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乐趣无穷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7399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味书屋乐趣无穷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味书屋乐趣无穷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味书屋乐趣无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味书屋乐趣无穷(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味书屋乐趣无穷三味书屋乐趣无穷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初一语文课本中选编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令人百看不厌,脍炙人口的名作。历来语文教学都把它作为重点课文来分析。遗憾的是,多年以来,由于政治需要,它始终被看做是一篇讨伐封建教育的檄文。直到现在,仍残留着许多政治图解式的分析,把一个情趣盎然的文章搞得深奥晦涩,趣味全无,实在可惜了一篇好文章。症结在于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而其关键又在于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理解:作者写三味书屋主要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还是为了表现在三味书屋生活的乐趣?1987 年版教参在概括本文的中心时这样写:“作者通过童年时期百草园和

2、三味书屋的对比,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1994 年开明版有所变化:“记叙了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表示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不满。 ”虽将上述两项内容相提并论,但并未分出主次。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三味书屋到底有无乐趣,表现乐趣是主要的,还是批判封建教育是主要的?首先,我们看看三味书屋有无乐趣。其实,百草园固然是个乐趣无穷的所在,但三味书屋的生活又何尝样样枯燥乏味呢?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孩子们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也可以“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3、” ,这里的乐趣虽不能说超过百草园,至少也与百草园相当吧!即便是在书屋里,孩子们也能找到乐趣。他们可以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小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更有趣的是,这画后来居然被一位有钱的同窗买了去。 ”你可以想像这事给“我”带来的成就感,难道这就不算乐趣吗?三味书屋的乐趣不仅有,而且还很令人回味,所不同的是,与百草园中无拘无束的“天趣”相比,三味书屋的乐趣是孩子们在限制中寻找出来的,依孩子的性格,这样

4、的乐趣恐怕更难以忘怀吧!就连那人声鼎沸的读书声,那不懂装懂的读书情态,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陶醉样子,让人体味起来,感受更深的是作者回忆中的那一份温馨,令人在忍俊不禁中与作者一起体味童年生活的快乐。由此看来,三味书屋不仅有、而且还别有一番情趣。其次,作者写三味书屋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表现它的乐趣呢,还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让我们回顾一下作者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本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鲁迅先生由于受北洋军阀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他本想与创造社合作干一番事业的,但到达厦门后的现状却使他大失所望,创造社的同人大都参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战友;而“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从北

5、京移到厦门,并在那里不断膨胀。这些人,谋私剥,工于心计,对教书却全不济事。每天除了干些讨好上司,散布流言蜚语,大摆名士架子之类的玩艺外,就是暗中攻击鲁迅,排斥异己。而当局则“正与此辈气味相投” 。这种周围是“死海一样”(1926 年 11 月 21 日致韦素园信)的环境,自然使鲁迅感到极大的苦闷和愤慨,鲁迅先生是在“只剩了回忆”的可能时,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意在通过对儿时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回忆,反衬出对黑暗、庸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作者才会写出美女蛇的故事,作者是多么希望有一个法术高明的“老和尚”放出“飞蜈蚣”把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女蛇”都收拾得一干二净啊!又是多么希望儿

6、时天真无邪的伙伴,不要因升到绅士的位置而堕入浊流!这两处实在是作者有意安排来表达感情的。如果这篇文章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这两处又做何解释呢?此外,就作品本身来说,三味书屋绝大多数笔墨仍是在写乐趣。对封建教育方式的批判只是夹在其中有所表露而已。三味书屋这部分写了行礼、问虫、课读、游园、描画等六件事。 “行礼时,先生便和蔼的在一旁答礼” , “我”来书屋以前的紧张立刻烟消云散。问虫一事,开明版教参仍认为是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实在有些牵强,因为直到现在我们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不是也在拒绝回答学生问的被认为与课上内容无关的问题吗?如果我们把先生的行为看做是错误的,那

7、我们的行为又做何解释呢?难道也简单粗暴地冠之以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大帽子吗?即使是先生认为“我”问的是旁门左道的东西,他也并未斥为异端,只不过是不予回答,面上带些怒色罢了。其实看完这一情节,我们更感到先生并不像传说中的那般厉害。至于课读一节则为略写,目的是简介一下书塾里的学习内容。纵观这三件事,其实就是“我”适应私塾生活的过程,至于后三件事,则是集中写三味书屋的乐趣,这些已在前文分析过,这里不再赘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目的是作者回忆童年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借以与黑暗、庸俗的现实作对比。至于在写三味书屋时透露出的对封建教育讥讽则只是次要内容,并不是主要内容。其实,我们不必这么急于教孩子去批判封建教育,还是把这个任务留给孔乙己吧!初三学生毕竟比初一学生理解力要强很多,为了让初一学生在童心未泯之前最后一次体味童年的快乐,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本来面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