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讲社区研究2013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51440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50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讲社区研究2013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5讲社区研究2013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5讲社区研究2013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5讲社区研究2013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5讲社区研究2013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讲社区研究20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讲社区研究2013(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社区研究一、社区的概念与类型 二、社区邻里关系研究 三、社区发展论与社区建设 四、其他社区研究一、社区的概念与类型 “社区”辞源考 原始出处 源于德文,出自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1887年出版社 区和社会(中文译名共同体与社会)。 本义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强的社会 共同体,其体现的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 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 种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 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这种共同体的外延主要限于 农村地区。 英文含义 Community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共同体、 共同性等含义。因此也有的学者在团体或非地域共同

2、 体意义上使用。 中文译意 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 从译文“地方社会”到“社区” 把社会共同体与地方两个基本要素有机结 合起来,而且比较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费孝通,“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 社会研究1948年第77期。) (帕克)社区的本质特征: 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 这些人口生活在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四要素 :人口、地理、交往、共同意识城市社区(城市共同体) rban ommunity社区三个基本性质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被组织起来的生物群体; 彼此生活在一个共生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对这一地域范围内的资源展开竞争 社区结构 每个社区都有其相对

3、确定的结构。 社区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社区内各物种、各群体之间以 及他们与资源之间一种均衡关系的出现。 (Park,6人类社区的独特性 人类社区由生物(涉及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关系到人类 能部能适应环境)和社会两个层面构成。 分为人口、器物(物质文化)、信仰(精神文化)、栖息 地的自然资源四要素。 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随时随地影响社区的生物性均衡和 社会性均衡。 人类生态学既要关注建立在竞争生物层面上的社会 秩序,也要关注建立在“共识”文化层面上的社会秩序 。 社会秩序分为生态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道德秩 序。 它们之间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关系,在四种秩序领域中 ,层次越低的秩序领域中,人的自

4、由度越大。 总之,社会是一个控制性的生态体系。 (Park,R.E. 1952,157城市社区-法定社区* 城市社区基本上是城市建设的结果,而城市 建设又是和城市的行政管理分不开的。 因而 现代城市社区不仅是人们进行首属生活的区 域和社会团体,同时也往往是政府行政管理 单元,社区的概念也因此有了一定的调整, 它属于一种不同于传统社区的特殊形态,可 以称为法定社区。计划体制下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街- 居社区即街道-居委会社区。是政府管辖的城市行政区域,是行政 区-社区,是法定社区。“亚社区”特征 1、高度单一的行政化特征 2、社区自组织严重萎缩、发育不良、功能异化居委会是“ 准”行政组织。 3、居

5、民与社区之间缺乏积极的互动和耦合关系,居民社区 归属感、认同感低居民“单位意识”替代社区意识。当城市社会转变为单位社会时,以地 缘关系为本质、以居住空间为依托、 法定的居民组织形式社区,沦落 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 当社会资源都被配置到单位中,社区 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 所剩无几,社区既无重大利益要追求 ,又无重要的社会成员和力量来实现 自己的利益,成为“虚置”的“三少”空 间(主体少、功能少、居民在社区中 能够获取的资源和利益少),不再是 原本意义上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 城市社区的一种界定我们讨论的城市社区,实际上是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行政管理 区域密切相关,居民、社会组织在

6、地点相近的基础上由于共 同生活、交往,接受共同的管理、服务、保障而形成的城市 内部板块。 它们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落脚点,是其日常生活的最小范围。它 的特点是共同的管理归属、共同的社区服务、共同的基础设 施(沙颂,“试论社区在中国城市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新视野 ,2000年第2期。)(二)社区类型无形社区(网络社区、共同体社区)有形社区(地域社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城市社区 功能社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居住生活社区 自然社区-法定社区 社会学家根据社区规模和居住认同的程度,将社 区类型分为四种: 面对面街区 被保护的邻里关系 有限责任的社区 有限责任的扩大社区 对新泽西的纽瓦克城研究证明:人们对被保

7、护的 邻里关系依恋大大强于有限责任社区,对第三、 第四种类型社区的依恋,往往表明人们对该地区 是良好居住地的一般性满意,对第一,第二更多 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国外社区基本类型 内城和郊区 内城通常是指伯吉斯同心圆带模式中紧邻中央商务区的过渡 带 根据对内城居民群体特征和需求取向的分析,内城至少存在 4种不同的社区类型,即寄宿区、种族村、贫民窟(黑区)和灰 区(Gans,1977)。 灰区是由弗农(Vernon,1959)提出的一个概念。战后初期, 这里主要是陷入困境者和地位下降者的住区。这两种居民群 体多为白种人。在60年代以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这里出现 了中产阶级化的迹象。我国城市社区类型(

8、表1) 目前,城市社区结构仍处于分化过程中,一方面,城市社区 结构的异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不平 等性逐渐显露; 种种类型的社区如地缘型的传统街坊式社区(包括民族聚居 区),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单位附属型社区和成片规划建设的 居住小区,还有就是由于房屋建设市场化,出现的房地产开 发型社区、物业管理型社区等等,它们在所处城市区位、产 生年代、形成原因、社区居民结构、房产结构等诸多方面存 在差异性。我们相信,这些社区在内部资源(如社区服务设 施)来源途径、居民需求偏好、社区结构等方面也定然有所 不同。 北京居住社区类型 根据北京居住社区形成的特点,按照形成体制的不 同,将北京居住社区

