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01954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百家争鸣” 和儒家的形成导 入讲 解练 习讨 论 孔庙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同文门孔林至圣林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称, 是孔子嫡系长期居 住的府第,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官衙与 内宅合一的典型建 筑。孔府圣府大门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二.孔子和儒学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返回“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局

2、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返回“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 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 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 (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 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 发表自己的见解。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

3、历史上思想领域异 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 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 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 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 物质条件。“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 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 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 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 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 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第

4、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 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 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 天下的政治愿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 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 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 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 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 子百家”。完“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 儒家、墨家和法家。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见第二目“孔子及儒学 的勃兴”和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百

5、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 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 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 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 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 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 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 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 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 常贵,而民无终贱”,“

6、强不执弱,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 ,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 作用。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韩非 子“兼爱”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 变、 “非攻” “尚贤”“节俭”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 上主张“无为而治”“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

7、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 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 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 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 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 放的特点。“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 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 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完孔子和儒学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思想 身世从政经历成就思想核心教育思想返回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襄

8、公二十二 年(公元前551年)夏 历八月二十七日,卒 于鲁哀公十六年(公 元前479年)夏历二月 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 的尊称。孔子的从政经历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 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 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 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 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孔子的成就 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 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 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

9、是为“六经”,即儒 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完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 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 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 位。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 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 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 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 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 自行束修以

10、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 ,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 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 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 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 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 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 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 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 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 “仁政”思想简介民本思想“性善说”简介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11、法治思想返回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 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 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 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 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 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 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 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 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 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 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 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 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

12、夺他们。民 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 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 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 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的“性善说”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 、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 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 “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 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 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 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完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 期赵国人。是儒家思

13、 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有两位有名的学生: 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 非子,一位是秦始皇 的丞相李斯。当代哲 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 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 表。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 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 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 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 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 思想中脱胎而来。荀子的“君舟民水”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 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

14、点,对后世的政治 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 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荀子的“性恶论”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 “是不然,人之性恶。”荀子为什么说“人之 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 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 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 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 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的法治思想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 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 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 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 等人,成为主

15、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 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论爱人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 。;思而不学则殆。父母在, ,游必有方。非礼勿视, , ,非礼勿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不远游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A. B.C. D. 2.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3.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是 (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