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360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E+”“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也促进着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

2、科知识、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高度重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对传统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中,普遍的做法是进行“英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历来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这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 2006 年起实施,2009 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获批。一、

3、 “e+”模式的主要内容1 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e+”模式强调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

4、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

5、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人必须有谋生的技能,才能择业生存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 “e+”复合型人才培养既可以通过外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可以使学生避免当前纯语言类人才的需求下降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2 培养思路双专业一体化。近些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途径以“外语+专业方向”为主。但这种培养方式往往只是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上另外加上少量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其培养真正复合型人才的效果往往很难实现。

6、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e+”模式中,实行的是双专业一体化的综合培养方案,将两个专业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教学计划。另外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不明确区分英语和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融合,前后略有偏重,同时注重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e+”模式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 46 年。学生

7、修完全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 2 个专业各门主干课并通过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可获得 2 个本科学士学位;只符合获得其中一个学位条件的,只授予一个学位。实验区目前开设有“英语+法学” 、 “英语+市场营销” 、 “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 、 “英语+软件工程”四个双专业。这些专业设置主要基于两条原则:一是需求导向原则,即选择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有严格要求的相关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既懂专业、又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 “英语+法学” 、“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主要就是遵循这一原则而开设的。二是学科优先原则,即选择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开展“e+”模式,突出学校办学

8、特色,通过外语能力的强化,培养外语和相关专业知识兼备、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 、 “英语+软件工程”主要就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e+”模式改革的落脚点和重点在于课程设置。因此尤其强调课程的精炼融合,重点突出双语教学以及实践环节,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大胆借鉴国外经验,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课程设置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博而雅” ,专业教育“专而强” ;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呼应,理论教学“少而精” ,实践训练“多而实” ;三是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补充,课堂教学“新而深” ,第二课堂“宽而广” 。在课

9、程分布上,不明确区分英语与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渗透,前后略有偏重。前四个学期以英语类课程为主,兼开公共课并开设几门另一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后几个学期另一专业课程为主,同时继续开设英语类课程,深化外语的学习。每个双专业必须开设若干学分的两个专业结合类的课程以及双语教学课程。有关学分安排及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如下表:二、 “e+”模式的实施概况武汉工程大学“e+”模式子 2005 年提出并展开论证,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后于 2006 年实施。首批开设的双专业为“英语+法学” 、“英语+市场营销” ,学生采取进校后选拔产生;2009 年新增了“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2011 年又新开设了“

10、英语+软件工程” 。现有在校双专业学生 438 人,2011 年首届毕业生共 54名(1 名学生于 2010 年毕业),其中 2006 级毕业 42 人,2007 级毕业 12 人。1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对“e+”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轮反复的修订和完善,先后组织人员赴省内外各大高校进行广泛调研,同时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多次组织有关专业教师、企业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6 年来,各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易其稿,日臻完善。2 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

11、与磨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十分重视“e+”模式的改革工作,形成了“校领导挂帅,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学校教学、招生及就业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长、学工处长、校团委书记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有关学院院长组成的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另外还组建了跨学院的校一级教学团队,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实验区的日常教学建设与组织工作。3 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近几年来,为了配合“e+”模式的实施,学校有意识地加强了相关专业的复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先后从国内外大学引进和培养了数十名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中青年

12、教师,他们能熟练使用英语或具有英语本科学位,同时拥有法学、商科、化工、软件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实验区的学生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在校内外聘请了数十位外语及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教授、博士为专、兼职教师,讲授各门课程并担任学生导师。实验区还开设有“e+”讲坛、 “e+”沙龙、 “e+”大课堂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师生交流、校企交流、国际交流搭建平台。4 相关理论研究。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e+”模式的提出及实施非常重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与论证。2006 年以来先后申报了“英语+法学(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 、 “英语+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等四项省

13、级教研项目。部分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有关项目和论文还被评为湖北省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高教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这些研究为“e+”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推广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支撑体系,为探索英语专业与其他更多专业之间进行一体化复合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武汉工程大学“e+”模式是在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引下,为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进行的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该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参考文献: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重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3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