9、分为: 封建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生态型社区;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性的单位附属型社区、居住 区型社区; 市场体制下形成的文化型、等级型、个性型社区. 它们构成了空间分布的多元并存格局(聂晓阳, 2000)。“契约型社区” 与“单位制”社区相对的社区模式 以社区成员为主体,特征是:以利益为导向 ,以法理精神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手段。 具有以下特点:异质性、依赖性、冲突性、 契约性、参与性 或许,它将成为中国新型城市社区的主导形 式。(王晓燕,2001)北京特有社区回迁社区 二000年以来,北京在城市危旧房改造工作 中实行“房改带危改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引 导下,拆迁居民主要不是外迁和异地安置, 而是

10、大多选择回迁。这样,在旧城区出现了 一批新型的“回迁社区”. 这些社区仍然占据原有的城市区位,原住居 民构成社区主体(原住民占70%以上),社 区传统得以保留,社区工作的群众基础、组 织基础得以保留。 但是,居民身份变了,既是户籍意义上的居 民,又是拥有房产所有权的业主;社区需求 变了,既有对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需求,还 有对产权维护和物业服务的需求;居民的组 织要求也变了,既认同居委会组织,也认同 业主委员会。 是传统地缘型社区向物业管理型社区转变的 典型。二、社区邻里关系研究 -社区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社区消失论”, 第一,随着民族国家活动范围和规模增加,地方社区的自主性 和团结程

11、度降低。整个社会呈现标准化、同质性、种族阶级 分野不明的大众社会; 第二,正式的科层机制取代家庭、邻里和朋友所承担的职能或 活动; 第三,广泛、高效、廉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使得城市居民更容 易与外界联系而不必局限于邻里联系,因此,城市社会不可 能存在丰富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人们不可能有社区共同 体感和社区团结感。(蔡禾,2003)城市社会学“亚文化学派”的代表菲雪尔(C.S.Fisher)认为,居处 相近的邻里社区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功能必要性”,即居住于同一地方的人们需要共同行动来 满足某些地方性的需求; 二是居住于同一地方的人们除了居处相近之外互相之间还存在 着其

12、他的关系,如亲戚关系、同事关系、同族关系等等; 三是与外界联系的困难。但是,在现代都市中上述这些条件都 越来越趋于弱化甚至不复存在了。 于是,地方性的邻里社区在居民生活中也就越来越无足轻重。社区幸存论 60年代,“社区幸存论”(community saved)盛行。 较早一些的如英国学者霍加特(K.Hoggart),他发表于1957 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对利兹(Leeds)市一个工人聚居区的实证 调查,从居民的地域同一性,即对于地域内部的众人来说, 这是一个小世界,像一个村庄,他们聚落而居,仿佛部落区 )、社会同一性,即居民们相信他们处于相同水平的物质和 社会地位,分享共同的经验和共同的回忆)、社

13、区居住的连 续性(即居民较长期稳定地居处于一个社区而形成社区内社 会关系网络的连续性)三个方面论证说明了现代都市中类似 于传统邻里社区的存在等。 甘斯城市里的村庄(1962)等人通过一系列个 案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 市中都存在着具有内聚性和认同感的“都市村庄 ”(Gans,1962),城市中许多组织间和邻里间的互 动也并不是沃斯所说的典型的次属关系,而是“准首 属关系”(Gans,1977)。 研究发现,城市居民不是没有联系的个体的聚集, 仍有邻里关系,仍存在地方社区感,仍然利用邻里 关系进行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支持。 萨脱斯(Suttles,1968)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

14、似的结论,城 市社区往往可以通过住户缓冲大规模力量的影响并使自己成 为提供相互帮助和居民介入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城市化带 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沃斯提出的单一的生活 方式。 古斯菲尔德(J.R.Guesfield,1975)在批判芝加哥学派认为社 区必将被大众社会完全吞没的观点的基础上,构筑了现代都 市社会的“多元化”模式,认为在现代都市社会中,社会联系 的地域性限制虽然较以往要少得多,但是,社区这种地域姓 的共同体依然是人们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重要的共同体中的一 个。 萨特利斯(G.D.Suttles,1970)则以其在芝加哥所作 的考察表明,贫民区的居民尽管不拘于同一民族或 种族,但

15、其居民仍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社区的团结, 他们确切地知道社区的界限,并且与同居一个空间 的邻里彼此认同。 更近的则如帕乔恩(M.Pacione,1984),他通过对 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市760个被访对象的调查研 究,发表了名为格拉斯哥:城市的社会空间 发展的报告,断定城市中有意义的、有相对明确 的地域界限的、有凝聚力的邻里社区的继续存在。3社区解放论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学者进行了有关网络社 区的研究,韦尔曼和雷顿于1979年发表“社会网络,邻 里关系和社区”一文, 他们总结了以往城市社会学家对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 指出直到70年代,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局限 在同一

16、地域的邻里关系之间,邻里之间因物理或空间上 的接近而形成的群体关系纽带成为社区讨论的唯一基础 ; 韦尔曼和雷顿提出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重新思考 社区的概念,他们主张社区居民应从地域和场所的局限 中解放出来,接触和结交更广泛范围的朋友,建立超出 邻里关系甚或根本与邻里关系无关的初级群体关系。这 就是说“社区解放”,即从社区地域中解放出来。三、社区建设什么是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 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 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展,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