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答疑的训练-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8294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疑答疑的训练-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质疑答疑的训练-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疑答疑的训练-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疑答疑的训练-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质疑答疑的训练 - 论文 关键字:学习 问题 诸葛亮 课题 提出 学生 质疑 课文 榕树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 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学贵有疑”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 的探索。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 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 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 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问题。 使思维得到发展。对于难度较大

2、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 定的规律,探求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 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 他们的学习信心。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 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 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 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 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

3、纳如下: 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 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 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 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 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 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 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 住中心

4、,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题目是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 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 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 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 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内容。又如教金色的 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 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

5、写人的,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 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 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 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 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 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 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

6、、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 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 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 、 “垂到” 、 “伸进” 、 “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 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 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 ”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 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 态。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谈了这样的看法:1.

7、把榕树的近景、远景交织在一起,更 能突出榕树的与众不同;2.把这句话加在近景的描写中,写法新颖,巧妙地把近景和远景 融合在一起,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的描写:“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 ,所以有“从远 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前后照应。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 解决了难点,享受到质疑解疑的乐趣。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读一篇只有抓住重点句、 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 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

8、, 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这句话 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 “上级” 、 “保姆” 、 “勤务员”?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 “上级” 、 “保姆” 、 “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 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 、 “保姆” 、 “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 课文中找出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 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 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 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 己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 实质。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