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3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207407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7-03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97-03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97-03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97-03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97-03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7-03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7-03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7-03 年湛江市中考出现过的文言文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 分) 答题指导第 1 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与往年不同的是题型的改变,选择题型的设 置使得做题的难度大为降低,这恐怕也是中考课内文言文要求降低的一个信号;第 2 题考 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应该在备考中加以重视的;第 3 题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概括能力;第四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只要平 时的学习中稍加注意,应该可以应答如流。 参考答案 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

2、竹柏影也” )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 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旷达(答“豁达”也给 2 分;答“怀才不遇” 、 “愤愤不平” 、 “乐观”等给 1 分;答“闲 适” 、 “热爱自然”不给分)例题二(2002 年广东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 阳楼记)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3、: (2)或异二者之为 或: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在文中, “进”是指 , “退”是指 。 4、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 答题指导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这三个词语前两个为虚词,后一个为实词。 “尝”作为表 示过去时间的副词,在初中阶段的基本课文中多次出现,如陈涉世家中“尝与人佣耕” , 当曾经讲。 “或”在这里用在句首表示猜测,作副词用,当或许讲。 “先”在课文的下面注 释中有明确解释,与句中后面一个“先”的用法不同,作“在之前”讲。2、考查对文 言文

4、特殊句式的理解及翻译。第一句话是一个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对仗句,理解时 要把前后两个句子的内容交叉混合在一起理解,即“不以物或己,喜和悲” 。第二句是一个 倒装句,宾语前置, “吾谁与归”实际上正确语序为“吾与谁归”?只有了解了这两个句子 的特点,翻译出来的句子才是正确的。3、考查文言文句中的实词的指代作用。要弄明白 “进”和“退”具体指什么,必须联系上文的具体内容来思考。前文说“居庙堂之高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下文紧接着说“进亦忧,退亦忧” ,所以“进”自然指居庙堂之高, “退”指处江湖之远。4、考查对文言文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掌握。前一个问是要求对此段内容的中心意

5、思有明确的了解。此段内容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达了作者的阔大胸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抱 负。所以本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上述两点的综合。本文主要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到着一段主要是作者在上文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表明自己 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所以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发式,当然其中也有抒情的成分。 参考答案 1、 (1)曾经 (2)或许 (3)在之前 2、 (1)不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4、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议论例题三(200

6、1 年广东中考试题)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回答下列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词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 要: (2)具答之 之: (3)咸来问讯 咸: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隔。 ” 答: 3、 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

7、“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用意是什么? 答: 4、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 ”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 答题指导 1、考察对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 “要”是一个通假字,实词,课文下面注释里 指明是通假字。 “之”有多种用法,根据在本句中的位置,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词性为代词,代替上文 里出现的桃花源中人。 “咸”用在动词“来”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范围的副词,全、都的 意思。 “为”后面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所以“为”在这里作介词用,后面紧跟动作行为的 对象,翻译为“对、向” 。2、

8、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准确翻译。此句中有不少词语用法 特殊,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如果不能把握“妻子” “绝境” “复” “间隔”等词语的准确意义, 翻译出来的句子就不能达到要求。其中“妻子”作妻子儿女讲, “绝境”为“与世隔绝的地 方” , “复”作再讲, “间隔”作断绝往来讲。3、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主题的理解。 此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联系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作者塑造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意 图来揣摩此题的答案。桃源人叮嘱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目的是不想让外人知道 有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更不想让外人进入桃花源,破坏桃花源中宁静幸福的生活,同时 把外面世界一些不好的东西带进桃花源,改

9、变桃花源的现状。这样来理解,此题的答案就 比较容易把握准确了。4、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语言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的理解和感悟。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大。此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成 了桃花源中人了”的言外之意是说与外界隔绝,不了解外界的情况,对身边的事情孤陋寡 闻。再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来理解桃花源中人的特点是什么,就能较为准确地回答出此题 的答案。 参考答案: 1、要:邀请 之:他们 咸:全、都 为:对、向 2、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 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3、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

10、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 争带进桃花源。 4、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例题四(2000 年广东中考试题) 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益: (2)植: (3)鲜: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一句。 答: 3、 “牡丹之爱,宜乎众也”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结尾这一句感叹 表达了作者对的世风的鄙弃。 4、 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 情? 答: 答题指导: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的 3 个词语,都是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实词。其中“益” 在初一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不治将益深”中出现过,当更、更加讲。 “植”在 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有出现,当“树立”讲。鲜在文中作“少”讲,有一定难度。2、考查文 言文句子的准确翻译。这两句话是全文中最重要的解释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要抓住几个 重点词语:“予” 、 “独” 、 “出” 、 “染”

12、、 “濯” 、 “妖” ,只有弄清楚了这几个词的准确意思, 才能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准确性。3、分别考察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结尾感叹句的作 用和含义。前一个空是要到上文去找与“牡丹之爱,宜乎众也”意思相关的句子,要准确 找到相照应的句子,就要弄清楚题干中的句子是说对于牡丹的西还人数很多,上文中“世 人甚爱牡丹”就是这个意思,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后一个空是考查是否了解作者在这句感 叹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世风的批判。4、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 主题思想的掌握。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赞美莲的形 象,赞美莲的高贵品质,并以莲自况,借赞莲花为花中君子

13、来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 寓了作者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掌握了这一点,此题的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参考答案: 1、 (1)更、更加 (2)立、树立 (3)少 2、我唯独喜爱莲花, (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 妖媚。 3、世人甚爱牡丹 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趋炎附势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例题五(1999 年广东中考试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14、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根据本文相关词语的意思,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 (3)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或: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答: 3.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比喻什么人? 答: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从第自然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答。 答: 答题指导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的 4 个词语,均选自初中学过的基本课文。(1)选自捕蛇 者说 ,(2)选自曹刿论战 ,(3)选自敕勒歌 ,(4)选自岳阳楼记 。这 4 个词语都是古 今异义的字词或通假字。食,解作“供养、喂养“,读作 si,不读作 shi。虽,古汉语中多解 作“即使“,一般不解作“虽然“。见,同“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