摘要 近几年,中部地区成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产业转移作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从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分析产业转移呈现的新趋势,以及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承接地自身优势,提出相应的承接产业转移措施。关键

2、词 产业转移;集群式转移;特色产业园区;区域协调发展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进入 21 世纪,世界产业结构和分工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转移。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国家。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成本优势初步凸显,产业发展空间逐步扩大。中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以使两地区产业结构

3、都得到优化,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2010 年 1 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同年 9 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现在我国中部地区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汇聚点,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质性推进,加快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4、国家间的产业转移。迄今为止,国外理论界关于产业转移产生的根源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主要有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雁行发展模式;此外还有些学者建立模型对国家间产业扩散进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最早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转移理论多是借鉴国外学者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夏禹农、冯文浚(1982)在区域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引入梯度转移理论,卢根鑫(1994)提出重合产业论。近年来,还有很多学者针对我国产业转移问题分别从分类、动因、模式、效应、对策、产业选择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针对中部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意见。1.1.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发

5、展进程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进程目前我国正经历东部产业向中部地区进行转移的过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承接国外产业大规模转移阶段。这个阶段里,中部地区作为内地的重要部分,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是依靠国家的发展政策扶持。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积极建设内地工业基地。成立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工业基地,同时一部分轻工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并引进苏联的重工业项目进入中部地区。后经历大跃进和文革动乱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随着国家建设方针发生变化,从 60 年代提出的“三线建设”任务到后来 70 年代重点建设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产业发展逐渐落后于沿海地区。(2)

6、改革开放开始到 1999 年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阶段。这个时期,我国形成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地这样一个逐渐推进的开放格局。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主要依靠天然区位优势,所以发展程度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东锭西移”仍是政府主导,但已不是盲目转移,而是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果。但这次转移过程中仍出现东部地区只是转移陈旧机器设备到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缺乏与之配套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同步升级,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3)2000 年之后中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2000 年“十五计划”拉开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序

7、幕,至 2006 年提出促进中部崛起,这期间中部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承接产业转移。2008 年开始,中部地区先后成立皖江城市带、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示范区。各省依托省内城市圈、产业转移示范区,使得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在处在第三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承接规模都逐渐扩大,其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增长速度较快等特点。1.1.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1)中部地区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多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完成,中部六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为:2000-2011 年间

8、,中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在逐年扩大,从 2000 年的29 亿美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356 亿美元,增加了 12.2 倍。六省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百分比从 2000 年的 7.2%增加到 2011 年的 30.7%,增加了 23.5 个百分点。图图 1 1 中部六省中部六省 20002000 年年-2011-2011 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单位:万美元)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单位:万美元)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集中在工业项目,重点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大领域。(2)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经验和特点中部各省近几年在承接产业转移上都取得了很

9、大进步,总体来说呈现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承接产业多来源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发达经济地区,地缘优势明显。第二,承接项目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以能源行业和消费品行业最为集中,这是由于中部地区存在能源优势和庞大的消费市场。第三,多借助产业示范园区或城市圈的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成功项目多集中在几条主要的交通线周围。各省利用省外资金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又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表现较好的是安徽省和江西省。安徽省在贯彻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指导意见过程中,建立省级开发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2012 年,安徽省全省 1 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4952 个,实际到位资

10、金 5283.2 亿元,同比增长 26.4%,其中新建项目 2072 个,实际到位资金2647.1 亿元。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建 1 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 2040 个,实际到位资金 2350.1 亿元,占全省 44.5%。资金来源前三名为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利用三省资金占全部利用省外资金的 56%,吸引项目多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制造业占 57.9%。江西省 2012 年引进的项目多是 500强、央企和沿海大型民企,全年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 706 个,同比增长 16.3%。其中 5 至 10 亿元项目 153 个,10 亿元以上项目 113 个。近几年,河南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承接国

11、内外产业转移,凭借其庞大的消费潜力、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吸引劳动密集型的基础制造产业,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首选地。2012 年,河南省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26.6 亿元,同比增长 25.2%,这些境内省外资金多来源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湖北省借助武汉城市圈,依靠国家优惠政策扶持,引进深圳工业园,承接处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0 200000 400000 600000 800000 1000000 120000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山西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河南引进深圳管理模式和效仿深圳办事

12、效率使得转移来的企业能够享受到集群带来的积极效应。湖南省同样建立特色产业园,借助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契机,建立国家级开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3 3国内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国内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近年来,中部地区成功吸引一批国际上先进的大型企业投资项目,但是这些企业多是从沿海地区迁出,所以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国际或国内先进大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东向中的大迁徙。新一轮的国内产业转移呈现以下趋势:(1)产业链整体集群式转移。产业转移不再是简单的梯度转移,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不仅包括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和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冶金、化工行业,也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制

13、造、微电子制造业等,还有房地产商业以及外包服务业,转移产业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集群式转移是一个新趋势。如联合利华关闭上海工厂,整体嵌入合肥经济开发区;如芜湖机械工业园承接多家浙江机械工业转移。产业集群式转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业转移的方式是集群式转移。第二,产业会倾向于向同类产业集群的区域转移。(2)相邻地区间转移较常见。由于企业从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最大化,防止产业空心化等角度出发,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更倾向于在本地区或者周边地区转移。如珠三角产业转移主要向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以及和广东临近的广西、湖南、江西等地转移,并呈现出由近及

14、远的转移特点。(3)产业转移更看重长远发展动力。为拓展市场、开发资源、节约成本、运作资本,东部地区的产业选择进入中部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无论是大企业或是小企业选择区位时除了会考虑劳动力与土地及资本要素,还会考虑产业集聚、人才、技术以及市场潜力等条件是否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三、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三、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现阶段,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1.1.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基础设施条件仍有差距。中部地区交通建设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有较大差距。现代物流业和现代信

15、息通讯网络建设仍然落后,制约产业转移的承接成功率。第二,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低。中部地区虽有一定产业基础,但各省产业集聚和集群仍在初步形成阶段,缺乏龙头企业和支持龙头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产业间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较低。各省间的产业关联度不高,没有一批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企业。第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六省承接的产业类型相似,从整体来看,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嫌疑。同时,由于中部地区产业市场准入的污染控制门槛较东部地区或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低,许多从国外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选择进入中部,这给中部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很大压力。如河南等地引进的铝电加工业就给当地环境带来破坏

16、。由于中部地区有利的区位、庞大的消费市场、丰富的矿产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优势, 吸引国内外产业纷纷向中部热土转移。每一次的产业转移都可以用比较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解释。无论是国家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还是市场条件自发形成的产业空间选择,都会出现问题。从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来看,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现阶段的产业转移多是国家政策主导,市场主动选择的成分较小。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指导下,使得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已成定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倾斜度不尽相同,会造成承接地之间模仿竞争使得各省不从自身长远发展出发,盲目引进项目造成各地之间合作不畅,造成资源浪费。第二,承接产业转移时缺乏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城市群是承接的主要平台,但由于各省间、省内市与市间存在博弈,导致园区项目随机落户,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园区。第三,主动承接产业时不能够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政府短视,一味简单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淘汰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